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湖南傳統音樂改編鋼琴作品的民族因素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湖南鋼琴音樂所體現的“民族因素”不僅僅指對傳統民族音樂旋律及演奏法的借鑒與再現,還有對湖南音樂文化以及湖南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本文從湖南傳統音樂文化藝術特征、湖南音樂改編鋼琴作品的分析以及湖南鋼琴音樂中的民族因素等角度著手,重點從創作手法以及湘楚文化傳承等方面對湖南傳統音樂改編鋼琴作品的民族因素進行分析。
  〔關鍵詞〕鋼琴;湖南傳統音樂;民族因素
  自19世紀上半葉鋼琴傳入中國,這件西洋樂器在我國受到中國聽眾的青睞,隨著鋼琴音樂在我國的不斷發展與傳播,作曲家們開始研究并創作更加符合中國人聽覺習慣的鋼琴音樂作品。自1913年至今,中國鋼琴作品從創作手法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創作曲和改編曲(改編曲不是創作曲,但也有創作的成分)兩類,尤其“改編”這種創作手法,極大地激發了我國作曲家的創作興趣。
  有據可考的我國第一首鍵盤改編作品是1913年“學堂樂歌”運動時期,由趙元任先生改編的風琴曲《花八板與湘江浪》。此后,我國作曲家開始將中國民間曲調改編成適合鋼琴演奏的小曲,為發展中國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出嘗試。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鋼琴事業同其他各項事業一樣,受到史無前例的破壞,鋼琴作品的創作被禁錮,然而“改編曲”憑借其選材以及易于聽眾理解和易于普及等優勢在夾縫中頑強生存,到20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進入創作繁榮期,一系列由中國傳統音樂改編的鋼琴作品相繼問世。在“文化大革命”后期,鋼琴改編曲幾乎成為那一時期中國鋼琴創作的唯一形式,直到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新的文藝方針政策提出,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才開始更加多樣化。
  在眾多優秀的中國鋼琴改編作品中,由湖南傳統音樂改編的鋼琴作品,是其中有較有特色的一支。湖南傳統音樂文化歷史悠久,音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作曲家在保留湖南傳統音樂原有曲調以及音樂特征的基礎上,融合湖南民族文化,創作出的具有濃厚湖南民族氣息的鋼琴音樂?!皬暮驿撉僖魳肺幕默F狀著手,對湖湘鋼琴音樂如何傳承與發展進行深入探尋,可作為當下‘湖湘音樂文化’研究的一個全新視角,對于推動‘湖湘音樂文化’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與實際價值。”①因此,在我國當前鋼琴音樂文化發展的背景下,對其進行系統研究也有著多方面的意義。
  一、湖南傳統音樂藝術特征
  湖南地處長江中游,境內丘陵、山地廣布,山歌廣為流傳,當地人把湖南山歌歸納為“高腔”“平腔”“低腔”三種。高腔山歌曲調高亢,節奏自由,拖腔處常有襯字(見譜例1);平腔山歌悠遠綿長,多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聲歌唱;低腔山歌優美柔和,多為婦女在室內歌唱。
  譜例1
  湖南小調是日常生活中演唱的小型民歌,曲調婉轉細膩,一般采用五聲調式,在“徵”和“商”微升,形成特性調式,這就使其具有獨特的地域民族風格。在湖南小調中比較突出的花鼓調因多用羽調式而形成特性羽調式(見譜例2)。
  譜例2《洗菜心》
  另一湖南特色傳統音樂形式是湖南花鼓戲,它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戲的總稱,音樂粗獷爽朗,明快活潑,地方色彩濃郁,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鑼鼓等傳統民族樂器為伴奏。 湖南花鼓戲吸收了多種民間藝術精華,以多種湖南地方藝術表現形式為載體,是湖南地方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
