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蘑人工栽培技術研究進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榛蘑為蜜環菌的子實體,是一種藥食兩用真菌。從榛蘑內生菌分離純化、菌株優選、培養基篩選、菌材選擇、出菇等環節綜述榛蘑人工栽培技術研究進展,以期為榛蘑人工栽培提供技術支持,從而提高榛蘑產品的產量與品質。
關鍵詞:榛蘑;蜜環菌;人工栽培;技術;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S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19)03-0069-03
榛蘑是東北地區廣泛分布的一種夏秋季采收的藥食兩用真菌,其為蜜環菌的子實體。目前榛蘑生產主要是林地自然發生和人工無序采摘的原始方式。野生榛蘑自然產量較低,無序采摘導致榛蘑野生資源日趨減少,而采摘不及時也會造成榛蘑老化,使得近年來野生榛蘑價格不斷上漲。為保護榛蘑野生資源,提高其產量和品質,亟需開展榛蘑人工栽培技術研究。
1 蜜環菌及榛蘑概述
蜜環菌隸屬于擔子菌亞門、傘菌目、白蘑科、蜜環菌屬。蜜環菌是一種以腐生為主、兼營寄生生活的兼性寄生菌,可寄生在多種針葉和闊葉樹的樹干基部和根部,導致樹木根朽病或根腐病;其根狀菌索可在寄主根部或土壤中越冬,使寄主連年感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蜜環菌的子實體俗稱榛蘑、小蜜環菌、密環蕈,是一種藥食兩用真菌。榛蘑直徑7~9 cm,表面密黃色或淡土黃色;菌蓋中心多被有毛狀鱗片,鱗片呈深褐色;菌蓋肉質,幼時為半球形,后期逐漸展平,外沿常有放射狀條紋;菌肉白色;菌柄圓柱形,內部中空或松軟;菌柄與菌褶上部相連,具明顯的菌環,乳白色,幼時為雙層。榛蘑口感香甜,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如鈣、鐵、鋅、硒、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及D-蘇來醇等,經常食用可預防夜盲癥、保護視力、增強人體對消化道及呼吸道傳染病的抵抗力。榛蘑廣泛分布于歐亞溫帶地區,我國河北、山西、黑龍江、吉林、浙江、福建、廣西、陜西、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等地均有分布。榛蘑于夏秋季生長在多種闊葉樹根部、干基部、倒木、清林垛堆上、埋在土中的枝條上及草叢中。
2 榛蘑人工栽培技術
2.1 榛蘑內生菌的分離與純化
蜜環菌是天麻和豬苓等名貴中藥材的共生菌。蜜環菌類似線繩的黑色菌索侵入天麻塊莖或豬苓等菌核后被消化利用,為本身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的天麻或豬苓無性生長繁殖提供營養物質基礎,共同形成菌根。范東茹等人從榛蘑中共分離出2株真菌、8株細菌,通過比較印跡法、組織分離法和研磨法3種方法分離效果得出研磨法為最適分離方法,其能使內生菌最大可能地釋放出來,分離出的內生菌數量最多。NB培養基上分離出的內生菌比PDA培養基上分離出的內生菌多。
2.2 蜜環菌菌株優選
在天麻生產中,現有蜜環菌菌株變異、退化現象嚴重,因復壯困難,其優良性狀極難長期保留。于海茹等人對分離獲得的3個野生蜜環菌菌株進行母種、原種培養對比試驗及箱栽試驗,得出M1各項生物學性狀優于其他2個菌種,其菌絲復活時間短、生長速度快,且與天麻伴栽效果較好,其生長速度與伴生天麻的產量呈正相關關系,這與王秋穎等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王彩云等人從黔西北地區野生天麻生長地長有蜜環菌的菌材上分離獲得MHJ-1,MHJ-3,MHJ-6,MHJ-7,MHJ-8等菌株,根據菌索生長速度、生物量、分枝數量、生長勢、菌索粗細、菌絲萌發和菌索產生時間、熒光反應強度等標準,篩選出MHJ-3為篩選菌株中表現最突出的菌株。柳玲玲等人比較了20種蜜環菌株的生物學特性,得出菌株AM-06,AM-08,AM-12和AM-13均具有優良的生長性狀,表現為有大量的白色菌絲、萌發和生長較快、菌索分枝較多、尖端幼嫩、菌索粗壯、韌性極好、菌索長滿平皿后有濃郁的蕈香味。
