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21世紀是一個寄托著人們美好夢想的世紀,她既充滿了希望,也充滿了挑戰,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培養一大批適應社會的創新型人才,
這就需要課堂上做到以生為本,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全員參與,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思考,和同伴一起合作交流學習中的困惑,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關鍵詞:以生為本,高效課堂
在課堂改革中,教師應從角色上、觀念上轉變,堅持以生為本,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促使學生高效發展。老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超過自己,因此老師要由主演變成導演,由師長變成朋友,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即我們要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快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新基礎教育”在教學研究中提出了“以生為本”,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對“新基礎教育”研究的理解以及課堂實踐闡述一下自己對以生為本的認識。
一、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
傳統的課堂教學,多是照本宣科,教師只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由于受教學活動計劃性、預設性的影響,學生和教師的活動總是受教案的束縛,教師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愿節外生枝。教師總是希望學生能夠按照自己課前設計好的教學方案去展開教學活動,每當學生的思路與教案不吻合時,教師往往會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思路“拽”回來。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導學生得出預定答案。整個教學過程就像上緊了發條的鐘表一樣,什么時間講授,什么時間提問,給學生多少時間回答問題等都設計得絲絲入扣。因此,課堂上教師多半在唱獨角戲,沒有精彩的知識生成,看不到學生亮眼的表現,看不到對學生思維出現阻礙時的點撥,教學過程好似一杯淡而無味的水,讓人覺得索然無味。
二、新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
“新基礎教育”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老師不再是教育活動的絕對權威,而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它旨在打破學生被動接受的教育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性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模式。它不但是教學方式的改變,而且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變革。
三、如何實現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
(1)讀懂學生的困惑,讓學生對學習有成就感。首先,讀懂學生的困惑,就是要挖掘教材,明白學生學習的障礙,并根據學生的困惑設計相應的策略,突破學生的難點。例如,在講百分數的應用時,因為孩子們在學習分數的應用時,只學了誰是誰的幾分之幾,沒學誰比誰多(少)幾分之幾,因此,在學百分數的應用時,孩子們對于誰比誰多(少)百分之幾比較陌生,為了突破難點,老師讓學生通過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誰比誰多百分之幾,就是指增加的量占單位“1”的百分之幾;誰比誰少百分之幾,就是指減少的量占單位“1”的百分之幾。再如,在講參觀花圃時,孩子們對試商幾和商的位置理解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老師在講新課時,要將算理和算法勾連起來,即將豎式和情境聯系起來,讓學生結合情境說出豎式每步的含義。在試商時,為了快速試商,可以將除數通過四舍五入法變成整十數,轉化為上節課學習的內容,這樣孩子在試商時就容易很多,計算速度也會加快。其次,課堂中要追問、裝傻,讓孩子對學習有成就感。例如,在計算154/22時,因為孩子們初次接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非整十數)的豎式計算,所以大部分孩子不知道豎式應該如何寫,當孩子們按自己的想法獨立完成豎式時,老師應該選幾個孩子的豎式,把他們投影出來,追問孩子哪個豎式正確?為什么?然后讓同桌兩人先討論一下,再叫個別學生進行匯報,在學生匯報時,老師要假裝不知道,不斷地追問孩子們,讓學生之間互動起來,生生相互學習。再如,在講百分數的應用時,孩子們通過畫圖用不同方法計算出了水結成冰,體積增加了百分之幾?或冰化成水,體積減少了百分之幾時,這時老師要假裝不知道,追問孩子們為什么這樣列式?算式每步的意思是什么?再讓臺下的孩子提問臺上的孩子,使生生互動起來,知識越辯越清晰。
