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稻68水稻的特征特性及節肥高產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皖稻68具有抗性強、結實率高、熟相好等優點,本文闡述了其特征特性,總結了其節肥高產栽培技術,包括科學育秧、移栽、科學施肥、水漿管理、病蟲害防治及適時收獲等方面內容,以期為促進該品種的進一步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 皖稻68;特征特性;節肥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013-01
皖稻68原名為中粳糯86120-5,是鳳臺縣水稻原種場以武育粳2號為母本,與太湖糯雜交,經多代選育而來的常規粳型糯稻品種。該品種具有米質優、抗性能力強、高產穩產等優點,2003年經過安徽省審定,編號為皖品審03010384[1]。毛集實驗區的水稻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0.68萬hm2左右,其中皖稻68的種植面積年均超過0.65萬hm2,2015年以來,經過測產已經連續4年平均產量超過9 750 kg/hm2,為當地糧食安全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了進一步發揮出皖稻68的高產優質潛力、擴大其栽培面積,結合皖稻68前期栽培經驗,根據該區稻田肥力水平以及栽培實踐,現將其特征特性以及節肥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農藝性狀
皖稻68為常規粳型糯稻品種,幼苗比較矮,葉片顏色為深綠色,分蘗力極強,分蘗時間較集中且發生較早,低節位的分蘗比較多,葉片短且長勢直挺,長勢齊整,為緊湊型水稻品種[2]。平均株高約100 cm,主莖上葉片數有17~18片,莖稈長勢粗壯,后期功能葉的長勢直挺,可以很好地接受光照。葉片功能期較長,進入成熟期后穗較齊整,表現出很好的熟相,稈青籽黃,一般不會發生早衰現象,籽粒長勢飽滿,容易脫粒收獲。成穗率高,平均穗籽粒數達到120~140粒,結實率超過90%,千粒重平均26 g左右。米粒橢圓形,顏色為乳白。在毛集實驗區稻區栽培全生育期平均約為150 d。
1.2 產量
經過測產,皖稻68平均產量為9 000 kg/hm2,栽培條件好的情況下產量可超過9 750 kg/hm2。2015年作為主栽品種參加毛集實驗區焦崗湖萬畝高產示范片水稻種植,表現出群體結構合理、結實率高、熟相好等優點,綜合表現明顯比周圍非項目區種植的品種好;對焦崗湖新建村的示范片隨機進行測產,2個區平均產量分別為11 763.0、11 761.5 kg/hm2,綜合萬畝示范片經過復測,平均產量為11 762.25 kg/hm2。
1.3 品質
皖稻68的米質優、口感佳,經過相關部門對其稻米品質的檢測,其籽粒中精米率、膠稠度、長寬比、蛋白質均達到國家對稻米分級要求的一級標準,直鏈淀粉的含量符合國家規定的二級標準;經過對各項指標的綜合評定,其米質要求符合國家對稻米規定的二級標準,為二級優質稻米[3]。
1.4 抗性
皖稻68的抗性水平強,經過抗性鑒定,該品種對稻瘟病表現為中抗水平、對白葉枯病表現出中抗至高抗水平??傮w來說,皖稻68表現出較強的抗性,種植過程中發病率低;此外,該品種不易倒伏,籽黃稈青,易于收獲。
2 節肥高產栽培技術
皖稻68水稻的特點是穗粒并重,要實現該品種的高產,必須在爭取足穗大穗、提高籽粒重及結實率上加大管理。盡量在生育前期促早發,為足穗打好基礎;中期加強管理,力求培育壯株,協調水稻群體;后期生產中注重養根護葉,為籽粒的結實以及增加粒重創造條件。
2.1 科學育秧
