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1812年衛國戰爭對俄國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1812年爆發的俄法戰爭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戰爭之一,對歐洲甚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于俄國來講,這是一場艱苦而偉大的勝利,俄國一躍而成為歐洲的超級力量,站到了“歐洲的秩序的頂峰”;亞歷山大一世也因此被譽為“歐洲的解放者”。但這場戰爭使得沙皇的執政思想發生深刻轉變,由自由走向保守,而國內自由主義進一步傳播,導致了十二月黨人起義,拉開了俄國思想運動的序幕,保守與自由成為1812年衛國戰爭留給俄國最重要的政治遺產。
關鍵詞:亞歷山大一世:自由主義:1812年衛國戰爭
中圖分類號:K51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3-0047-03
拿破侖戰爭對于整個歐洲的秩序和格局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尤其是1812年的俄法戰爭,更是深刻影響了俄國社會的發展。但這場衛國戰爭究竟對俄國近代化產生了積極推動作用,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俄國的傳統社會經濟結構,對此史學界尚未有一致的結論。本文針對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拿破侖戰爭期間的俄法關系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引起歐洲各君主制度國家的恐慌和仇視。作為傳統的農奴專制國家,沙皇俄國一直十分仇視法國革命。沙皇葉卡捷琳娜實行聯英反法的外交政策,參與反法同盟,但到了保羅一世卻實施截然相反的外交政策,俄英關系破裂,俄國開始與法國接近。在保羅一世被殺、亞歷山大一世登基后,俄國外交再次從親法轉向反法,參加第三次反法同盟,在奧斯特里茨等戰役中遭到慘敗,面對國內嚴峻的經濟形勢和不滿情緒,亞歷山大一世開始考慮和法國結盟。此時拿破侖為盡快結束大陸戰爭,騰出手對付英國,也非常愿意與俄國進行和談。于是俄法雙方在提爾西特進行談判。拿破侖對戰敗的俄國給予充分的“照顧”,不僅沒有要求割地賠款,而且愿意與其結盟。亞歷山大最終與拿破侖結盟,共同來瓜分世界:“西方歸拿破侖,東方歸亞歷山大”,法國則要求其參與大陸封鎖政策,不干預俄國對土耳其和瑞典用兵,俄國的利益得到充分滿足。
簽訂提爾西特和約之后,俄法雙方維持表面的結盟。俄國隨即對瑞典用兵,占領芬蘭,后來又兼并了多瑙河兩公國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這是拿破侖不想看到的,在波蘭問題上法俄兩國分岐更大,兩國關系出現裂痕。除此以外,沙皇還想爭奪君士坦丁堡和黑海兩海峽,沙俄對土耳其帝國的擴張政策,遭到法國強烈反對。君士坦丁堡是俄法世界霸權政策的一個爭奪點,雙方都不會對此讓步。還有一點是拿破侖的大陸封鎖政策,給俄國造成嚴重經濟危機,引起俄國貴族和商人的強烈不滿。亞歷山大一世為維護俄國的經濟利益,開始允許商人走私貨物,后來直接采取公開的抵制行動,于1810年12月與中立國開展貿易。這三個重要的原因使得法俄矛盾不能調和,雙方都加緊進行戰爭的準備,大戰一觸即發。
1812年6月24日,拿破侖親率42萬大軍渡過涅曼河,法俄戰爭開始。俄國組織24萬人進行了抵抗,因為是法軍入侵俄國本土,所以這次戰爭對于俄國人民來說是一場保衛祖國的愛國戰爭。起初法國軍隊勢不可擋、節節勝利,俄國采納了名將庫圖佐夫提出的堅壁清野保存實力、誘敵深入待機決戰策略。俄國人民愛國主義情緒高漲,同仇敵愾,在嚴寒的幫助之下,法軍沒有足夠的后勤供應,最終輸掉了戰爭。這次戰爭成為拿破侖戰爭的轉折點,加速了拿破侖帝國的瓦解。在俄、英、普、瑞共同參與下,俄國軍隊于1814年渡過萊茵河,開進法國首都巴黎,受到法國普通民眾的熱烈歡迎,亞歷山大也因此得到了“歐洲解放者”的榮譽。
