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品鑒語言的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睘榱伺囵B學生品鑒語言的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教師在閱讀課上可從深入朗讀、揣摩關鍵、結合語境這三個方面引導。
  【關鍵詞】 品鑒語言;朗讀;關鍵;語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边@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更應有所側重。小學教材中入選的課文多為經典名家名篇,閱讀鑒賞價值豐富。作為高年級老師,如何引導學生品鑒文本中有價值的語言,培養學生品鑒語言的能力?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
  一、深入朗讀,品悟語言情感
  語文教學離不開讀。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認為教語文要重感悟,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表達方法,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而引導學生“悟”的最好辦法就是朗讀。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課文,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后,老師引導學生抓住有情感、有厚度、力度與質感的精彩文段或關鍵詞句反復朗讀,潛心會文,在朗讀中研究和琢磨詞句的語調節奏等,將自身的情感融入文中,從而在反復朗讀中“悟”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達到共鳴。
  比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的故事》描繪普羅米修斯受難的場景這一段落時,可以進行以下教學設計:“普羅米修斯受了哪些磨難?”(1)默讀并用“——”畫出普羅米修斯所受的磨難,并嘗試寫寫批注;(2)請多位學生匯報自己畫出的句子,抓住“卻”“終日”“啄食肝臟”“絕不”等詞語分別談自己感受,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3)教師小結,用“即使……他依然……”的句式引讀兩個“絕不”,將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向高潮。這個重點段落的教學運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齊讀、引讀、讀中思等),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腦海里呈現一幕幕普羅米修斯受難之景,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感悟“英雄無悔”,對普羅米修斯偉大的英雄行為產生欽佩,在品鑒中形成初步的鑒賞能力。
  二、揣摩關鍵,品鑒語言精妙
  高年級課文篇幅較長,課堂教學要有所側重,引導學生抓住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詞句深度揣摩品析,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思想。
  1.聚焦動詞,鮮活人物之形象
  黑格爾認為:“能把個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現出來的是動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過動作才能見諸現實?!泵钣脛釉~,能夠使人物“動”起來。因此,在品鑒敘事性作品中人物形象時可引導學生尋找含有動詞的語句。
  例如,《凡卡》一文我直接從凡卡的信入手,引導學生思考哪些自然段能體現凡卡“豬狗不如”的生活?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學生馬上找出第8自然段中的動詞,從揪、拖、揍、撈、拿、戳、捉弄、打發等系列動作描寫,看出老板一家和店里的伙計丑惡的嘴臉,反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凡卡的悲慘。由此可見,品鑒動詞,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2.比較揣摩,品味表達之精準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式,課堂上引導學生反復揣摩、比較、品味,有利于學生品出語言之精妙,培養學生的品鑒能力。比較揣摩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替換比較。經典的文學作品語言的錘煉都是十分講究的,如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句中的“敲”用得很巧妙,教學時引導學生用“推”替換,讀一讀,比一比,品一品,哪個詞用得好。很明顯,“敲”更妙,萬籟俱寂的夜晚出現的敲門聲襯托出夜晚的寂靜和詩人的心境,更有生活情趣,“推”就沒有這樣的效果了。通過替換詞語,品評比較,學生更好地走進了文本,感悟用詞的準確性。
 ?。?)刪減比較。“修飾語”是現代漢語語法中所言的句子(或短語)中位于“中心語”前面表示時間、地點、性質、狀態、程度、范圍等諸多附加成份。修飾語的使用能夠使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更加深刻。我常常采用“刪減比較”的方法,即通過刪減關鍵的修飾語,讓學生比較刪減前后的句子,體會修飾語的好處。
  如《小英雄雨來》一文中:“還鄉河靜靜的,河水(打著漩渦嘩嘩地)向下流去。蟲子(在草窩里)叫著。”引導學生把修飾語“打著漩渦嘩嘩地”“在草窩里”去掉,改為“還鄉河靜靜的,河水向下流去。蟲子叫著?!苯又纫槐龋芬黄纺膫€句子更好。毫無疑問,原句更好。“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的雨來已經英勇就義,這一段景色描寫不僅與文本開頭相呼應,修飾語的使用更能表現出人們盼望雨來能夠出現,人們并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雨來并沒死,多好的娃啊!回來吧!如果把修飾語去掉,就寫不出人們期盼雨來活著的心理。通過刪減,學生感受到修飾語之妙,感到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深深情意,學生的品鑒水平在品鑒修飾語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增加比較。在文中增加字、詞、句、段等,再和原文進行比較,進而品味語言的優劣也是品詞析句的好方法。例如《花臉》一文中的句子:“這(精致無比的)刀!這(栩栩如生的)花臉!”括號內修飾語是我增加的,讓學生比較原文好還是增加了修飾語的句子更好。原文語言雖然簡練,但是能體現出“我”快活至極的心情,更能表現出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增加后反而啰嗦,失去語言的質感。
  無論是哪一種比較方法,教師給了學生品味的點,讓學生在比較中辨析語言的細微差別,發展思維,品出作品的深刻內涵,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3.分析修辭,品析語言之生動
  小學語文常見的八種修辭格有八種,經典文章語言表達精彩之處往往是借助修辭手法,不同的修辭手法作用各不相同。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能正確辨別修辭類型,還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修辭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尋找文中的修辭進行品讀,學生通過感受作者如何運用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感知其語言表達的妙處,觸摸文本內涵。
  例如《勞動的開端》中描寫工人“像狗一樣爬進去挖煤,又像狗一樣把煤從窯里拖出來。”一句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挖煤工人進出煤窯比喻成狗,說明了舊社會勞動人民勞動條件十分差,生活很艱難。又如《白樺林的低語》中,“白樺林該還在向你絮絮低語,你該還在用專注的神情同他們傾訴衷腸。”一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了對看林人的懷念情緒。學生的品鑒能力在分析修辭中得到提升。
  三、結合語境,品析語言內涵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字詞句的理解不可人為的過分隔開,它們彼此是一體的,即使是同一個詞語所處的語境不同,意思或感情色彩也可能完全不同。品析語言時如何結合語境?我一般引導學生先從字面上理解意思,再把詞語放入其所在的語言環境(即聯系上下文,看看前文和后文)中來理解、感受、分析,自然就理解了語言深層次含義,進而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囫圇吞棗”“張冠李戴”是要掌握的成語。我通過問題導讀:周曄是怎么讀《水滸傳》的?學生快速找到“囫圇吞棗”“張冠李戴”。接著,我讓學生結合這兩個成語所在的語言環境,用自己的話說說它們的意思。學生聯系囫圇吞棗”后文,明白了“囫圇吞棗”就是讀書時隨意,對書中內容通通接受,聯系“張冠李戴”前文,知道“張冠李戴”就是把事情搞錯了,亂套的意思。結合語境是非常有效的品析語言內涵的方法。
  品鑒語言方法是多樣的,除了深入朗讀、揣摩關鍵、結合語境等方法,還有其他方法未列舉。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靈活運用,融會貫通,相互滲透,借助文本語言的橋梁,使學生與作者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品出語言文字背后的內涵,真正培養學生品鑒語言的能力,語文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2]吳鳳.品鑒文本語言…提高閱讀效率[N].寧波大學學報,2012,03(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855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