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受到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我國農業產生了明顯變化。小麥是山東省重要的農作物類型,通過提高小麥種植品質和產量,可推進地區經濟發展。本文主要圍繞小麥種植技術、小麥病蟲害防治策略等方面展開討論,根據山東省小麥種植實情,提出可行的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以便為農戶提供借鑒,達到較好的小麥種植效益。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對小麥品質有更高需求,為了解決小麥需求高和土地資源有限間的矛盾,需要注重小麥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手段的改進,是提高小麥產量及品質的根本途徑。由于各地區的土壤條件和種植環境不同,因此需要從各地小麥種植特點出發,探索有效的小麥種植方式,進而達到地區經濟發展的目的。
  一、小麥種植技術
  1.精細化種植
  在進行小麥種植時,要采取精細化種植手段,實時關注小麥生長發育情況,將精細化種植體現在小麥選種、抗病蟲害等各個階段,從而加大對小麥種植效益的保障,確保小麥品種具有較好的抗逆性和抗病性,最終實現理想的種植效果。并且落實精細化種植理念,還可控制種植成本。山東地區具有地勢平坦、陽光雨水充足等優勢,為精細化種植模式的實施提供了基礎條件,通過加大對各種植環節的管理,能保證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實際種植時,用戶要首先進行土地整理,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通透性,為之后施肥和灌溉創造良好條件。同時要選擇飽滿品質高的品種,對種子進行浸種或包衣后,能起到提升種子出苗率和成活率的作用,為小麥種植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除此之外,當條件允許時,農戶要盡量使用農機完成播種操作,不僅能減輕人工勞動強度,還能合理控制播種量,對提高小麥種植產量及質量有促進作用。
  2.播種時期的科學選擇
  播種時期選擇合理與否,會對最終種植效益有直接影響。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差別明顯,使得各地的小麥種植計劃不同,對于山東省來講,該地區氣候較特殊,決定了山東地區的小麥種植往往采取一年兩熟制。通過合理控制播種時期,可保證種植區間的有效銜接,從而獲取較好的種植效果。對于農戶而言,在播種期選擇方面,需要根據氣候和小麥品種特點,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控制小麥種植產量為主,做到播種時期的恰當選擇。
  3.小麥散量播種
  采用散量播種的種植方式,能通過控制播種數量,達到節省種植成本的效果。在小麥精細化管理過程中,對土壤肥沃性有較高要求,同時對種植土地的地勢及地形有一定要求。在播種初期,需要進行土地處理,提高土壤細碎度來為小麥良好成長提供基礎條件,避免出現土壤結塊的現象。另外,要利用翻地處理方式,便于小麥在土壤中扎根,同時可采取選輪作制的小麥種植方法,確保土壤肥力較好,使小麥在良好的生長環境下達到預期的種植效果。
  4.施肥管理
  從小麥產量影響因素來看,施肥管理合理與否是影響種植產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來講,農戶根據種植密度以及小麥品種的生長特性,選擇施肥量和施肥次數等,確保小麥生長過程中有足夠的營養供應,當條件允許時,農戶還可根據土壤測試情況,結合測試結果制定肥料的配比,以便提高施肥管理質量。實際種植過程中,要首先施加適量的緩釋性底肥,營造肥沃的土壤環境,使小麥出苗率和發芽率最大化。同時對于降水量多的年份,應在小麥生長中對其追施氮肥,從而調解小麥生長環境,確保小麥種植品質達到規定要求。
  5.種植模式
  山東地區農戶主要采取一年兩熟制進行小麥耕作,要想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益,需要選用恰當的種植模式,是小麥高產種植的重要前提。當前,山東地區普遍采用間套作種植方式,是一種應用效果明顯的種植模式。將不同農作物品種結合種植,來保證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對于小麥來講,它的播種期為冬季,這時可選用馬鈴薯實施套作種植方式,通過控制兩種作物間的種植間距,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從而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為農戶提供有效的作物種植手段。
  6.灌溉技術的使用
  在小麥生長發育過程中,對土壤水分條件有一定要求,因此,需要做好灌溉工作,以便對土壤條件進行有效調整。在降雨量少的年份,為了確保小麥種植產量和品質,要求農戶掌握灌溉技術,能科學的進行土壤灌溉,確保灌溉操作符合小麥不同生長階段的環境要求,從而確保灌溉有效性。山東地區通常選擇冬小麥這一小麥品種來種植,其生長過程中的需水量約為500mm,為了達到較好的灌溉效果,要求農戶根據氣候條件和土壤潮濕度等因素,確定灌溉技術的使用時機,同時要保證灌溉均勻,從而節約水資源,并促進小麥的發育。
  7.田間管理