?。?)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首先,課堂上要以生為本,以學生的課堂生成資源推進整堂課的進程。例如,在教《認識分數》時,讓孩子根據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將圖形分分類,有些同學是按圖形形狀分的,對平均分和不平均分認識不深刻,老師可以將前面蛋糕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圖片拿來作對比,提示孩子將圖片按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來分類。在認識1/2時,為了加深孩子們對分數的認識,老師可以先出示1/2的反例,即不平均分的圖片,讓孩子明白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再讓孩子說出、畫出或折出心目中的一半,通過動手操作和大量感知之后,加深學生對1/2的認識,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分數的意義,也為后面學習其他的分數作鋪墊。再如,在教學《鉛筆有多長》,學生對5分米的理解有難度,只有中上的學生能很快說出哪里到哪里是5分米,因為他們理解50厘米就是5分米,對于中下的學生,通過同桌互相在米尺上找一找,說一說,他們還是不能完全理解,這時可以通過課件動態演示,讓孩子邊數邊說,加深他們對5分米的認識。其次,在測量第二枝鉛筆的長度時,有的孩子測出5厘米多8小格,有的孩子測出6厘米少2小格,老師可以先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制造認知沖突,讓孩子體會細化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出毫米。其次,讓學生充分經歷、體驗學習的全過程。例如,在研究認識分數(一)中,學生先通過分蛋糕經歷了分數的前提性認識,即分數產生的必要條件—平均分,接著通過將圖片分類和說出分數的讀寫、名稱、意義經歷了分數本質的認識,最后通過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1/4,創造了分數,經歷了分數的深刻性認識。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明白了雖然每一部分的形狀或大小不同,但都占了整張正方形紙的1/4。再如,在研究認識分數(二)中,老師先動態演示了11個圖片,讓學生根據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將圖片分類,學生經歷了由多個物體或圖片的平均分,即分數的前提性認識,接著再根據將整體平均分的份數將平均分的圖片分成了3類,并說出分數的讀寫、名稱及意義,經歷了分數本質的認識,最后通過舉例生活中的分數:54人可以怎么平均分,每一部分與全部54人有什么關系?創造了多個幾分之一,使學生經歷了分數的深刻性認識。 ?。?)激發學生興趣,給學生生長的力量。首先,數學課堂要有趣,善于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欲望。例如,課前情境老師通過課件呈現了玻璃瓶裝滿水,放在冰箱冷凍幾小時后爆炸。這時老師應該追問孩子們:為什么玻璃瓶會爆炸?讓孩子們先想一想,猜一猜,再叫幾個孩子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會使孩子們帶著探究的欲望去研究新課。再如,通過計算得到水結成冰,體積增加了11.1%,那么,冰化成水,體積也減少了11.1%嗎?讓學生先猜一猜,再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畫圖計算,然后通過計算和生生之間的辯解,孩子們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其次,學生的生長力量體現在課堂知識的螺旋式上升。例如,在研究條形統計圖項目組數的確定時,老師先通過出生月份記錄讓學生學會分組,在分組體驗中,學生明白了分組要整體觀察、有序排列、反映數據特征、制作方便簡潔、分布均勻、不重復不遺漏。接著,老師出示了一年級和五年級某班各20位同學的跳繩個數,讓學生先比較兩組數的分布范圍,再進行分組,通過觀察并分組,學生明白了21~40數據密集,組數就要多,這樣才能拉開距離,而21~100數據分散,組數就要少,這樣數據才能聚攏,這也體現了哲學中相對的思想。最后,通過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會根據生活中不同的情況,選擇合理的分組方式。再如,在研究條形統計圖縱向間距的確定時,老師先通過表1:“海量閱讀”五年級各班訂購圖書情況,讓學生根據數據特點確定統計圖的縱向間距,在確定縱向間距時,老師分了三個步驟:完整呈現數據、圖形適中美觀、容易標出條高,從低標要求到高標要求,學生通過一步步地經歷體驗,學會了如何確定縱向間距,如何快速、完整地標出美觀的條高。接著,老師出示表二:超市某天11時至16時、17時至22時的客流量情況,讓學生根據不同時間段的客流量情況確定縱向間距,學生通過觀察和體驗,明白了數據密集,縱向間距就要小,這樣才能拉開距離,數據分散,縱向間距就要大,這樣才能使數據聚攏。然后,老師出示表3:四年級某班小組射擊比賽成績統計表,讓學生仔細觀察數據,根據數據特點確定縱向間距,并標出條高。通過觀察,學生不難發現,0~243都是一樣的,不用比較,而243~247不一樣,要清楚地看出數據的大小,需要將局部差異放大。怎樣才能將局部差異放大?那就需要將不用比較的部分壓縮,要比較的部分縱向間距調小,這樣才能拉開距離。最后,老師出示表4:笑笑七次單元考試成績,讓學生思考如何確定縱向間距才能清楚地反映笑笑的成績情況,進一步鞏固了通過將不用比較的部分壓縮,要比較的部分放大,從而清楚地看出數據的大小,也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參考文獻: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吳亞萍:《“新基礎教育”數學教學改革指導綱要》2017(2)
?。?)李明亮:《有效教學的五大元素》2009(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0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