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想政治必修教材中的結構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現行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教材中,每一單元前都有一幅結構圖,必修四個模塊教材共有16幅結構圖。必修每一模塊教材在《致同學們》中無一例外地都講了如何看待本門課程以及閱讀教材的要求,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教材的編排結構和層次,明確了教材的單元、課、框、目、正文、輔文和綜合探究的地位、性質和意義,但是唯獨沒有介紹結構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構圖也往往被師生所忽視,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一、不識廬山真面目——再認結構圖的特點
1.呈現方式活潑。必修教材結構圖以淡藍色或淡黃色為背景,采用條塊圖形加文字的呈現方式,避免了繁瑣的敘述,節省了篇幅和閱讀量,開門見山地展示出單元整體框架。
2.形式簡潔,一目了然。結構圖基本上縱向排布,一級知識對應單元標題,二級知識對應課題,三級知識對應框題,如《經濟生活》第四單元結構圖市場經濟縱線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特點和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知識主線清晰。
3.提綱挈領。結構圖設置于每一單元之首,可以看作是編者編寫教材的提綱,體現著權威性,也可以看作是師生閱讀和學習教材的提綱。每一單元要學習什么,學習內容之間有什么聯系,需要掌握哪些必備知識,結構圖都有明確的提示,就像一張張散落在書頁中的名片一樣,透露著重要的信息資源。
4.與單元題目、課題目、框題目相比,文字更為準確地具體地點出單元主要內容和知識構成。如《政治生活》第三單元題目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結構圖標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比單元題目更直接,點明了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該模塊框題都是復合式的,如第五課第二框題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而結構圖與之對應的表述則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二者相比,后者更為簡練明了。
二、天機云錦用在我——在教學中巧用結構圖
1.導入新課。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多精心設計每課的導入,而對單元導入很少關注,甚至是空白。如何設計單元導入,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結構圖導入。筆者在教授《文化生活》第一單元時這樣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共同了解了《文化生活》教材的基本內容和學習方法,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一單元“文化與生活”,請大家瀏覽一下結構圖,看看本單元主要講什么?
?。ㄉ喿x課文,自主回答)
師:大家會發現,本單元的內容包括兩部分,即從社會發展看文化和從人的發展看文化。接下來我們首先學習第一部分從社會發展看文化,也就是第一課“文化和社會”(教師板書課題)。
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整體感知單元知識,也自然而然過渡到了新課。
2.單元小結。單元學習任務完成后,教師都要對單元知識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根據結構圖的框架,對課、框、目知識自主整理,充分利用條塊線索,畫出單元知識體系。這樣做既提高了學習效率,便于學生記憶,又發揮了結構圖提綱挈領的作用。
3.高考復習。高考復習什么,復習到什么程度,必須以考綱為基本遵循??季V需要教師仔細研讀,才能正確處理怎么教和怎么學的問題??季V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并不適合學生直接閱讀使用,加之近年來高考全國卷主觀題設問角度往往以單元題目設置,所以結構圖才是“學生版的考綱”,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教師可以根據課標和考綱要求,指導學生利用結構圖復習必備知識,把握核心知識(結構圖中加藍色菱形符號的內容),梳理知識線索,初步建立單元、課的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認清教材中結構圖特點,充分發揮其作用,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6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