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民歌音樂元素改編的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鋼琴作為一種西洋樂器,與我國的少數民族民歌音樂進行有機結合,更能體現我國多元化文化的包容性,也體現了其自身的創意性。然而在創作過程中,兩者除了藝術交流和融合,更是文化的融合。本文對廣西壯族民歌音樂元素改編的鋼琴作品的演奏與教學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廣西壯族民歌;民歌音樂元素;鋼琴作品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藝術特色,近年來根據廣西壯族民歌音樂元素所改編的鋼琴作品十分之多,其演奏和教學的過程具備一定的特殊性。改編時要有效分析民族音樂和民歌的特點,分析其與鋼琴融合的特點,來提高演奏和教學的有效性。
一、根據廣西壯族民歌音樂元素改編的鋼琴作品特點及民歌特點分析
1.鋼琴作品改編特點分析
鋼琴藝術走進我國音樂藝術的殿堂后,一直在不斷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很多作曲家開始將民歌元素運用到鋼琴作品中,例如作曲家王建中根據云南民歌所改編的《云南民歌五首》,儲望華根據陜北民歌改編的《翻身的日子》等。多民族文化和多元化文明的交流,促使藝術迸發出新的活力,交融碰撞出新的火花。
2.壯族民歌特點分析
壯族民歌的節奏、歌詞和韻律都非常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用詞的格律可以分為歡、加、西、比、倫五種形式,而根據題材,則可以分為山歌、小調、敘事歌、習俗歌和兒歌等。一般來說,其調式都是三聲調式音列、四聲調式音列和五聲調式音列。旋律特點與自身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系,經常會出現四度五度甚至大六度、大七度的跳進,這些都與壯族自身語言有著密切聯系。節奏十分自由,但也往往存在一定的重復,主旋律中往往多句節奏都是重復的。這樣的特點,使其傳唱、發展十分迅速,而這一切也離不開壯族人民活潑自由的天性。同時,由于這些民歌都是口口相傳的,相似的節奏和旋律,容易讓人記憶和表達,成為人們抒發情感、表達情感的重要媒介。
總的來說,壯族民歌體現了壯族人民的生活特點、社會特點,同時也體現著自身的語言特點等。壯族人民喜歡在談情說愛時,利用民歌形式抒發、表達自己的愛意。這樣一來,民歌就具備了靈活多變、自由浪漫的特點,所以在進行鋼琴作品改編時,也充分受到該類音樂元素的影響。
3.根據廣西壯族民歌音樂元素改編的鋼琴作品特點
壯族民歌與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及民族音樂一樣,都是我國傳統少數民族文化寶庫及音樂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更是我國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歌音樂文化的重要基礎素材之一。民族的文化,最為重要的一個體現就是民族的藝術,而民族藝術的體現,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和途徑,就是民族音樂。由此可見,民族音樂要進行普及和融合,這是一種文化方面的多元化融合,我國自古就是多民族國家,諸多民族文化構成了我國輝煌的歷史和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畫卷,在新時代背景下,這些藝術和音樂文化,仍需要保護和發揚。從實際角度來說,廣西壯族民歌音樂元素所改編的鋼琴作品也在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特別具有代表性的創作則有金響的《劉三姐組曲》、樊祖蔭的《柚子甜》、海鵬的《壯山漁歌》、蔡世賢的《劉三姐主題幻想曲》等。其自身的少數民族特征十分明顯,同時在節奏、旋律和韻味方面,更是有著極為重要的特殊意義。由此可見,在不同作品中,所體現的音樂元素,也是有著一定的差異,其差異十分明顯。例如,有的作品是由民歌原樣所移植的改編作品,而有的則是根據民歌音調為動機所改編的作品。
不同動機、不同元素的應用,在實際作品中也是存在著很大差異的,這樣的差異性,更為鋼琴作品創作帶來了異樣的光彩。根據民歌的特點我們可以得知,其自身往往存在著旋律重復、旋律自由等方面的特點,所以在原樣移植和音調移植中,我們就可以從作品中,感受到原有的民歌節奏、民歌氛圍。由此可見,在實際演奏和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抓住民歌特點,抓住音樂元素融合的特點,根據作品的實際特點及創作用意、創作靈感,與演奏者和教學者進行有機融合,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提升演奏與教學的質量,提升對于該類音樂的理解和學習。
二、根據廣西壯族民歌音樂元素改編的鋼琴作品的演奏與教學分析
1.廣西壯族民歌音樂元素改編的鋼琴作品的演奏特點分析
對于根據壯族民歌音樂元素所改編的鋼琴作品演奏來說,我們要彰顯其顯著的民族特點。樂器是音樂的載體,而音樂則是藝術文化和人們精神世界的重要體現,在實際演奏的過程中,就是對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文明、民族藝術等方面的體現。由此可見,該類作品自身演奏特點,也是離不開民族音樂元素方面的支持的。
壯族民歌音樂往往都普遍存在重復性的特點,另外還會充分體現其自身的自由性特點,充分與重復性節奏產生鮮明對比。這樣的混合出現,為作品賦予了鮮明的生命氣息。鋼琴作品又是極為注重韻律和節奏的,在進行演奏的過程中,必須要首先抓住節奏和旋律方面的特點,抓住這些特點之后,還需要進行感情的發揮,從而達到一個演奏效果和演奏情感提升的目的。除了對于演奏方面的提升之外,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進行有效的引導,加強在彈奏過程中的流暢性,抓住該類作品的感情、節奏、旋律方面的特點,有效提升該類作品的教學質量,彌補傳統教學工作中的不足之處。
2.廣西壯族民歌音樂元素改編的鋼琴作品的教學分析
進行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樂器的教學,要讓學生充分體會、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因素,了解情感因素,才可以充分流暢地進行彈奏。鋼琴音樂靈動性、自由性較強,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受諸多因素影響,不同作品在進行演奏和教學過程中,也是具備著一定特點的,歸根結底,是題材、節奏和旋律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正是這樣的差異,讓音樂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起來,讓多元化的文明不斷進行交融,碰撞出新的火花來。例如在鋼琴組曲《劉三姐》中《對歌》一部分里,充分描寫了劉三姐和秀才對歌的情境,這時候一方面充滿浪漫的節奏感,另外一方面,還有一些混亂、散亂和雜亂感,表現出了秀才說話不流暢、緊張的狀態。所以在進行演奏和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體會每一節中的特點,根據情感特點進行有效的發揮。音樂形象對于學生的情感影響十分重要,要讓學生對音樂產生畫面感,從而進行有效的學習和演奏。另外,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和樂句節拍唱出來,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樂感,還有助于學生在演奏過程中保持感情充沛。
?。ㄘ熑尉庉嫞簞⑿〖t)
參考文獻:
[1]戴偉.廣西壯族民歌元素在舞蹈音樂創作中的運用與研究——以壯族舞蹈《走在山水間》為例[J].音樂創作,2017(6).
[2]陳琛.想象力在民歌鋼琴改編曲演奏中的價值研究——以《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10).
[3]南曉薇.荊楚之聲江漢之情——董焰《江漢風》民歌鋼琴曲十首的分析與演奏[J].當代音樂,2017(6).
[4]魏虹.評彈曲在中國鋼琴作品中的運用——談王建中鋼琴曲《蝶戀花》的演奏[J].鋼琴藝術,2018(4).
此論文參與2017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中國鋼琴作品教學中關于民族特性表現研究——以壯族特性為例》(2017C48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23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