2.3 蜜環菌培養基篩選
在自然界中,蜜環菌主要從富含枯枝落葉的土壤基質中獲取碳源、氮源、無機鹽及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在人工栽培培養基上,不同菌株表現出的生長特性差異較明顯(見表1)。
由表1可知:對培養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碳源和氮源及其碳氮比對菌絲和菌索生長的影響方面。蜜環菌在不同的培養基上表現出不同的培養特性。蜜環菌對碳源的選擇性較高,其在利用甘油、乙醇、淀粉等多種碳源時生長狀況并不相同,以葡萄糖作為碳源時其生長狀況最好。蜜環菌對氮源的選擇性不高,不同的氮源對蜜環菌生長的影響有細微差別,以蛋白質作為氮源時其生長狀況最好。蜜環菌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5~30 ℃,在37 ℃條件下蜜環菌停止生長,但在10 ℃低溫條件下仍可生長。蜜環菌適于在微酸條件下生長,其最適pH值6.0,pH值升高或降低均會影響蜜環菌的生長。在培養基中添加一些附加物如菌材浸提液、胡蘿卜營養液、豆油、乙醇等,有助于蜜環菌的生長。
2.4 蜜環菌適宜菌材選擇
蜜環菌菌材通常選擇木質堅實、容易接菌的樹材,常用殼斗科的歐洲山毛櫸、櫟木,在某些地方也使用速生樹種樺樹、核桃。王秋穎等人發現酸角樹、金葉子、厚皮香、榿木、西南樺的綜合情況較好,均適合作為培養蜜環菌的菌材。
2.5 蜜環菌代料栽培出菇
黃瑞賢等人研究不同配方(闊葉樹鋸木屑、麥麩、蔗糖、石膏、水配方和枝條配方)及3種栽培方式(葡萄架下栽培、林下栽培和大田栽培)對蜜環菌出菇的影響,發現林下栽培菌床邊緣菇多叢生、但菌床中間很少出菇,枝條配方菌種出菇較好,不同類型菌種出菇現象一致;葡萄架下栽培出菇好于大田栽培,菌床邊緣出菇多但不齊、中間零星見菇,不同類型菌種出菇均不十分理想。這說明榛蘑人工培育方法還不成熟,要實現榛蘑商業化栽培需開展進一步的試驗研究。
參考文獻
[1] 周西貝.蜜環菌優化培養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太谷:山西農業大學,2013.
[2] 范東茹,張德巖,高智濤,等.4種東北食用菌內生菌的分離和純化[J].中國林福特產,2015,5(138):36-38.
[3] 于海茹,王鑫,胡志強,等.半載天麻的蜜環菌菌株優選試驗[J].食藥用菌,2016,24(6):397-399.
[4] 王彩云,王永,嚴顯進,等.黔西北優質蜜環菌菌株的初步篩選[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117-119.
[5] 柳玲玲,毛堂芬,朱國勝,等.優質蜜環菌菌株的初步篩選[J].貴州農業科學,2015,43(1):87-89.
[6] 劉太林,李黎,周正濤,等.六種蜜環菌固體培養基配方的篩選[J].北方園藝,2015(18):145-148.
[7] 梁艷,蘇朝棉,周西貝,等.蜜環菌的優化培養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8,46(10):1 658-1 662.
[8] 黃瑞賢,高景恩,李世榮,等.榛蘑代料栽培出菇效果觀察[J].蔬菜科技,2017,8(18):26-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6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