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研讀教材變化 凸顯教材優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本文通過對實驗教材和課標教材這兩個版本中有關“圓”的內容進行比較分析,探析其編寫特點,滲透化歸思想,給予思考時間,設計導學活動,加深對教材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構建自己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 圓;變化;優化
  中圖分類號:J312.1,O414.12,N945.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1-0194-01
  通過對實驗教材和課標教材這兩個版本中有關“圓”的內容進行比較分析,探析其編寫特點,以便能更好地解讀教材,理解教材,梳理知識編排結構,在梳理中找出變與不變,找出課標教材內容呈現有序,激發求知欲望;滲透化歸思想,啟迪發現規律;給予思考時間,促進知識內化;設計導學活動,提高自學能力,加深對教材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構建自己的課堂教學。
  一、教材內容的變與不變
  “圓”課標教材和實驗教材都安排在六年級上冊,主要內容包括認識圓、圓的周長和圓的面積,課標教材做了適當改變。
  (一)圓的各部分名稱引入方式不同。實驗教材在引入圓時直接讓學生根據圓柱形物體、茶杯蓋等實物描出圓,再把畫好的圓剪下來,通過對折再對折幾次引出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然后再專門教學用圓規畫圓的方法??紤]到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課標教材直接創設一個問題“你能想辦法在紙上畫一個圓嗎”這一個問題,學生通過討論直接給出可以用杯蓋、三角尺圓孔和圓規畫圓,再學習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ǘ┰黾恿藞A心定位置,半徑定大小內容。實驗教材在學習了圓的各部名稱后學習畫圓,清楚的解釋了畫圓的方法,雖然教材沒有明確指出圓心定位置,半徑定大小,但學生已經會自覺的進行應用。課標教材則是先讓學生畫各種各樣的圓,在畫圓中感悟圓心定位置,半徑定圓的大小,其實也就是《墨子》中對圓的定義“圓,一中同長”為下面利用圓設計圖案奠定基礎。
 ?。ㄈ┖雎詧A的對稱性,新增利用圓設計圖案。在前面“軸對稱圖形”的學習中,已經充分探究過圓的對稱性,學生也已經知道了圓是軸對稱圖形,所以在新課時無需再讓學生重新探究。而課標教材新增了利用圓設計圖案,先讓學生通過模仿畫出美麗的圖案,再仔細觀察研究圖案的構成是如何利用圓組成的,在設計圖案的過程中,學生會時時處處遇到“要畫一個多大的圓”、“這個圓的圓心應該在哪兒”等問題,需要學生對圓心定位置,半徑定大小,以及圓各種知識綜合應用畫出美麗圖案。
  (四)增加了求外切正方形和內接正方形的面積。在實驗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了求圓的外切正方形和內接正方形的面積,學生在會求長方形、正方形和圓面積的基礎上研究圓和正方形圖形之間的關系,靈活計算這2個部分圖形的面積,并通過討論得出一個歸納性結論。
  二、有效課堂教學,凸顯教材優化
 ?。ㄒ唬└鶕滩奶攸c,設計導學活動。“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們總希望在教學中達到這樣的效果。導學活動單就如這塊“石頭”,建立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就是以活動單為載體,力求最大化的在學生心里漾起漣漪,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需要,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ǘ┳裱瓕W習起點,設置前置性作業。教學前,我們以學生“理”為主設計前置性作業,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識間的來龍去脈。例如:《圓的認識》前置性作業:
  1.想:本節課要學習哪些知識?這些知識你以前會嗎?
  2.理:整理羅列本課知識點。
  3.做:查找書本上的知識點,完成學習單上的內容。
  4.質疑問難。(把不懂的問題,不會的題目寫下來。)
  在這里,以學生“理”為主設計前置性作業,學生通過對所要學知識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識間的來龍去脈,做到“橫成片,豎成線”,從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識結構。
 ?。ㄈB透轉化思想,培養解決問題能力。轉化思想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是指在研究問題時采用某種手段將問題進行轉化,一般是將復雜、難解、未解決的問題通過變換轉化為簡單、易做、已解決的問題,再求出原問題的答案,可以這樣進行實踐。
  1.滲透于動手操作中。動手操作對于還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階段的小學生是一個重要手段,在今后的學習更需要借助于大量的操作活動來體驗到轉化思想無處不在,能自如的運用轉化思想,不是為了學習知識而轉化,知道操作的原因。更重要的還可以用于生活中,領悟其中的數學思想。在教學“外方內圓,外圓內方求正方形和圓之間部分的面積時?!彼筮@部分面積是已經學過規則圖形的面積,不能直接用公式來計算,造成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了學生的思考,產生需要找到求出這部分圖形面積的方法,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
  2.滲透于問題解決中。轉化思想不僅僅存在于“空間與圖形”的學習中,不能讓學生思維存在于固定的框架中,只有多次的進一步運用,才能扎扎實實內化增加的知識,同樣在問題解決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ㄋ模┙o予思考時間,促進知識內化。知識的傳遞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在“圓的周長”的教學編排中,教材先創設了一個“圓桌和菜板都開裂,需要在邊緣箍上一圈鐵皮,需要多長的鐵皮?”的情境,這時候就是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也提供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機會,通過小組討論學習找出各種求圓周長的方法再進行優化,通過實驗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是一定的,進而得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參考文獻:
  [1]許向陽.采取多樣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興趣盎然[J].吉林教育,20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773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