  二、湖南傳統音樂改編鋼琴作品
 ?。ㄒ唬┩踅ㄖ小稙g陽河》和儲望華《瀏陽河》
  《瀏陽河》是一首具有濃郁湖南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戲歌曲,經過歌唱家的演繹而家喻戶曉。20世紀七十年代,作曲家王建中、儲望華分別將其改編成同名鋼琴作品《瀏陽河》,這兩個版本,尤其是王建中改編的《瀏陽河》,是目前流傳最廣、彈奏最多的湖南傳統音樂改編鋼琴作品。曲譜保存完整且流傳度較高,被刊載于多部鋼琴作品集,為我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ǘ└痦樦小秳⒑?抽浴泛蛢νA《劉海砍樵》
  《劉??抽浴肥呛匣ü膽蛑凶钣忻恼圩討蛑?,20世紀五十年代,上海音樂學院葛順中先生應用湖南花鼓戲的音調特征以及《劉??抽浴穭≈械哪承┣{素材,創作鋼琴組曲《劉??抽浴罚蔀橹袊钤绲暮蟼鹘y音樂改編鋼琴作品。該作品于1956年參演第一屆全國音樂周,并于1959年入選上海音樂學院鋼琴教材叢刊并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劉??抽裕ㄤ撉俳M曲)》。這套鋼琴組曲全曲共三樂章,以戲劇情節為紐帶貫穿發展,分別為《清晨砍樵》《胡秀英》《成姻》各樂章。此作品是湖南傳統音樂改編鋼琴作品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作品,但因創作時間久遠,且具有較強地域性特征,使得作品流傳度不高,曲譜為一版一印,較難收集,且目前很難找到該作品的音視頻資料。
  儲望華改編的《劉海砍樵》整體的音樂風格明快風趣,具有濃郁花鼓戲風味,是探究湖南傳統音樂與鋼琴音樂結合的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品創作于1986年并在1999年重新訂正,曲譜見于《儲望華鋼琴作品選》。作品注重湖南花鼓戲伴奏樂器及唱腔特點,在改編過程中多次使用小二度音程,減弱西洋和聲的色彩功能,也更加貼近民族樂器的演奏特點,突出了作品獨特的湖南民族特色。
  (三)譚盾《看戲》
  《看戲》是由湖南籍作曲家譚盾創作于20世紀七十年代的一首鋼琴小品,其音樂原形來自湖南花鼓戲,作者在改編過程中巧妙結合西方作曲技法,再現湖南傳統音樂表演形式——花鼓戲的演出情景,具有非常濃郁的湖南地方色彩。《看戲》曲譜被編入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鋼琴基礎課與選修課試用教材《鋼琴基礎教程》第二冊,并在《跨世紀新版全國鋼琴演奏(業余)考級作品合集》中作為五級考試曲目,對湖南傳統音樂的普及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ㄋ模┺善涿鳌逗匣ü摹?
  《湖南花鼓》是一首極富湖南民間音調色彩的鋼琴改編作品,由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家奚其明創作于20世紀七十年代。作品將湖南民間歌舞中的鑼鼓節奏融入鋼琴音樂創作中,并間接引用湖南花鼓戲《丫環調》及《劉??抽浴返男蔀樗夭?,保留湖南花鼓戲的骨干音及旋法,引入小二度音程,使和弦形成含有小二度、增四度音程的獨特結構;既適合旋律的施法特點,又顯現出現代和聲的因素,對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具有啟發性的意義。樂曲曲譜見于教育部組織編寫,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師范院校試用教材《鋼琴基礎教程》第四冊。
  (五)譚盾《憶》
  鋼琴組曲《八幅水彩畫的回憶》,由湖南籍作曲家譚盾創作于1978年。這是一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作品。作曲家以湘楚文化為背景,從湖南家鄉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地方民俗中獲取靈感。作品共分為八個樂章,囊括湖南的民歌、戲曲、傳統風俗以及湘楚巫儺文化等各個方面,其中四個樂章中直接采用湖南傳統音樂的素材,使得整部作品不但湖南風格濃郁又兼有與時俱進的特征,賦予湖南傳統音樂與眾不同的活力。組曲中的《聽媽媽講故事》《逗》《云》幾個樂章被分別編入中央音樂學院校外音樂水平考級叢書《中央音樂學院海內外·鋼琴(業余)考級教程》中作為考級曲目。
  (六)徐新圃《采檳榔》
