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游戲化教學,培養學生數學計算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新課程標準中強調提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對小學階段學生的教學指導作用。計算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廣泛關注。通過開展游戲化教學,將原本枯燥無味的法則教學與計算練習趣味化,通過多種多樣的游戲環節引導學生理解算理、實現遷移、深化算法、發展思維、強化估算,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和潛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關鍵詞】基礎教育 游戲化 計算能力
計算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數學最為基礎和重要的數學能力之一,然而,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計算能力普遍較差,教師又十分清楚學生的這一不足,導致計算能力的教學趨于枯燥和乏味,學生難以投入興趣和精力。那么,如何讓學生對數學計算產生興趣呢?如何在計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呢?開展游戲化教學可以很好解決這一難題。游戲化教學是指教師把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轉化為輕松歡樂的“游戲挑戰”,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和潛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一、創設情境,理解算理
算理,顧名思義,是指計算過程中的運算道理,即為什么要這樣計算。只有正確理解算理,才能準確掌握運算法則和計算方法。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編者為使教學充分滲透算理,編寫了很多由淺入深計算情境的內容,將這一方式運用到游戲化教學過程也同樣適用。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相關律——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一課時,筆者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分組探索的情景,讓學生們分組討論:□○□=□○□,使上式成立的填法共有多少種?通過情境游戲導入新課,讓學生們瞬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紛紛討論了起來,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幾分鐘的討論之后,學生們得出了如“3+4=4+3”和“3×4=4×3”的答案。此時,筆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這個問題進行發問:為什么“3×4”和“4×3”的結果是相等的呢?有的學生說,因為“3×4”和“4×3”的答案都是12,所以相等。有的學生假設情境來解釋,每排站三個人共站四排,和每排站四個人共站三排,總人數是一樣的。在這一環節中,筆者并沒有講解算理,但學生在情境中依靠自己的探索理解了算理。
很多學生計算能力不強的原因,不是沒有記憶運算的法則,而是對于計算的算理本身不理解,導致對“何為加減”“何為乘除”不明晰。教師通過開展游戲化教學幫助學生理解算理,以學生親身經歷的計算情境對學生進行現場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需求。
二、實物實驗,實現遷移
抽象思維對于學生計算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可以忽略形象思維對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教師可以從形象思維的角度出發,設計游戲化教學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生動的實物實驗,實現從直觀現象到抽象運算的知識遷移。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一課時,筆者用實物實驗小游戲代替了傳統的算法法則的教學。在上課伊始,筆者給每一小組的學生各分發了44支鉛筆(4×10支/盒+4支),讓每組學生做一個小游戲:把這44支鉛筆平均分給其他的4個同學,要怎么分配呢?幾乎所有的小組都先將4個整盒的鉛筆進行分配,然后再把4支零散的鉛筆分給每個人。筆者裝扮成記者采訪負責分配的學生,問他們為什么先分整盒的,再分零散的。一個學生說:“這樣第一次分的時候就可以得到10支,比較開心?!边€有一個學生說:“因為每盒是一樣多的,10支,直接分一人一盒,既平均又省事?!贝藭r,“分筆問題”就向除法問題開始了遷移。
“數無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睂嵨飳嶒灥募尤?,不僅充分調動了小學階段學生好動的天性,激發了學生對探究計算過程的興趣,還使本來抽象的計算過程變得直觀且立體,更有利于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構建符號語言的思維,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三、自主創編,深化算法
如果說算理是復雜的邏輯理論,那么算法就是對算理高度精煉、有效的總結,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至關重要。在深化算法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游戲化自主創編題目,代替傳統的講解、練習、糾錯的算法教學過程,避免了重復和枯燥,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到鞏固算法的過程中來。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一課中三位數中間有“0”的乘法運算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填□”小游戲讓學生們討論一共有幾種填寫方案:
為了“破解”這個游戲,學生們對豎式的計算法則展開了深入的討論,之前沒有十分理解豎式運算的學生也積極地向其他同學求教。幾分鐘后,學生總結出:第一個空可以填數字“1”,在最下一行乘積的十位數上就填“0”,如果第一個空填數字“6”,乘積的十位上因為個位上2×6=12,進位應該填“1”。經過這個小游戲,學生們加深了對于豎式算法的理解。
相對于通過大量的豎式來教學學生練習運算規則,游戲化的訓練方式更加受到學生的喜愛。同樣是計算練習,教師只需要稍加設計,就可以讓學生在思考和練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和愉悅,即使練習計算的量減少了,但從學生掌握的情況來看,教學效果反而更好,教學效率明顯提高。
四、簡便競賽,發展思維
一般來說,在課堂上課20分鐘以后,學生的注意力逐漸開始呈下降趨勢。在這一階段,教師通過設計開展游戲化教學,組織簡便運算的計算競賽等,鍛煉學生的計算速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延長學生注意力專注的時間,幫助學生發展思維。
例如,在“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練習課堂上,筆者創新教學模式,采用計算比賽的形式,將題目裝在信封中提前放在學生的課桌一角。計時開始,學生拆開信封計算里面的題目(每人10道常規題和2道附加題),常規題是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如217×3、221×2,附加題是四位數乘一位數,如1123×3、2562×2。學生們不僅為了贏得比賽主動做一些計算練習,還主動探索四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法則,有幾個學生在競賽中獲得了滿分。
與常規的計算能力教學形式相比,精心設計的游戲化教學環節已經逐步展現出其獨有的優勢和特色。在各類“計算游戲”中,學生不僅緊隨教師的思維思考、計算教學的步伐,更有了一個展示自我、肯定自我的平臺,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計算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中來。
五、聯系生活,強化估算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是生活和實踐經驗通過邏輯性語言高度總結后的產物?;跀祵W最本質的特點,教師在設計游戲化教學環節時,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還原生活情境、聯想生活需求等開展游戲,幫助學生強化估算技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估算”練習中,筆者聯系生活情境設置小游戲,讓學生們以接龍的方式扮演“媽媽”和“孩子”,媽媽讓孩子去買任意數量的物品,孩子來判斷需要向媽媽要多少錢(如媽媽讓孩子買兩瓶19元/瓶的醬油,孩子就向媽媽要20×2=40元錢),然后扮演“孩子”的學生再任選另一個同學繼續這個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們感受到的是游戲的快樂而不是練習的枯燥,他們不僅將數學知識和生活情境充分地結合了起來,估算能力還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場所,但學習知識最好的地方卻是生活本身。教師通過聯系生活開展游戲化教學,將游戲、計算和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練習計算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數學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數學所必備的最基礎、最重要的能力。在培養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轉變固有的、傳統的教學思路,從小學生的性格天性出發,開展游戲化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輕松歡樂的游戲化環節中理解算理、深化算法、強化估算,并且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思維開拓,綜合提升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參考文獻】
[1]蔣敏杰.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的結構分析及教學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7).
[2]劉小燕.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0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