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雞頭黃精的特征特性及人工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簡述了野生雞頭黃精的特征特性,并從種苗選擇及處理、整地施肥、栽植、栽后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總結其人工栽培技術,以期為提高野生雞頭黃精的種植效益提供參考。
關鍵詞 雞頭黃精;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F326.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072-01
雞頭黃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oute),又名黃精,為百合科植物,以地下根莖入藥,是一種滋補中藥材。黃精味甘,性滋補,有很好的滋陰潤肺、益腎等作用,常用于脾胃氣虛、體倦乏力、胃陰不足、口干食少、肺虛燥咳、勞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軟、須發早白、內熱消渴等癥的治療[1]。湘西雞頭黃精藥食兼用,根莖肉質型,無纖維,以食用為主。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黃精保健功能的認知,市場需求量逐年遞增,野生資源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筆者從2013—2018年在湖南省鳳凰縣黃精示范種植基地進行野生雞頭黃精栽培工作,根據多年工作實踐,總結了一套完整的野生雞頭黃精人工栽培技術體系,現介紹如下。
1 雞頭黃精的特征特性
1.1 生長適應特性
雞頭黃精的適應性很強,能耐寒冬,喜陰涼,耐瘠薄,對土壤適應性強,在鳳凰縣的紅壤及黃壤土地均能正常生長。種植地要求排水好,上層透光性強的林緣、草叢或林下開闊地帶均可種植。栽培于沒有遮蔭的地塊也能獲得高產,但人工栽培投產周期較長,需要3~4年。
1.2 物候期
雞頭黃精3—4月出苗,5—6月現蕾開花,6—8月結實,10—11月果實逐漸成熟。之后植株地上部分莖葉逐漸枯死(枯死期)進入休眠[2],直到次年2月底。
1.3 經濟性狀
根莖略形似雞頭,有明顯環節,表面呈黃棕色。肉質黃色,質硬脆易折斷,氣微,味微甜。果皮綠色,果實圓形,單株總粒數200~500粒。
1.4 抗病性
栽培試驗發現,雞頭黃精抗病性強,未發現病蟲害。
1.5 品質優,市場價高
據市場收購調查,湘西雞頭黃精品質優于湖北、陜西、貴州、河南、遼寧、河北雞頭黃精,目前湘西雞頭黃精市場鮮貨售價高達24元/kg。
1.6 產量適中
2013—2018年小面積試種結果表明,雞頭黃精產量在30 t/hm2左右,高產地塊可達37.5 t/hm2。
2 雞頭黃精人工栽培技術
2.1 種苗選擇及處理
雞頭黃精可采用種子繁殖或塊莖繁殖。塊莖繁殖生長周期短、產量高,是種苗繁殖的主要方法。挑選生長3~4年的種苗,選其有頂芽、大小均勻、重量20~50 g的新鮮根莖作種。栽種前,用咪鮮胺或多菌靈將種苗塊莖浸洗2~3 min消毒,撈出后瀝干即可栽種[3]。
2.2 選地整地,深施有機肥
種植地應選擇土壤肥沃、不積水、排水好、地勢較高的地塊。土壤深翻30 cm以上,整平耙細后做畦,一般廂面寬1.2 m,高于地平面10~15 cm。清除雜草后,在廂內施足底肥(優質腐熟農家肥或磷鉀肥),結合深耕整土深翻30 cm,使肥土充分混合,將有機肥翻耕至土層下。據筆者種植觀察,在烤煙田內種植黃精更便于后期管理,每行煙壟密植2行黃精,2行之間的空間便于除草、施肥,值得推廣應用。
2.3 適時栽種,合理密植
塊莖繁殖以9—12月為最佳栽種期。合理密植的株距為25 cm,一般需用塊莖6.75萬~9.00萬株/hm2。栽種時,將塊莖順壟溝擺放,有頂芽一端向上,根須向下,與地面呈一定角度排入栽種,深度一般為8~10 cm。栽后及時覆土,厚度一般為4~5 cm,再用稻草、秸稈、玉米稈及樹葉等覆蓋,厚度為6~8 cm,以便黃精種芽破土[4]。
2.4 栽后管理
一是水分管理。栽種后如遇久旱應適當澆水,如久雨不晴,應開溝排水。二是中耕除草。每年春季在新苗尚未出土前采用除草劑除草。實踐表明,栽植后覆蓋秸稈的地塊一般雜草較少,可不噴除草劑。三是合理施肥。栽種后的第1年春季無需施肥,因其地下根莖正在長芽生根,無法吸收肥料;秋季撒施復合肥225~300 kg/hm2。第2年春季地下根須較多時,可施復合肥或菌肥75~150 kg/hm2;秋冬季撒施復合肥375~450 kg/hm2。第3年施肥與第2年相同。四是病蟲害防治。本地栽種雞頭黃精還未發現病蟲害,無須防治。
2.5 采收加工
野生雞頭黃精全年均可采挖。家種以秋季采挖為好,一般根莖繁殖的于栽后3~4年采收,種子繁殖的于栽后5~7年挖收。挖取根莖后,用清水洗凈即成商品,也可放在蒸籠內蒸2 h,蒸至透心后,曬至全干,或反復蒸曬9次后,即成九制黃精,是養生保健抗衰老首選佳品。
3 參考文獻
[1] 王世清,洪迪清,高晨曦.黔產黃精的資源調查與品種鑒定[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8):50-51.
[2] 田啟建,趙致,谷甫剛.栽培黃精物候期研究[J].中藥材,2010,33(2):168-170.
[3] 邴帥,鄭曉文,劉政,等.黃精繁殖及栽培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29):35-38.
[4] 門桂榮.黃精林下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2):89-90.
收稿日期 2019-01-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