二、俄國從權力頂峰到跌入谷底
“衛國戰爭和出境作戰的勝利把俄國送上了歐洲權力的頂峰”。俄國擁有歐洲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俄國軍隊在拿破侖戰爭時期大規模擴充,1815年戰爭結束時,俄國軍隊有約70萬人。”作為擊敗拿破侖的關鍵力量,俄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升,尤其是在處理戰敗國法國,召開維也納國際會議方面起著主導作用。對帝國利益的追求,爭取新的土地,是俄國政府在這次國際會議上所要爭取的目標之一。俄國獲得了波蘭的大部分領土,亞歷山大一世兼任波蘭國王,同時也兼并了芬蘭和比薩拉比亞?!暗谔幚響饠》▏膯栴}上,亞歷山大一世并沒有按照一般設想的那樣,采取直接統治的方式實現歐洲的霸權?!痹诰S也納會議上,俄國讓戰敗的法國一同坐在談判桌上,并沒有過分剝奪法國權力,考慮了其合理的權益;會議確立大國協商機制,主要的問題由俄英法普奧五個國家通過協商來解決。為了更好維護俄國自身利益和現有國際地位,亞歷山大一世主張建立神圣同盟來維持歐洲的“正統主義”。也正因為諸上措施,戰敗的法國并沒有那么強烈的抵觸情緒,所有爭執通過大國仲裁協商,使得歐洲維持了將近40多年的相對和平。這是亞歷山大對歐洲的一大貢獻,這對于處于歐洲權力巔峰的俄國來說是非常高明和克制的。神圣同盟的建立,是亞歷山大出于宗教理念與道德立場提出了主張。后來因為同盟者之間根本利益的不同,神圣同盟最終走向瓦解。亞歷山大一世相信宗教力量,但并沒有過度迷戀意識形態,而是意識形態和現實主義兩手并用,合理調整外交政策,鎮壓西班牙革命;在希臘問題上采取克制協商的解決方法,而不是一味恪守正統主義原則對其進行鎮壓。然而亞歷山大一世的繼任者尼古拉一世卻特別重視神圣同盟,把正統主義絕對化,作為外交的基本原則和立場,把意識形態放在外交政策優先考慮的位置,鎮壓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匈牙利等歐洲革命,成了歐洲“憲兵”,并且完全排斥法國,使得法國站到對立面成為敵人。同時尼古拉一世也過度透支國力去追求黑海利益,在攻打土耳其問題上,高估了俄國與普魯士、奧地利共同意識形態的合作,加上“自己對國內體制的權威,誤判了國內對戰爭的支持程度”,最后導致克里米亞戰爭慘敗,喪失了在黑海擁有防御工事與艦隊的權力,喪失了保護兩公國和奧斯曼帝國其他地區東正教的權力。俄國不再被看作是主要的歐洲大國,因為它現在“在歐洲事務中的分量輕到了自1721年北方戰爭以來的最低程度”,其國際地位隨即跌入谷底。 三、亞歷山大一世執政思想的轉變:自由到保守
亞歷山大一世是葉卡捷琳娜大帝親自帶到宮里撫養的,聘請自由主義者、瑞士的拉加爾普作為他的私人老師,對其影響巨大。繼位之初的亞歷山大一世立志于將自己的自由主義改革思想付諸現實,于是組建“秘密委員會”,和年輕的自由主義貴族共商國事,來支持自己的自由主義改革。他也開始恢復參政院的權力;推行部委制度,設立八個部;進行社會立法,頒布《自由農民法》,加大對教育的投資,興辦學校和圖書館。斯佩蘭斯基的憲政改革計劃,由于貴族和官僚的強烈反對,沒有在全國推行,但亞歷山大一世對此給予一定的肯定。自由主義改革的步伐隨著1812衛國戰爭被無限擱置,在1812年衛國戰爭后,俄國站上了歐洲權力的頂峰,亞歷山大一世也獲得了“解放者”的殊榮,但此時的亞歷山大一世的思想也隨之發生了徹底的轉變。他雖允許波蘭實行憲政體制改革,但因為對法國自由主義的仇視和擔憂,他在對內的政治改革中放緩了腳步,對內對外政策逐漸趨于保守。最為典型的就是改革之初的“秘密委員會”被沙皇強令解散,宣傳自由主義思想的秘密團體也被相繼取消。促成亞歷山大一世內政改革思想變化的原因在于:從內部原因來看,衛國戰爭讓皇帝與政府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無心繼續當年的改革創舉,甚至對自己原來的政治理想也感到有些失望?!币驗楦母锊]有取得相應效果,軍事上開始也是連連失利。另一方面,從外部原因看,亞歷山大一世取得的國際事務勝利“促使俄國去反對法國革命的成果,俄國政府在某種程度上由于自身的狀況而成了國際關系中的守舊者、正統的捍衛者,因而也是復舊的維護者。亞歷山大一世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下,一只手支持西方守舊原則,另一只手繼續國內改革措施,是絕對辦不到的”。亞歷山大一世思想的轉變,并不是因為他對自由主義完全失去了信心,而是作為封建制度的捍衛者和利益最大擁有者,他不得不從自身利益和維護社會穩定角度出發,做出自認為是最合適的選擇。
