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以生為本,活用教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教材可以展現“知識背景——知識形成——提示聯系”的過程,教材內容在教學活動中的合理適時呈現,能夠轉移教學的立足點,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高效課堂的形成。
  【關鍵詞】數學課堂  小學數學教材  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109-01
  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教材集中體現了編者的意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生活環境和經歷的不同,針對不同的學生,教材中的很多設計對于學生來說會有些陌生,造成教材與學生差異之間的矛盾,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優化教材。所以在教學中,需要我們能夠科學理性的利用教材,通過觀看各位老師的授課,結合我自己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滿足學生的需求,重組教材情境。
  情境化教學是青島版教材的一大特點,教學情境能夠營造良好的探索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但是有的信息窗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不感興趣的或者是學生沒有相應的生活體驗,遇到這樣的信息窗,教材自帶的情境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
  例如青島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折線統計圖”這一教學內容中,課本提供的情境素材是“濱海市和臨江市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統計表”,學生對于濱海市和臨江市很陌生,尤其是對于公共綠地的興趣不大,這個情境素材雖然是來源于生活實際,但是并不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情境來源于學生的生活,但這一問題情境沒有實際的意義,因此對于學生的學習沒有挑戰性。
  而王騰云老師是這樣設計的:
  學校里舉行一分鐘投籃比賽,老師想從兩位隊員中挑選一位上場,該如何選人?(一周練習情況統計如右圖)
  投籃比賽的情境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經常打籃球,投籃玩),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是學生心目中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因為它賦予了學生統計分析的現實意義,讓學生選擇更優秀的學生上場又要求學生既要明白如何選,還需要讓學生介紹選擇的理由,更好的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更重要的是這一活動,迎合了學生“好奇、新穎、探究、富有挑戰性”的心理需求,同學們全心投入,相較于原來綠地問題的情境,僅僅是學生機械的學習,學習動力來源于老師,可謂是有天壤之別。
  二、關注課堂生成,打破教材布局。
  當下的數學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應用與拓展”,這在教材中也有明顯的體現,然而實際教學中學生的經驗與學情不同,往往會出現不同的情況。經常會有不少教師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追求這一過程的完美而使一節課變得更加忙亂,每一個知識點的教學都猶如“蜻蜓點水”一般一掠而過,學生未能得到發展。
  教材中并沒有規定各個教學內容幾課時,也沒有規定必須在多少學時內完成教學,所以教師完全有權決定哪些內容用時多一些,哪些內容用時少一些,如果某一節課情境是學生特別熟悉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也不需要復雜的探究過程,知識技能的掌握比較容易,這就可以對教材做組合或增加教學時間的綜合運用。
  例如《時、分的認識》教學中,由于學生已經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王小君老師在設計課堂時就對時和分在鐘表上的表示方法簡單的一掠而過,把重心放在了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刻的認讀,教師充分放手,給學生足夠的操作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思,在練習中悟。交流時,教師給學生足夠的交流空間,讓學生通過交流,最終內化時刻的認讀方法。在課堂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鐘面的認識、時與分的關系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學習,對于時刻的認識還是有部分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提示來完成。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針對不同的學情,正確到位的理解解讀教材,靈活多變的活用教材,我們的教學才不會偏離方向。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用教材”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地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高效,精彩紛呈。身為一線教師,我們在備課時有時會有“靈光一閃”,有時也會有一時沖動,可是往往一節課下來或回頭看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很多。所以如何合理的運用教材,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加高效,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52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