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為本,智趣交融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提出,數學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科目,必須順應社會發展積極改善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并且向高效課堂邁進。數感作為學生對此科目的基礎認知,對于數學知識高效率的掌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之下,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數感的培養,運用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進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學生;數感;策略探討
目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素質教育方針的提出,社會各界對于教育事業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視。小學數學作為基礎科目對于學生創新思維以及理性思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眾多學者專家不斷深入研究其相關理論并且追求更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以此實現更有效的學習效率以及課堂效率。同時,數感作為一種基礎認知,其的培養建立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將詳細介紹相關情況。
一、數感的定義解釋
數感,顧名思義即——學生基于一定量的知識后對于數學知識或數學解題思維的自我認知以及自我判斷能力。雖在一定程度上,其與學生的感覺認知息息相關,但只要學生經過有意識地培養數感建立之后,其通常都是具有一定正確性的,且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高效的完成作業。因此,數感的培養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培養學生數感的重要性
?。ㄒ唬┥顚哟卫斫庵R本質
數感的培養建立是學生長期性行為的結果。其必然要求學生不斷地加強對于所學知識地理解以及運用。低年級階段的數學知識僅要求學生掌握讀寫、感知、理解等能力,然而對于小學階段的高年級學生而言,此階段則要求學生除上述三個能力之外,還應掌握對于復雜知識的拓展、轉換以及運用等技巧。數感的培養則必然要求學生立足于深層次掌握知識的本質基礎之上,對于知識的熟練運用。
?。ǘ╁憻捔己玫膶W習能力
上述,我們了解到,數感的有效運用必須基于學生對于以往所學知識的充分練習以及足夠的知識輸入。我們知道,數學知識并非松散的,而是相互緊密聯系的。因此,學生對這一知識點進行學習之后,必然需要自主對其進行歸納總結,以此加深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力和記憶力。在之后的解題過程中,方可加快速地理解題目內容,迅速找到符合的解題思路,同時高準確率地完成作業。此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良好學習能力,更幫助學生梳理了各種知識點,且幫助學生樹立了自信心。
三、如何培養并加強學生的數感
那么對于如何培養并加強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數感這一問題,我們認為教師需認識到以下幾個問題:
?。ㄒ唬┳⒅亟虒W方法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基礎的數學知識以及一定的基礎數學運算能力。高年級學生的數學知識內容主要在于更加抽象復雜的知識,如:空間立體幾何的面積體積等抽象知識,以及混合運算等復雜計算知識。因此,我們認為對于高年級學生的數感培養及加強首先教師應要注重教學方法。在如今科技的發展之下,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以觀看視頻等方法,或創立與課文內容貼合的現實場景激發學生對其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突出知識之間邏輯關系
眾所周知,高年級學生更應注重思維能力。因此在解決問題時,教師應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的方式,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表述自己的解題思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且培養學生對于數學語言的使用能力。同時,教師應著重突出對于知識之間邏輯研究,從而使學生掌握解題方法。即:教師在示范解題時,應著重為學生講述隱藏的題目之下的解題要求以及采用哪種簡單的解題方式、如何聯系不同的知識點并且如何對其結果進行估算。
?。ㄈ┘ぐl學生發散性思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智”與“趣”的相互融合。通過更貼合學生興趣的方式將枯燥的數學知識引出,同時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以小組的方式自主研究、討論并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正方體體積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使用視頻短片的方式提出,該給正方體游泳池內注入多少水的問題,由此引出話題,先使學生自主研究并討論思路然后再由教師點評再公布正確思路。在學習完此課內容之后,教師可將如何計算長方體體積留為家庭作業,使學生沿著本課思維繼續拓展。這種做法不僅增加了學生之間的知識交流,更激發了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樂趣,更激發了學生對于其他問題的思考。
數感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但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學生不斷地自主學習總結且具備大量的知識輸入之后才慢慢養成的能力。此過程則需要教師在其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效措施對于學生數感的不斷塑造以及培養,同時也需要學生自身良好的學習態度、創造性的學習能力以及主動自覺的知識整理歸納能力,以此學生的數感能力方可不斷得到提升,為其以后的數學學習之路創造更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文燕.小學生數學語言的塑造培養方案淺析[J]. 新課程,2014,( 02).
[2]王秀霞.淺議小學數學語言的塑造與培養[J]. 考試周刊,2011,( 90) .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