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外閱讀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思維導圖是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將各關系用隸屬與相關的圖式表現出來,是可以將大腦思維的過程外顯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在課外閱讀中引入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提煉關鍵要素,提升閱讀品質。
【關鍵詞】 思維導圖;課外閱讀;閱讀品質
2011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于閱讀教學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闭n標中也明確指出,小學高年級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足以見得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筆者所在學校每個學期都會推薦學生閱讀8本課外書,并利用開學第一周及期中考試后一周的語文課堂時間來指導學生閱讀。通過長期的閱讀實踐,學生養成了堅持閱讀的習慣,但大部分學生在讀完整本書后,對于書的主要內容往往表述得不全面,甚至缺乏條理。而思維導圖發散與聚合的特點,可以幫助學生整體把握書籍內容,從厚厚的課外書中提煉出關鍵信息,梳理出各要素間的關系,形成關系知識框架,提高閱讀效率。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學習動機
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思維高速發展的時期,開始由形象化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新課程理念下的閱讀強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重視學生的個人體驗。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閱讀能力,對于閱讀整本書,學生完全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但長篇的文字內容,簡單機械的閱讀,往往會讓學生產生乏味感,從而漸漸喪失閱讀的興趣。
在整本書閱讀前,教師給學生詳細介紹什么是思維導圖,呈現多種形式的思維導圖,提示如何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繪制思維導圖等,通過介紹,學生對思維導圖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了相應的學習動機,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積極性。
如推薦學生閱讀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這本書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體裁的小說,可謂家喻戶曉。在課外閱讀指導課中,學生不僅要了解情節內容,而且要學會從情節中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感受師徒四人的形象特點。學生有目的地去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提取關鍵信息,對四人的性格特點進行剖析,領悟作者的表達方式,從而提升閱讀品質。
二、構建清晰知識脈絡
思維導圖最大的特點在于能通過符號、圖形、線條、色彩等把抽象、復雜的內容變得可視化,將難懂的知識脈絡通過分支連接清晰地呈現出來。比如《紅樓夢》這本書,情節冗長,人物關系復雜,想要理清里面的人物關系、前因后果,成人尚不容易,更何況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呢?但作為中國名著的瑰寶,如能嘗試品出作品的滋味,汲取養分,初步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那是再好不過了。于是在《紅樓夢》推介會上,教師借用思維導圖,利用圖形、圖表介紹此書的寫作背景,以時間軸的形式展現曹家的歷史。以其中章節“林黛玉進賈府”為載體,通過人物關系圖、賈府布局圖,幫助學生理清人物關系,讀懂內容情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繪制思維導圖,將晦澀的知識變得簡單化,從而幫助學生有效閱讀,促進閱讀效率的提高。
正如布魯納所說,學習的實質是一個人把同類事物聯系起來,并把它們組織成賦予它們意義的結構。把知識放進構造得很好的模式里面更容易記憶,而且學習一個模式將有助于理解并掌握可能遇到的其他的類似信息,且容易進行恰當的遷移。思維導圖聚合與發散的特點,有助于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構建清晰的知識脈絡,系統化零散的知識,提高閱讀能力,創新思維。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繪制出的思維導圖,是學生思維個性化的體現及創造力的彰顯。在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應用思維導圖,增加了課外閱讀的生動性與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學習動機,加深了學生閱讀的創造性理解,有利于提高課外閱讀效率,不斷提升學生閱讀品質。
【參考文獻】
[1]布魯納.教育過程[M].北京:文化出版社,198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4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