  由老一輩作曲家、教育家徐新圃改編的鋼琴曲《采檳榔》,曲譜見于長春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國名歌改編的通俗鋼琴曲1》。作品結構短小簡潔,但基本保留湖南民歌《采檳榔》的原有曲調,演奏難度對于上述前幾部來說相對較低,通俗、易于普及,此類通俗鋼琴作品對于湖南傳統民歌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湖南鋼琴音樂中的民族因素
  (一)創作手法
  1.借鑒民歌音樂元素
  中國鋼琴音樂和中國民歌的關系由來已久,借鑒民歌元素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一種藝術創作形式,因此,通過對民歌改編創作而成的鋼琴音樂作品,體現出濃厚的民族特征。在湖南傳統音樂改編鋼琴作品中,以民歌為題材創作,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改編、創作手法,其對民歌素材的運用大致分為以下兩類:
  首先是對民歌旋律的直接運用或改編。譚盾的作品《八幅水彩畫的回憶》是以湖南傳統音樂為基礎的代表作品,在作品的八個樂章中,有4個樂章直接運用湖南地區的傳統音樂素材,充滿了作曲家對兒時家鄉生活的回憶,如第二樂章《逗》(見譜例3),作品在兩小節的引子之后,以 D 羽調式呈現主題,主題旋律選取材自位于湖南郴州西北部嘉禾地區的小調《新嫂嫂》(見譜例4),原曲以兒童天真的口吻夸獎新嫂嫂,這部鋼琴作品直接運用原民歌的旋律,通過高八度重復、加花等手法發展而成,配以靈動的織體寫法,音樂風格活潑,充滿童真,地方氣息濃厚。
  譜例3
  譜例4
  《采檳榔》(見譜例5)的曲調是20世紀三十年代,由湖南湘潭作曲家黎錦光根據湖南民歌《雙川調》創作而成的,后被作曲家徐新圃改編為鋼琴小品(見譜例6)。這部鋼琴作品直接運用原民歌的主題旋律,保留原曲由“6-1-3-5”四音構成的“湘羽音調結構”,配以鋼琴化的織體,豐富了作品的音響效果,聽來十分親切。
  譜例5
  譜例6
  其次是對民歌唱腔的模仿。湖南地區境內山地、丘陵分布廣泛,山歌成為當地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歌具有即興性強,唱腔悠長流暢,音調嘹亮等特點,且具有淳樸細膩的情感,作曲家在對其改編的過程中,充分抓住民歌唱腔的特點,使得改編鋼琴作品更具有民歌的韻味。
  譜例7
  作曲家譚盾在《山歌》(見譜例7)這部小品中,采用湘西苗族“高腔”為素材,表現歌聲在山間呼應回蕩。旋律中多次使用倚音及樂句劃分,意在模仿高腔唱腔中的滑音效果以及山歌演唱時的呼吸特征。另外,這首小品的旋律骨干音為“La-Do-Mi-Sol”,并加入升高的Re形成加商音的湘羽體系,再配以恰當的鋼琴織體,使作品具有獨特的湖南山歌音樂特色。
  2.模擬民族器樂演奏法
  在鋼琴上對民族樂器演奏法進行模仿也是中國作曲家改編創作的主要手法,在湖南傳統音樂改編鋼琴作品中,以模仿彈撥樂演奏以及對打擊樂演奏借鑒的例子較多。
  譚盾《秋月》就營造了中國傳統樂器古琴曲的意境,在樂曲的第二部分,通過高音聲部連續下行琶音,模擬古琴或古箏的刮奏效果,增添作品行云流水的意境(見譜例8)。作曲家通過多種鋼琴演奏織體以及對傳統西方和聲的大膽革新,對傳統樂器音韻以及演奏法進行模擬,營造月夜神秘、朦朧的意境,也與琴樂幽靜深遠的意境、琴者寧靜沉穩的心境相呼應。
  譜例8
  《看戲》(見譜例9)這部作品一開始的四小節引子,就是再現湖南花鼓戲打擊樂伴奏的效果,藝人們常說:“半臺鑼鼓半臺戲,離了鑼鼓冒(沒有)力氣”。作品保留湖南花鼓戲鑼鼓的節奏型,并在樂曲進行中穿插出現,一次又一次將情緒推向高漲,有力地營造出湖南傳統音樂表演形式花鼓戲演出時的熱鬧氣氛。   譜例9
  3.汲取地方戲曲精華
  我國的部分鋼琴音樂的創作與戲曲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對戲曲劇種的唱腔設計上、作品結構上以及伴奏模仿上。以湖南傳統音樂為基礎的鋼琴作品,主要是以湖南地區的傳統戲曲花鼓戲為選材對象。
  湖南花鼓戲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一部分,調式構成采用中國傳統五聲調式,其中獨特風格主要表現在羽調式、角調式和宮調式中。花鼓戲的唱腔主要有川調、洞腔、打鑼腔還有一些民間小調匯成一體來演繹,羽調式是湖南花鼓戲川調系統中運用最廣泛、最有代表性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調式,同時受到湖南方言的影響,常常通過演奏(或演唱)技巧形成微升高的徵音、微升高的商音,構成兩個鮮明的色彩音,最終形成“mi—微升sol—la—do—微升re—mi—還原sol”的“湘羽音調結構”,自下而上骨干音為角、羽、宮、角、徵。
