清末民初山東人“闖關東”對東北地區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十九世紀中期,清朝正處于內憂外患的困境中,加之山東地區因人多地少、連年遭災造成人民食不果腹、哀號遍野,于咸豐十年(1861年)清政府正式將山海關以東地區解禁,山東地區大批災民相繼涌出關內,這一規模宏大的移民浪潮,歷史上稱為“闖關東”。
關鍵詞:清末民初;“闖關東”;山東移民;東北地區;
“闖關東”在東北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其移民范圍涵蓋整個東北地區,移民數量更是遠超當地原住居民。這其中山東無疑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他們占“闖關東”的絕大多數,所以將移民后的東北社會稱之為是山東社會的延伸,這是一點都不為過的。山東移民遷入東北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此時列強正威脅著東北,大量的移民提供了充足的兵力與勞動力以保衛邊疆的安全,并為邊疆的開發做出了貢獻?!吧綎|人實為開發東北之主力軍,為東北勞力供給之源泉?;囊爸癁樘飯@,大半為彼輩之功。其移入東北為時既久,而數量又始終超出其他各省人之上”。[1]
一、移民使人口合理分布
“闖關東”進程中,大量的人口遷移,改善了以前全國人口分布不均的情況,平衡了東北地區的人地差異局面。自1861年開禁以來,大批山東災民、難民出關謀生,“聞風景附,益至蟻聚蜂屯,勢難禁遏?!盵2]從同治元年到宣統3年共60年,東北三省人口增長了1,525萬人。這其中除自然出生人口外包含大量移民。據估計,宣統三年(1911)東北人口共1,841萬人,“其中約1,000萬人是由山東、河北、河南省先后自發涌入的流民,而其中以山東為最,約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庇纱送茢?,清代山東移往東北的流民約在七百至八百萬人之間”。[3]在1860至1911年這一時期“來東北墾荒的主要是山東流民”,[4]大量的山東移民涌入東北,使得東北地區真正意義上成為山東社會的延伸。
二、移民促進農業、工商業發展
“闖關東”進程中,農業、工商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使東北地區經濟面貌得到改善。山東移民的大量涌入改變了東北傳統由漁獵、采集業為主的生產模式,并逐漸向農業轉變,原來不從事農業生產的少數民族也開始兼營農業。隨著東北地區的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當地人和移民不斷的接觸,頻繁的交流,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移民進入東北,帶去了很多中原地區的作物品種,不僅使農業素稱發達的遼沈地區五谷俱全,就連邊陲僻地也廣泛種植各類作物。因山東受孔孟思想影響,“重本抑末”根深蒂固,因此農業相較發達。他們“觀漢人之務農,年年余盈,不勝企羨,近年來亦從事于耕植,凡設郡縣之區,類皆農業重于牧,操作亦仿漢人。”[5]山東人“一年種蕎,一年種麥,三年種粟。且知審定地味之干濕,區別農作物之種子,使地力不虛耗,秋獲時無不收美滿之結果”。[6]他們移民東北也將這種先進的輪作方法帶到關東大地,通過這種方法,土地得到休息,利于更加合理利用耕地,也促進了東北農業的發展。養蠶繅絲是山東地區的傳統農業,這種技術同樣也伴隨著移民的到來在東北地區推廣開來。東北三省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厚使得柞蠶業在東北地區發展迅猛,并間接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新型農業的發展也使工業應運而生。先是從輕工業開始,移民將原有技術帶進東北,創辦了諸如榨油、縹絲、燒酒等行業。重工業則先是從成為工人開始,近代東北地區重工企業大都是日資工廠,雖然山東工人促進了這些企業的壯大并間接為其侵略中國的圖謀提供了經濟支持,但在客觀上它促進了東北重工業的產生,為全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其修建的鐵路,為以后東北地區工業,農業和商業產品的運輸提供了保障,有力促進東三省地區的發展。民國建立初,關東地區已經完成了自身經濟的一體化。“東北重工業基地”地位的確立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工業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與物質保障。
商業也伴隨農業和工業而出現。隨著大量移民的進入,山東的資本業隨之而來,資本的涌入帶動了商業的發展,再次基礎上,資本積累也有助于擴大生意網。山東移民成為商人并從事的商業活動,幫助東北的經濟發展,他們逐漸擴大實力,成為“山東幫”?!皝頄|北之經營商業者,多系內地各省之客籍商人。以直魯晉三省之人為多”。[7]移民的商業活動對于推動當地經濟生活的變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們不僅繁榮了城鎮經濟,而且提高了當地人的生活水平。
三、移民促進了民族融合
“闖關東”進程中,來自中原地區的漢族移民同東北原住的少數民族一起生活、生產,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開禁之前,關東地區是滿族人的大本營,但清王朝腐朽墮落,很多滿洲貴族已不會勞作,山東人肯吃苦,又受孔孟教化,覺得種地當農民才是正經營生。他們與當地的滿族人成為朋友,共同推進著東北大地上的民族融合。他們不僅接受當地的風俗習慣,也帶去了屬于自己的家鄉風俗。生活在東北土地上的原住民大都是少數民族,移民在與其生活的過程中,幫助彼此學習,促進彼此的了解,他們共同將東北土著文化與山東移民文化相結合,形成并促進了東北地區新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不僅要接受外來更要入鄉隨俗,所謂“滿、漢舊俗不同,久經同化,多已相類?,F有習俗,或導源于滿,或移植于漢”。[8]漢人來到東北后,“從人學射獵,驅馬試謳吟”,[9]。東北地區原以滿語滿文為主,后逐漸被漢語漢文所取代,東北原有風俗習慣逐漸漢化與漢族趨同?!熬贸廉愑?,語言習俗,漸染邊風”。[10]
四、移民提升了精神文化
“闖關東”進程中,山東文化也毫無疑義地隨之進入了東北,來重新孕育一種新的別具一格的地區文化景觀。原有的文化接受外來的文化,本身就是二者互相生活、交流與學習中慢慢同化的過程。民間信仰與民間藝術便是二者相融強有力的說明。兩地信仰原本有著千差萬別,山東地區固受孔孟儒家思想影響,東北滿族人則信奉薩滿教。但因著兩地人民的集體生活與勞作,東北人民的習俗逐漸發生轉變,直至形成了新的易于雙方接受的文化信仰。山東的底層人民將自己的民間藝術帶到東北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互相融合,并對其產生深深地影響。隨著山東移民一同進入東北的還有山東傳統的剪紙藝術。在與東北土著剪紙藝術相互磨合的過程中,一種新的剪紙藝術便在東北大地扎下根來并迅速得以傳播。東北地區的二人轉在發展道路上也深深地受到山東戲曲的影響,大量的山東移民帶著自己喜愛的呂劇、柳劇等戲曲來到東北地區,受此影響,結合東北傳統戲曲,二人轉便由此產生。
參考文獻:
[1]吳希庸.近代東北移民史略[J].沈陽:成文出版社,1941:52.
[2][3]徐宗亮.黑龍江述略卷四[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4]李治亭.東北通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614.
[5]張伯英.黑龍江志稿卷十六物產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6]牛淑萍.清代山東移民東北論述[J].煙臺: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60.
[7]范立君.近代關內移民與中國東北社會變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64.
[8]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東北卷[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30.
[9]張玉興.清代東北流人詩選注[M].沈陽:遼沈書社,1988:396.
[10][清]吳兆騫.秋笳集·與計甫草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144.
作者簡介:雒緯昕,1994年11- ,女,漢族,山東即墨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文化史專業。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