四、十二月黨人起義:自由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傳播
1812年戰爭俄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打敗拿破侖后,俄國遠征軍進入歐洲,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貴族青年軍官并沒有因為勝利而歡欣鼓舞,因為見識到了歐洲的先進,他們開始羨慕法國,法國并不是落后封建的,恰恰相反他們看到了法國擁有更自由的社會氛圍和更富足的市民生活,于是開始反思俄國的落后,一些貴族開始懺悔對農奴所作的種種行為。俄國自葉卡捷琳娜女皇開始便十分推崇法國的啟蒙主義和人本思想,很多貴族青年都有自己的私教,從小開始接觸法國的自由主義思想,接受自由主義式的教育,在遠征回來后,他們便成為俄國歷史上最早一代革命者,先后成立了救國協會、幸福協會、南方協會和北方協會,并于1825年12月趁亞歷山大一世去世時發動了起義。
從本質上來說,十二月黨人是受到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影響的自由主義者,雖然在具體道路選擇上產生差異,但最終的目標是一致的:“他們希望在俄羅斯建立憲政,實現基本的自由,并廢除農奴制”。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了,但是俄國自由主義的傳播并沒有因此而終止。十二月黨人開啟了俄國的思想解放運動,他們的思想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俄國人。他們喚醒了俄國先進分子和社會民眾,開始對西方自由與文化進行更為深層的思考,探索俄國自己的發展道路?!笆曼h人的歷史功績是不可否認的,他們作為反對專制和農奴制的解放斗爭的先驅進入了俄羅斯的歷史,動搖了沙皇專制制度?!薄笆曼h人運動是歐化的貴族青年力圖用革命方式把西方自由主義文化移植到俄羅斯土壤上來的一次嘗試?!边@次嘗試對于俄國思想和道路的選擇產生了難以估計的影響。
結語
1812年的衛國戰爭在俄國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俄國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戰爭的勝利使得俄國站上了歐洲權力的頂峰,以后的俄國再也沒有取得可以與之相媲美的榮譽。但是因為尼古拉一世對時局的判斷失誤,過分迷戀意識形態,過高估計自身力量,導致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敗,俄國很快從權力的“金字塔”上滑落,國內各階級紛紛要求改革,亞歷山大二世進行了1861年大改革,開始了俄國現代化;另一方面亞歷山大一世因打敗拿破侖、建立神圣同盟而載入史冊,但是后來他的對內與對外政策,面向傳統與正統主義,均顯示了一定的專制主義色彩,給俄國外交奠定了基調。加上俄國遠征軍對法國文化與自由的親身感受與俄國農奴制、禁錮的社會形成巨大反差,自由主義貴族青年開始尋求另一條道路來改變俄國,于是發起了十二月黨人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愛國的自由主義思想卻在俄國迅速傳播。從這個角度來說,1812年的衛國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俄國向前發展的步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