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初中物理課堂小組討論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課堂討論是教學中常使用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本研究主要探究小組討論的形式,以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為例,試圖探尋可提高這種教學方式有效性的策略,進一步明確如何在教學實踐中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關鍵詞:初中物理;小組討論;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 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5-0076-01
  在初中物理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小組討論是一種尤其常用的教學方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小組對課堂學習中的一些疑難問題或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在個人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集體研討。課堂小組討論在教學方法的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升課堂小組討論的有效性也自然備受關注。本研究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策略進行努力。
  1.協同師生,明確主體責任
  (1)明確教師責任
  教師有引導、組織和調控的責任。在小組討論時教師可以通過巡視的方式,關注學生小組討論的進展,有針對性地深入到小組討論中。一旦發現學生討論有偏差或中斷而無法繼續進行時,教師可以及時引導啟示,對部分學生的觀點可及時給予建議和點評。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難免會發表出片面、膚淺甚至錯誤的觀點,教師需要適時的引導,根據學生的表述提出質疑,幫助學生發現沖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糾正當前的錯誤認識,以及更深入地認識問題。教師在巡視中還可以對學生的小組討論起到調控的作用,有的學生在討論時不夠自覺,討論一些與教師組織的討論問題無關的內容,會擾亂課堂紀律,教師及時的巡視和調控會幫助提高小組課堂討論的有效性。
 ?。?)明確學生責任
  學生有思考、參與、維護的責任。課堂的小組討論旨在提高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對教師提出的討論問題學生需要獨立思考,在此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向本小組的成員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思維才能發生充分碰撞。否則,小組的討論結果,可能只是個別學生的結論,代替了其他學生的思維。此外,學生有維護討論團體的責任,幫助教師共同調控。學生需要自覺遵守課堂紀律,不談論與本節課中討論話題無關的內容,維護小組討論的有序開展。
  2.明確目的,優化討論問題
 ?。?)圍繞教學目標優化
  討論的問題始終與教學目標緊密聯系。組織小組進行課堂討論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小組討論中需要解決什么問題,需要讓學生認識到什么現象或原理,始終與教學目標緊密聯系。例如,在《長度與時間的測量》這一節中,提出小組討論的問題:“你能在你的身上找一找1cm、1dm和1m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包含“學生要對長度單位有一定的感知”這一項,問題的設計與教學目標是契合的,指向的目的也是明確的。這個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同時伴有小組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小組合作探究的興趣。
 ?。?)聚焦問題內容優化
  聚焦問題內容,明確問題的指向性。例如,在《長度與時間測量》一課中,為了引出分度值和量程的概念,從而說明測量時如何選擇刻度尺。如果出示兩把刻度尺,請學生思考討論:這兩把刻度尺有什么不同?學生可以回答“外觀”、“輕重”等各種不同之處,偏離發問的目的,阻礙教學目標的達成。將問題進行適當優化,改為“這兩把刻度尺的刻度有什么不同呢?”學生便容易發現刻度的范圍,及每一小格表示的刻度不一樣,使得問題的指向性更加明確。指向性明確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確立一個明確的討論方向。
  3.創設情境,營造討論氛圍
  (1)創設合適的情境
  物理課堂的實驗現象有助于創設問題探究的情境,例如:《物體的浮與沉》為了引導學生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請學生分小組活動并觀察現象。將橡皮泥、小鐵釘、土豆、蠟燭、玻璃小瓶(外表相同規格不同,有的會沉于水中,有的會浮于水面)等用筷子夾住置于水中,靜止后松開筷子,請學生觀察發生的現象并討論交流,將看到的現象歸納為一句簡短的話。學生小組討論,各抒己見,但觀點大致相同“不同的物體放入水中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氣氛較為和諧。其中,有的學生發現本小組的玻璃小瓶下沉了,而別的組有的玻璃小瓶上浮了,這又創設質疑的情境——看似相同的物體有的會沉到水底,有的會浮在水面,是為什么?。如此,便會引發學生進一步討論交流“放在水中的物體會上浮還是下沉是由什么決定的?”或“什么樣的物體會下沉什么樣的物體會上???”討論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輕的物體上浮,重的下沉”,另一個學生提出反駁“不對啊,小鐵釘還沒有蠟燭重呢,但是小鐵釘是沉下去的,蠟燭是浮上來的”。每個學生的思考都是有價值的,每一次他人的質疑都會促使自己重新審視這個問題,學生在民主共享的氛圍中思維發生碰撞,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營造和諧的氛圍
  營造和諧、民主、共享的討論氛圍。首先需要選擇時機、控制討論節奏。在新舊知識的銜接,學習重點、難點等多處學生容易出現疑惑的知識點處設立討論問題;根據問題難易程度把握討論,一般的問題討論2-5分鐘為宜,分小組的實驗合作探究10分鐘左右。其次,要及時反饋,評價討論結果。小組間相互點評,效果相對較好。對學生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適當點評。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教師直接點評分析,學生對照課本、教輔資料等自我點評、學生相互點評……研究者最認同的還是學生之間相互點評。初中生十分在意同伴的看法,同伴的建議相對更容易接受。
  參考文獻
  [1]楊翠蓉.有效課堂討論的責任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04(19)
  [2]梁文杰.初中物理教學中微課的應用[J].新課程(中),2019(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027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