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保護與發展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這是我國所特有的特征,由56各民族組成一個美好的家園。而每一個民族又會有自身所最為特別的民族文化。其中民歌便是一項代表,但是現階段在各種文化的沖擊下,我國少數民族民歌的保護與發展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面臨著十分艱難的現狀。而對于我們來說,民歌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所以如何對民歌進行保護與發展,便是當前十分重要的問題。本文通過以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發展現狀作為切入點,來進一步提出有關于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進行保護與發展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廣西壯族 原生態民歌 保護與發展 措施
引 言
廣西壯族的原生態音樂具備著多元化的特點,是我國珍貴的音樂文化遺產。而在現代化文化的沖擊下,由于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有了轉變,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便面臨十分危險的處境,所以當前對于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保護與發展,刻不容緩[1]。以下就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歷史現狀以及對其保護與發展的措施兩方面進行展開解析。
一、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歷史現狀
現階段在我國廣西地區有著一百多種的民歌唱法,在柳州、南寧等地區有著較為廣泛的流傳。我國民歌的演唱方式也具有多種方法,而其中最被人所熟知的便是領唱、合唱等等這幾種方式,而這些演唱方式也使得我國的民歌更加具備特色[2]。我國廣西壯族的國人,對于歌舞具備天生的喜愛,在悠久的歷史之中,他們便利用這種旋律悠揚的音樂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展露自己對于生活的喜愛。但是當前,越來越多的民歌找不到傳承人,面臨著失傳的風險,所以對于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保護與發展刻不容緩。
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具備十分鮮明的特征,例如旋律更加生動優美,在品種上面也十分多樣化,有著別具一格的風格,蘊含著濃郁的地方特色。而這種特殊的特征,使得其無論是表達感情上來說,還是在音樂的表現手法上,都包含著自身獨特的民族特色。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都是廣西壯族人民在進行生活以及勞動中的精神支柱,他們通過山歌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特別在男女之間,更是經常通過山歌來進行愛意的表現[3]。
二、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保護與發展的措施
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對于我國的來說,不僅僅只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更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需要人們加以重視,進行保護,可以很好的傳承下去,真正的走入現代化的社會。而由于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其自身的一大特性,便是通過口頭來進行傳承,具有是十分強的地域性特色,所以在現代化文化的沖擊下,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影響,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所以,我們要對其進行必要的保護措施和人為干預,旨在使得寶貴的民族音樂文化得到更好地保留和傳承。
首先,對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進行收集與保存 。應加強對于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收集以及保存。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對于民歌的拯救力度,積極做好保護工作,這是對于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保護與發展的基礎。例如可以通過親自去體驗壯族原生態民歌的現狀,進行專業化的收集,并且進行記錄備份,可以保存成為視頻資料等。并且在進行記錄時,需要首選可以體現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特點的歌曲。
其次,將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融入生活中 。廣西地區的風景十分秀美,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梢詫V西壯族原生態民歌與旅游資源的開發有機結合在一起,讓游客在廣西西地區進行旅游時,親身體驗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魅力,打造風景、民俗文化和民歌為一體的旅游景點。在游客進行旅游的過程中,將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教授給游客,可以使得外界對于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多加一份了解認識。并且可以讓人們保持對于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喜愛,從而使得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得以發展,不會面臨失傳。
再次,舉辦各種形式的民俗及文藝活動 。相關部門開展相應的民俗活動,宣傳和發揚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例如在高校開展相應的大學生藝術節、唱歌比賽等等,在其中設立有關于民歌的項目,讓更多的人體會到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魅力,進一步推動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發展,使其的到更好的傳承。
最后,開展高校民族音樂的教育培訓 。廣西地區高校應該讓學生對于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相關歷史背景,以及民歌的相關問題進行探索,并且開辦相關的課程,讓學生有專門的渠道進行了解,使得音樂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將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真正的應用到實踐中,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民歌歌手,帶動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發展,對于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繼承起到推動作用。
結 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面臨著失傳的危機,現代化文化的沖擊,讓我們認識到要對于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進行保護。當然,除了保護之外,對于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也要進行發展,將現代化合適的元素和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相結合,使得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的發展能夠與時代相結合,不會脫節,來保護我們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參考分析:
[1]龍榕宇. 廣西壯族原生態民歌演唱風格與方法的探究[J]. 北方音樂, 2018, 38(23):43+49.
[2]劉建剛, 郭雅坤. 壯族原生態民歌轉型及其與流行音樂的融合模式研究[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3):122-125.
[3]胡恩. 淺談民間團體對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保護--以柏楊龍船調民間藝術團為例[J]. 課程教育研究, 2015(1):198-19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8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