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秦印的形成與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年)統一天下,結束了長期的割據與紛爭,建立起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王朝。秦王朝在其短暫的15年(公元前221年——206年)國運中,對外開疆辟城,修復并連接燕、趙、秦三國的長城以及北抗匈奴,對內則墮毀六國城郭,決通川防,同時建立起一整套龐大而嚴密的官制、戶籍和土地制度。該分封制為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1。統一法度量則?!皶摹笔乔爻y一法度量則的一個重要內容。文字的統一使書法藝術從戰國晚期的紛亂頹喪回到了平正簡質的道路,并為后世書體規范與法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立即進行了“書同文字”工作,令丞相李斯、趙高、胡毋敬等人,在秦國通用文字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改革,創立了小篆(秦篆),廢除了東方六國異體文字,實行“書同文”的政策,具體措施就是頒行一種區別于既往的新書體,既小篆書體,取代紛亂的六國文字。許慎《說文解字敘》云:“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字合著。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石籀大篆,或頻省改,所謂小篆也?!?秦小篆結構嚴密,布白勻稱:線質珠圓玉潤,線條渾然如玉箸,因此而有玉箸篆之譽。我們在秦印中看到的就是這類文字,其特點是遒勁安樣,工穩自然。秦官印以其創制的小篆筆畫為基礎略取方勢,體勢與秦詔版、秦權量,以及瑯琊臺刻石、泰山刻石上的文字基本相同,很容易與戰國或戰國以前各國文字,特劇是各國的璽印文字相區別。在傳世的秦官印之中,從文字、史料、制作方法等方面分析,個別官印其時代上限可能早到戰國晚期,如“昌武君印”,有些則可能要推遲到漢初,這是因為秦王朝歷史甚短,存世秦官印極少的緣故。
關鍵詞:秦小篆;秦??;傳承與發展
一、秦印與古璽的異處
印章藝術發展到秦漢,進入鼎盛時期。為了鞏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統冶,并創立了印綬制度,規定皇帝印稱“璽”,印材用玉;臣民印稱“印”,印材用銅;卑下職官的印信只能用方印的一半,即“半通印”。秦印文字統一采用小篆,繼承了古璽自然古樸的風格,但在古璽印文的基礎上變圓成方,變奇崛為平正,方中寓圓,活潑靈動,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秦王朝只有不到十五年歷史,留傳下來的秦印不多,但1995年夏天在西安出土了近2000枚封泥,從現有資料,可看出秦印與古璽的幾點不同之處:
1、秦印印文統一采用小篆,與秦權量銘文和詔版上的文字風格相同,方中寓圓,得自然之趣。不論官印、私印,幾乎是白文鑿印,刀法犀利,不失筆意。鑄印較少,書體為小篆,但略有古意成分,類似秦量詔版上的文字,是典型的秦代書體。
2、官印尺寸較為統一,在2厘米到2. 5厘米見方的范圍內,大多是2. 3厘米見方。私印大多為長方形、圓形、橢圓形,以長方形居多。即使是方形私印,規格也明顯小于官印。官印絕大部分加刻田字格,半通印加刻日字格。羅福頤先生鑒別秦印,“從其具有田字格,并多鑿印為標識”,認為“雖未必全當,殆可得其大半”,3秦私印也多有界格,甚至三個字的姓名也加刻“目”字格。秦印的邊框界格,形成顯著的藝術特征,給人以嚴謹持重的規范感,對印文的線條、結構、章法起到一種調節作用、使印文呈現出規范中有奇趣,均衡中有變化,凝重中有生氣的風格。
3、秦官印章法險峻得勢,字形細而雄勁,大小一致,充密得當,給人蒼拙威嚴、雍容大度的感覺,沒有古璽“空則大空,擠則大擠”的大開大合作風。秦代吉語印也絕多有界格,文字古勁蒼秀,別具一格,為后代篆刻家刻石印所效法,印文有“敬事”、“思言敬事”、“日敬毋治“’、“和眾”、“宜民和眾”、“壹心慎事”等。
二、秦代私印與官印
秦代的私印,也以鑿制為多,形狀上長方形的比方形的多,也有橢圓形、圓形的。印面亦加有邊欄界格。無論何種形狀,體積都較小,俗稱“秦小印”,印文筆畫秀美可愛,字體依形附勢,隨遇而安,結體疏朗茂密相融,極為和諧統一,且鑿刻技藝精湛,顯示治印工匠高超的應變能刀和工藝技巧。由于秦王朝的壽命短,所以當時的臣民還都是戰國末期的遺民,他們所用的私印,除文字外較少受官印形制的制約,還自然沿用戰國末期的印式,因此,頗多戰國私印的遺韻。秦私印中正方形與圓形印,鑿制精細,字體遒麗端雅,這類印文字更接近同時代鑿刻的詔版銘文特點。方形、圓形中的兩字小印,由于被安排在左右狹長的界格之內,因而體勢修長,線條優美。印文雍容舒展,婉轉自若,布白上部斂收,下部疏放,加上印工們嫻熟的鑿刻技術和銅質印坯的特色,行轉精巧自如,刀情筆意俱全,玲瓏剔透,令人不忍釋手。秦私印中的半通印多具率真意趣,兩個字在上下方形框內,看似不經意為之,但挪讓、參差變化又十分得體,直率拙樸,天然去雕飾,更有審美情趣和審美價值。后人從中得到啟發,使篆刻藝術步入更高的境界。秦私印中的橢圓形印,也刻得十分精巧,起落轉折極見筆墨情趣,字與印形統一和諧,古樸生動。
秦代官印與戰國官璽明顯不同,秦時只有皇帝的印稱“璽”,百官皆稱“印”或“章”。秦官印除天子用玉外,一般官吏為銅質,多為白文鑿印,通常2至3厘米見方,正方形印喜用田字界格,印文分布格內。這種格式,使小篆字體在方形框內經過減略、移位、挪讓等手段的處理,成為趨于嚴整的“摹印篆”,改變了小篆的修長貌,因而與印章的形式相統一,顯得平正秀麗,筆勢圓潤流暢,挺拔有力。這種漢“摹印篆”的早期形態,率意自然,頗多古樸之氣。與方形印同時并存的還有一種“日”字形邊框的印,正好為正方形官印的一半,稱為“半通印”。這類印的特點與正方形官印大致相同。秦官印在章法上更加嚴謹,疏密虛實安排得當,它在古璽印自然古樸風格的基礎上由圓向方過渡,故印面方中寓圓,于遒勁安祥中溢出靈動多變之姿,給人以活潑自如、詼諧風趣的感覺,體現了較豐富的藝術內涵。從形式上看它雖然不及古璽豐富多彩,但具有的繼往開來的鮮明的時代特征,為漢印——中國篆刻藝術輝煌時期——奠定基石。
秦印在文字、鑿刻、大小、格式、章法布局等方面,都有一種劃一的感覺,不象古璽那么隨便、自然、復雜多變,具有天下一統的時代特征,但秦印與西漢前期的作品,相同之處很多,往往難以區別,反映了從古璽向漢印過渡的特征。
參考文獻:
[1]王鏞. 中國書法簡史.秦代書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叢文俊. 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 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啟功主編.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篇.商周至秦漢書法.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