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語文的生活化閱讀與寫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各項教育學科都在加快改革的腳步。語文作為初中教育中一門重要學科,其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重任。而閱讀與寫作作為語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能夠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主要途徑。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理念,在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中,必須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入真切的生活情感,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本文對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生活化機進行深入的分析及探究,并提出相應有效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生活化;教學策略
引言: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是一門具有生活性質的學科,其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教育優勢,為學生營造輕松、自由、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將閱讀與寫作教學與生活有機融合,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同時還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結合實際生活重視閱讀積累,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傳統的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手段,根據教材內容給學生灌輸語文知識,沒有任何的課外延伸,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了限制,教學效率也很難得到提升。由于課堂氣氛沉悶、無趣,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導致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初中語文教師應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教育觀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性。
在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中,閱讀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只是依靠語文課堂教學時間來學習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同時也不能實現在短期時間里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水平的目的。事實上,語文源自于生活,同時又高度服務于生活。在信息網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教師可以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觀念,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教育優勢,采用多樣的化學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參與度,鼓勵初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閱讀報刊、雜志,既可以借助學校圖書館和本地圖書閱覽室等途徑借閱紙質書籍,也可以利用網絡下載電子版書籍,還可以通過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節目等多種形式開展閱讀活動,方便隨時隨地積累閱讀量,使學生們在耳濡目染中學會生活中的言語表達方式。同時,在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學問的引領者,更要潛心研究,深入開發學生的觀察、求知、體驗生活的本領,從而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社戲》時,教師在精講課文前,不妨提問學生兒時所看過的社戲種類,同時對“社戲”的相關知識進行補充說明,使學生對社戲有一個具體的了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鼓勵每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自陳述對自己印象最深的社戲種類。使學生在學習文章時能夠有所感觸。通過每位學生對社戲的陳述,有助于激發大家投身于閱讀的激情,進而使學生從生活中汲取閱讀靈感。
二、積累閱讀寫作素材,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
大自然是人類生活中最美的畫卷。它包羅萬象,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同時,大自然也是學生陶冶情操、積累生活閱歷的室外“課堂”,同時也是閱讀寫作生活化教學的重要途徑。教師必須首先擁有過硬的閱讀素養,才能充分引領學生學會在閱讀中體驗、感悟生活,學會將閱讀與生活密切聯系起來。當前的人教版語文教材,專門編排了大量有關大自然景觀、日常社會生活的課文。語文教學也要不拘泥于課堂和書本,這就需要教師千方百計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們在語文閱讀實踐中感知生活、體會生活。例如,學習課文《春》時,教師可在春季組織全體學生集體出游,欣賞周邊優美的田園景觀,使大家領略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欣欣向榮景象,真切地感悟到春天帶給自然和人類的美好。在課文學習時,學生們很容易聯想到自己的所見所感,使思維與散文的描述相融合,進而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主旨。進一步激發了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使閱讀教學更“接地氣”。
三、善于觀察,挖掘生活中的寫作素材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的特殊階段,也是向成年階段發展的過渡時期。處于這一時期的學生心智逐漸成熟,思想也逐步完善。然而,語文寫作卻是不少學生的一個“老大難”,他們不是無法理解寫作要求,也不是不懂寫作思路,而是在寫作中常會出現空洞或無話可說的情況,師生為此均感到苦惱。究其根源,在于嚴重缺乏寫作素材,而寫作素材的累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需要不斷地從生活中汲取。一方面,教師要進一步弘揚校園文化,倡導學生多參加對身心有益的集體活動,如體育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會等;另一方面,家庭生活是學生萃取寫作精華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提醒學生善于捕捉家庭生活的某個難忘片斷或場景,將其上升到文章的高度,大膽抒發和表達真情實感,讓文章真實生動,增強其可讀性。事實上,校園新聞或家庭瑣事均是學生寫作的良好素材。當然,教師在課堂上也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教學素材,讓學生們善于從教材中吸取養分,為今后的寫作筑牢根基。例如,學習人教版《背影》時,教師可首先請學生說一下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關心、疼愛自己的事情。接著利用多媒體投影設備,播放電視散文紀錄片,使大家深切地體會到文中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場景,同時要結合實際的家庭生活情景,感知課文中的偉大父愛。這樣一來,學生們在寫作時就變得“有話可說”,文章也就寫得更有內涵、更加真實,讓讀者產生更強烈的共鳴感,同時也在寫作中彰顯了個性。
結束語:
總而言之,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對學生閱讀能力與寫作水平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將學生實際生活融入到語文教學中,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陶冶學生的情操,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梅.探究初中語文生活化閱讀寫作[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6):104.
[2]張永福.貼近生活,誘導認知――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心得[J].新課程:中學,2016(1).
[3]肖云茜.淺析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之間的互動提高[J].青年時代,2016,(21):234,251.
[4] 趙晟.初中語文生活化閱讀寫作探析[J].新課程(中旬),2016(3):7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