  在小麥種植管理中,田間管理是重點管理內容,對小麥品質及產量有明顯影響。例如,冬季到來前,灌溉冬水有助于保苗越冬并保證其種植品質。為了提高小麥籽粒中的氮素積累量,通常在冬至到小雪間澆冬水,能起到疏松土壤、預防板結以及促進根部發育的作用。小麥開花后,土塘中的水分含量高,容易破壞小麥品質,因此,在小麥開花后應注意控制土塘中的水分含量不能過高,如果澆過開花水后,通過不會進行再次灌溉。通過以上田間管理措施的實行,有利于改善小麥生長環境,進而達到增產的目的,另外,還要做好除草工作,以便保證小麥色生長過程中養分充足,是提高其產量及品質的必要手段。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
  1.防治原則
  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勢必會受到病蟲害威脅,是影響作物品質及產量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加大對了小麥種植期間病蟲害防治措施的研究,根據山東省小麥生長期間常見的病蟲害類型,提出具體的防范技術,旨在為農業領域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對于山東省來講,該地小麥種植常見病害包括銹病、枯紋病、白粉病等,常見蟲害主要有吸漿蟲、蚜蟲、麥蜘蛛等。為了達到較好的病蟲害預防效果,還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治理原則,采取物理、化學、生物防治和農業防治等措施,加大對小麥產量及品質的控制。   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相對簡單的一種病蟲害防治技術,根據病蟲害的發生特點,確定具體的解決方法,以便保障小麥健康生長。種植人員要時刻關注田間植株的發育情況,對于不利于小麥生長的要及時去除,以免造成小麥生長過程中缺少需要的養分,容易出現小麥營養不良的現象,加大了其受病蟲害威脅的幾率,無法保證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通過物理防治技術能有效避免上述現象,通過人工操作來加強小麥種植管理。例如,對于小麥生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蟲害威脅,可利用誘殺法來解決。這一方法是指利用害蟲生長特性來對其進行誘殺,如對于有著趨光性特點的害蟲,可制作燈光裝置對其進行誘殺。利用黑光燈能有效捕殺鱗翅目害蟲。而對于趨黃性較強的害蟲來講,可通過懸掛黃色機油板完成誘殺,主要使用于蚜蟲、白粉虱等害蟲的防治上。另外,卷葉蟲、小食心蟲或者飛蛾等,主要體現出趨糖性的特點,這時可采取糖醋液來防治。
  3.化學防治技術
  利用化學防治技術,能大范圍解決小麥的病蟲害問題,大多是利用農藥來進行病蟲害防治。在小麥播種前可在種子中添加藥水,同時將種子憋悶2-3小時,能一定程度提高作物出土率,并且在土地中均勻噴灑防治蚜蟲的農藥,能避免蚜蟲對小麥生長造成危害。在防治白粉病和銹病時,可采用粉銹寧粉劑,對其進行稀釋后噴灑在麥田中,可起到較好的病害防治作用,同時也可噴灑樂果乳油試劑,同樣能保障小麥健康生長。相較于常規的小麥病蟲害防治手段來講,化學防護法可能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不利于環境保護,但是具有效果顯著、起效快的優點,已經逐漸成為小麥種植管理中廣泛運用的一種方式。對于一些具備較強繁殖能力的害蟲來講,要采取適當的化學試劑進行防治,從而保證小麥種植品質及產量。
  4.生物防治
  除了上述防治措施外,還可利用生物防治技術來進行小麥病蟲害防治,不僅能有效解決病蟲害問題,還不會影響小麥的正常發育。在生物法運用下,不會使小麥產生抗藥性,并且對周邊環境沒有影響,是應用性較好的一種病蟲害防治措施。例如,在面對小麥蚜蟲問題時,可在麥田安裝頻振式滅蟲燈,能達到粘蟲誘殺的目的。另外,可在小麥種植期間噴灑性誘劑,來提高病蟲害防范效果。具體來說,生物防治主要利用天敵來處理蟲害問題,根據生物鏈可知,蚜蟲天敵主要是蚜繭蜂和草蛉等,因此,可通過適當增加麥田中蚜繭蜂和草蛉的數量,來消除麥田中的蚜蟲, 從而消滅病蟲威脅,為小麥生長全過程創造良好環境。從當前小麥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情況來看,為了全面防治病蟲害,還要采取多種生物防治法融合使用的方式,可滿足小麥健康生長的要求。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麥種植品質的提高始終是我國農業領域主要研究問題,在播種時期的選擇、施肥管理、種植模式等方面都應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優化,借鑒已有的成功種植經驗,逐漸發展出適合地區小麥種植需求的種植手段。另外,小麥生長發育過程中還容易受到病蟲害威脅,因此需要根據小麥種植中常見的病蟲害,提出恰當的防范措施,以便減小病蟲害發生可能性,最終實現農業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董芳.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9(06):87-89.
  [2]梁海燕.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9(06):97-98.
  [3]宋洪濤.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9(07):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25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