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稻中浙優1號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從產量表現、抗性、生育期、農藝性狀、稻米品質等方面介紹雜交稻中浙優1號的特征特性,并總結其高產栽培技術,包括種子處理、播種育秧、種植、肥水管理、病蟲綜合防治等方面內容,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 雜交稻;中浙優1號;特征特性;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030-01
中浙優1號是浙江省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用不育系中浙A與恢復系航恢570配組育成的雜交稻新品種[1-2]。該組合于2004年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2004009),2012年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閩種引稻2012第001號)。閩侯縣青口鎮于2014年引進試種示范,連續2年均表現高產、穩產、優質,深受廣大農戶歡迎,現周邊輻射推廣面積逾233.33 hm2。
青口鎮推廣一年三熟模式(春種馬鈴薯—水稻—秋種馬鈴薯或萵苣),水稻種1季、馬鈴薯種2季,該水旱輪作模式是奪取高產、高效的重要措施。同時,對品種進行不斷更換也是保證水稻優質高產的重要措施,當前中浙優1號可替換已種植多年的當家品種豐兩優1號。
1 特征特性
1.1 產量表現
中浙優1號于2010年參加福建省中稻引進試驗,平均產量9 110.4 kg/hm2,比對照Ⅱ優明86增產9.27%。閩侯縣青口鎮于2014年引進試種,平均產量9 157.5 kg/hm2,比對照豐兩優1號增產6.36%。2015年在閩侯縣青口鎮的前洋、團結、青秀3個村6個示范點示范推廣0.77 hm2,平均產量9 062.55 kg/hm2,比對照豐兩優1號增產6.75%(表1)。
1.2 抗性
由福建引種,稻瘟病抗性鑒定綜合評價為感稻瘟病品種[3]。因此,在稻瘟病老病區不宜推廣。青口鎮是輕感稻瘟病地區,而且經過4年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未發現稻瘟病。
1.3 生育期
中浙優1號屬于中秈三系雜交稻品種,在青口鎮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145 d,比對照豐兩優1號遲熟7 d(表2)。
1.4 農藝性狀
中浙優1號株高125 cm,群體整齊,株型適中,根系發達,莖稈粗壯,長勢旺,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后期轉色好。穗長26.6 cm,穗大粒多,每穗總粒數180粒左右,結實率85%左右。千粒重28 g左右,有效穗數達225萬穗/hm2左右(表3)。
1.5 稻米品質
經農業部檢測,糙米率81%,精米率72%,整精米率59.3%,粒長6.9 mm,長寬比2.9,堊白粒率8%,堊白度1.3%,透明度1級,堿消值4.7級,膠稠度86 mm,直鏈淀粉含量13%,蛋白質含量9.1%,達到優質米2級標準[4]。加工品質好,食味佳,米飯柔軟,軟而不黏,煮飯時清香四溢,適口性好,飯冷不回生,市場價7元/kg,比豐兩優1號售價高2元/kg。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種子處理
浸種前將種子曬1~2 d,可提高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注意11:00—15:00溫度太高,不宜曬種,以免影響種子發芽。曬種后應進行藥劑浸種,可使用強氯精500倍液浸種5~6 h,然后用清水洗凈種子,再用清水浸5~6 h,這樣可殺死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稻瘟病、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病等病菌。浸種后種子應再用清水洗2~3次,然后進行催芽。催芽溫度應控制在27~30 ℃,若溫度高于35 ℃,應將種子攤開降溫,待種子全部破胸露白后即可播種。
2.2 播種育秧
中浙優1號作為中稻栽培,應根據前作收獲期決定播種期,青口鎮前作馬鈴薯一般于5月上旬收獲,播種期定為4月上、中旬,秧齡掌握在25 d左右。只種一季,沒有前、后作物單晚的播種期不要超過6月5日。
掌握好播種量是旱育秧培育壯秧的關鍵,一般秧田用種量112.5~150.0 kg/hm2,培育大苗帶2~3蘗壯秧。秧田施入熟腐有機肥15 t/hm2、過磷酸鈣750 kg/hm2、氯化鉀450 kg/hm2。畦面整細、整平,播種后用土雜肥蓋種,以不見種子為準,不能蓋太厚,影響出苗,然后澆足水。秧苗前期保持土壤濕潤,秧苗1葉1心后,不要澆水,土壤保持干旱狀態,當土面發白,個別秧苗葉片出現初卷時澆水1次,以后干旱適度澆水。秧苗一葉一心期用15%多效唑100 g兌水150 kg均勻噴霧,但要一次噴過、不能重復噴,以免發生藥害。同時,要施好斷奶肥、送嫁肥,并做好秧田病蟲害防治工作。
3 合理密植
一般掌握在5月上、中旬插秧,插秧規格20 cm×20 cm,叢插2粒谷,插25.05萬叢/hm2,基本苗要達120萬株/hm2以上。也可采用寬行窄株,以利于群體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病蟲害發生。插秧規格28 cm×15 cm,叢插2粒谷,插23.85萬叢/hm2,基本苗達120萬株/hm2以上。
4 肥水管理
4.1 優化施肥
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酌施穗肥。注意增施磷、鉀肥,不偏施氮肥,施純N 195~225 kg/hm2,氮、磷、鉀比例以1∶0.6∶0.8為宜?;收伎偸┓柿康?0%,分蘗肥占30%,穗粒肥占10%,基肥在翻耕時施入,分蘗肥在插秧后7 d施入。中浙優1號穗大粒多,應重視穗粒肥的施用,在抽穗揚花前7 d左右施穗肥,粒肥應在抽穗揚花期施入,穗粒肥應視苗情長勢酌施,長勢旺的可不施,以免后期貪青影響產量。
青口鎮水稻大部分前作為馬鈴薯,種植時已施入大量有機肥,且馬鈴薯收獲后有大量的根、莖、葉返田,使土壤肥力提高,能滿足水稻生長需要,因而不施肥也能獲得高產,但要施碳銨300~450 kg/hm2作基肥。
4.2 科學管水
掌握寸水返青,淺水促蘗,夠苗及時烤田,寸水孕穗、抽穗,淺水養花,后期間歇灌溉,收獲前7 d排干水,以利于收獲和后作耕作。
5 病蟲害綜合防治
病蟲害防治應遵循栽培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原則。通過培育壯秧、合理密植、優化施肥、增施磷鉀肥、科學管水等農業防治措施,提高植株抗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盡量做到大田不用或少用藥。可參考當地農業部門對病蟲害的預測預報,結合田間檢查,當病蟲害發生達到防治指標時,及時噴藥防治。應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禁止使用高毒、有機磷、有機氮和含有砷、汞、錫等重金屬、高殘留及共混配劑的農藥。
6 參考文獻
[1] 程尚明,羅敏,候再芬,等.雜交水稻中浙優1號高產栽培技術[J].種子,2017,36(9):116-117.
[2] 劉森榮,葉少青,朱德峰,等.雜交稻中浙優1號在不同海拔山區的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05(3):211-212.
[3] 童海軍,章善慶,盧王印,等.雜交稻中浙優1號特征特性及栽培要點[J].浙江農業科學,2004(6):29-30.
[4] 鄭建摧.中浙優1號在尤溪縣作中稻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稻麥科技,2016,34(2):46-48.
收稿日期 2019-02-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0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