皖稻68在毛集實驗區作為中稻栽培,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其播種時間一般安排在5月上旬;如果采取旱育秧的方式,則播種時間應適當提前,以4月底為宜。秧田、大田的播種量分別為375.0~450.0、45.5~52.5 kg/hm2。秧田底肥一定要施足,重施有機肥,適當搭配鉀肥、磷肥等,推廣配方肥。秧苗進入1葉1心后施斷奶肥,3葉后施促蘗肥以促使秧苗長粗,秧苗移栽前3 d左右施送嫁肥。毛集實驗區近些年采取工廠化育秧,配肥營養土,培育壯秧[1],通過秸稈粉碎全量還田,配以恰當的土壤深翻等措施,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肥力;根據土壤肥力不同,推廣配方施肥,減少了化肥的施入,為水稻高產提供了豐產支架,促進了作物的節肥高效栽培。
2.2 移栽
沿淮地區,皖稻68作為中稻栽培的移栽期適合安排在6月上中旬,此時秧齡不超過35 d。采取機插秧,增加栽秧密度,土壤肥力中等的稻田內移栽不得低于450盤/hm2,秧盤規格一般為28 cm×58 cm,插植要確保均勻,栽插深度宜淺不宜過深。
2.3 科學施肥
施肥多選用生物有機肥,在此基礎上適當使用氮、磷、鉀肥。分蘗肥要盡早施入,重視促花肥,為秧苗的早生快發提供良好的肥力條件。水稻進入中后期后不宜施氮肥。施肥管理的總體原則是前期重施、中期適當控制、后期做好補施?;实氖┤肓吭诳偸┓柿恐姓?0%左右,分蘗肥、穗肥分別占20%左右。
2.4 水漿管理
水漿管理上要達到調節植株生長、協調群體結構、增加
有效分蘗數、控制旺長、改善冠層光合效率等的效果,使土壤中的肥、水、溫度等之間得到有效的協調,促使水稻根系長勢旺盛,提高成穗率,增加籽粒重,提高產量。水稻移栽后至分蘗前,田間水層的適宜深度為3 cm左右,既可以起到一定的生態控草作用,還可以使土壤中有效氮的存在形式以銨態為主,適合水稻分蘗期的生長,此階段水稻對氮需求量較大。當田間莖蘗數達到等穗苗時,切記要做好分次排水擱田工作,控制高峰苗的數量在450萬~480萬株/hm2之間,確保最終成穗數在360萬~390萬穗/hm2之間。水稻生長處于拔節至成熟期這段時間內,水分管理上要保持濕潤灌溉,確保土壤含水量達到水稻對水分的要求,為水稻生長提供足夠的水分,促使根系健壯,增強水稻群體生長中后期光合能力,這是增加籽粒重、提高水稻產量的一個關鍵環節。注意收獲前3~5 d斷水[4]。
2.5 病蟲害防治
根據各類病蟲害的發生特點、發生規律等,提前做好病蟲害的預報,采取統防統治,降低農藥的施用量,減少農作物中的農藥殘留。在做好田間管理、后期健身節水栽培等措施,提高水稻自身提高病蟲害能力的基礎上,秧田期重點防治二化螟、薊馬等;本田期常發的病蟲害有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要有針對性地實施防治。藥劑選擇盡量使用毒性低、殘留期短、效果好的對路農藥,以生物農藥為最佳[5]。收獲前2周左右不可使用有毒的藥劑,避免影響稻米品質。
2.6 適時收獲
水稻成熟后要趁天晴搶收、脫粒,曬干并揚干凈,將其中的癟粒、雜物等分離出去,提高產品的凈度。
3 參考文獻
[1] 李勝群,陳景道,左慶.皖稻6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4):169-170.
[2] 岳智衛.皖稻68機插秧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16(6):93-94.
[3] 王傳富.三種育秧方式對皖稻68生長發育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4):110-111.
[4] 陳景道,李勝群,左慶.粳型糯稻皖稻68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模式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0):151-152.
[5] 李靜,韓鳳陽,孫秀紅.沭陽縣糧食種植存在的問題及配套高產栽培新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9(1):27-28.
作者簡介 費明振(1970-),男,安徽潁上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