  在改編鋼琴作品的過程中,作曲家很好地保留了湖南特性羽調式的特點,利用骨干音與色彩音的結合,形成花鼓戲風味濃郁的鋼琴作品,例如:《看戲》這部作品,采用D羽調,作品旋律剛開始的部分就運用湖南花鼓戲音樂特有的四音音列la-do-mi-sol作為旋律主干音,并出現#do,也就是羽調式里升高的徵音(見譜例10)。
  譜例10
  湖南花鼓戲唱腔比較高,演唱節奏非???,這一特點或許與湖南人火辣的性格有一定關系。另外湖南花鼓戲生活氣息濃厚,戲中的唱詞大部分運用湖南長沙的方言來演唱,使得作品充滿戲劇性,也增添了獨特的湖南鄉土氣息。而這些在改編鋼琴作品中均有體現,依舊以《看戲》為例,整首作品節奏較快,分句明顯且較短,作品后半部出現較多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動,與花鼓戲的節奏及行腔特點相呼應。整個作品中色彩音的運用,左手配以恰當的肢體及節奏型來再現花鼓戲中的鑼鼓,烘托出熱鬧的氣氛,也使得作品洋溢的鄉土氣息,符合湖南花鼓戲的風格,形象地展現出湖南人潑辣的個性特征。
  4.再現湖南自然景致
  湖南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南,景色宜人。秀麗的風景也啟發著作曲家們的創作,再現與贊美湖南自然景致也成為湖南鋼琴作品的一個重要題材。如《瀏陽河》,這首膾炙人口的湖南傳統音樂改編鋼琴作品的代表作,就表現出柔美婉轉的湖南風景畫卷,作曲家王建中在《瀏陽河》中段部分左右手交替的9連音演奏,模擬出水波蕩漾,波光粼粼的秀麗景色。
  另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八幅水彩畫的回憶》,僅從作品的曲名就能體會到貫穿全曲的畫面感。這首作品是作曲家譚盾根據湖南家鄉秀美的山水與淳樸的民情所作。將記憶中的家鄉化成水彩畫一般的音樂,用音符將畫面展現在聽眾面前。而《云》是作者思念家鄉中遙望天空飄著的朵朵白云。流動的五聲音階使樂曲富有歌唱性,整首小曲靜謐美好,親切樸素,仿佛云朵正輕輕飄過。
  5.描繪民俗性活動場面
  以湖南地區風俗文化為題材,也是作曲家改編創作的一個方向,例如《八幅水彩畫的回憶》中的《古葬》表現湘西人祭祀的神秘陰郁,最后一首《歡》則表現湖南人在慶祝節日時的歡樂場面。這首鋼琴組曲將湖南人們生活、娛樂等各個側面,通過音樂語言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聽眾面前,表現出湖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展現出湖南的風土人情。
 ?。ǘ┟褡鍖徝琅c湘楚文化傳承
  湖南省崇山峻嶺,江河湖泊的特殊地域特征形成了相對封閉的世界,特別是鄉下的人們,仍然保持著較為原始的生活方式。同時湖南是中國古代“楚文化”的發源地,從老莊的散文、屈原的詩歌以及在長沙出土的戰國時期楚國的帛畫等藝術品中,都可以體會到楚文化的浪漫與個性張揚。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都認為天、地、神、鬼之間似乎都有某種奇特的聯系,這種意識也造就當地具有濃郁宗教色彩的文化特征,其中最具特色的則是湘西苗族巫儺文化。
  湘西文化在我國巫儺文化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它是巫儺文化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巫儺之風最盛行的地區。由于這里山高路遠,交通不便,閉塞古樸的湘西人便把各種難以解釋的自然現象,歸因于鬼神之說。他們相信世上有神,只是不能與凡人溝通,于是巫和儺這樣的“人神中介”便誕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遠古的祭祀活動仍在這片神秘之地上演,不過巫儺祭祀文化已逐漸演變成儺藝術,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湖南傳統音樂改編鋼琴作品同樣受到這種濃烈神秘色彩及巫性特質的地域文化的影響,當地的民間曲調、戲曲、哭嫁、哭喪等一系列的紅白喜事以及祭祀活動,使得湖南傳統音樂有著其特別的魅力,湖南籍作曲家譚盾就曾表示,他自幼就受到家鄉湖南巫文化對心靈的撞擊,那種巫氣、那種鬼氣早已埋藏在他的心里,也影響著他的演奏和創作。正是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才造就湖南傳統音樂改編鋼琴作品的獨特性格,由作曲家葛順中創作的鋼琴組曲《劉??抽浴返谝粯氛隆肚宄靠抽浴芬约坝勺T盾的《八幅水彩畫的回憶》中的《荒野》《古葬》等作品,均表現出浪漫、詭異的神秘氣氛,力求通過這種音樂達到人與自然、人與鬼神的交流,從而追求一種音樂與文化的共通。這很好地印證了湖南地區湘楚巫儺文化對音樂的影響。
  因此,鋼琴音樂所體現的“民族因素”不僅僅指對傳統民族音樂旋律及演奏法的借鑒、再現,還有對湖南音樂文化以及湖南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而傳承發揚民族文化,才是作品的精髓以及改編作品的初衷。這些作品不僅在當時拉近了群眾與鋼琴音樂的距離,在當下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今越來越多的文化交流與鋼琴比賽活動,讓我們熟知的民族的聲音成為中國鋼琴音樂的名片,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化的魅力。
  結 語
  通過以上研究,將湖南鋼琴音樂與傳統音樂對比,從創作手法以及文化內涵等多方面分析可知,湖南傳統音樂改編鋼琴作品有助于推動鋼琴音樂在湖南地區的普及,將西方鋼琴音樂作曲技法與湖南特有的民族性巧妙融合,使鋼琴音樂能夠被更廣大聽眾理解,也使得改編創作的鋼琴作品具有國際化的音樂水準;同時,作品保留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將湖南淳厚的傳統音樂特色生動體現,也使得湖南傳統音樂具備現代的音樂特色,促進了湖南民族音樂的發展以及湖南文化的傳播,為民族音樂提供了更多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為豐富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以及中國鋼琴音樂文化內涵做出貢獻,為中國現代的鋼琴音樂注入新鮮的活力與血液,從而推動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繁榮,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
  (責任編輯:翁婷皓)
  注 釋:
 ?、賱㈤L旭,傳承與發展當代湖湘鋼琴音樂文化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7(23):71.
  參考文獻:
  [1]周青青.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教程[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2]吳巖.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鋼琴創作與作品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3]吳婷.湖南花鼓風格鋼琴曲的創作元素及其教學探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6.
  注:本文系2017年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優秀青年項目“當代湖湘鋼琴音樂文化發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17B117;系2017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湖南傳統音樂改編鋼琴作品的民族因素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CX2017B77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2319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