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為美術教育注入新鮮養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發揚“工匠精神”就要提倡敬業、精益、專注和創新。這對美術教育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弘揚“工匠精神”除了教師對教學,對學生要精益求精,當好“教書匠”之外,需要讓“工匠精神”走進學生當中。要從工匠精神的含義入手,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注意將這種精神在學生美術學習中傳承下去。
關鍵詞:工匠精神;美術教育;專注
【中圖分類號】G 6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5-0024-01
學校教育要站在社會思想的前列,教師其實也是一類工匠。他們一生勤勤懇懇,傾其所有心血,“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在教師生涯中,一塊黑板,三尺講臺,一支粉筆寫春秋。作為教師,除了自身要對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堅持工匠精神外,更重要的是,要讓我們的學生也能將這種工匠精神傳承下去。筆者是小學美術教師,筆者思考的課題是,在“工匠精神”指導下,我們該如何將這一精神理念與學生美術教育相結合呢?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1.敬業:認識自己,做好本職
盡管這些年素質教育的呼聲一直很高,可是應試教育的陰霾卻依舊存在。“分”對于學生而言,就像孫悟空的緊箍咒禁錮著人們,一聽到就頭疼萬分,但也擺脫不了。于是乎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倦怠甚至是厭惡的情緒。這樣與教育的目的相悖,達不到教育相應的效果。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正確對待自己的學業成績,做好自己作為學生的教育者的本職工作。教師要傳播給學生什么樣的價值觀、人生觀不僅取決于課堂上的順暢交互,還要著眼于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啟迪我們,學生就像我們的十個手指頭,有長有短、有粗有細、各不相同。要讓學生既看到自己的閃光之點,又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精進:扎根基礎,重視習慣
萬丈高樓都是從基礎開始搭建的,因而腳踏實地,夯實基礎很有必要。要想打好扎實的基礎,首先要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審美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應該貫穿美術教學的始終。作為教師,應該堅持把習慣教育融入每一堂美術課教學。習慣養成初始,學生行為的反復性會阻撓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比如,欣賞畫作和構思畫作要從整體入手的習慣。所以教師一定要仔細觀察、蹲下傾聽、及時調整、實踐反思。在美術教學的行為習慣養成中要允許學生犯錯,適時恰當地評價學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堅持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良習慣并及時給予積極評價,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同時,教師要關注美術教學上的細節,注意在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的設計過程中考慮到學生行為習慣的滲透,要讓學生戒驕戒躁,踏實走好每一步。只有扎根基礎,形成習慣,兒童才能夠不斷進步,越走越遠。
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學生考慮不周,沒有帶工具的問題,臨時相互借,這樣的情況多會讓課堂秩序變得混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建立起美術課與帶學習工具間的一種行為聯系,督促他們養成美術課自覺帶學習工具的習慣。筆者在每節課課前,請專門同學檢查學習用具攜帶的情況,對總是按要求攜帶學習用具的同學進行表揚與獎勵,同時進行分組比賽,比哪一組學生攜帶用具的人數最多、帶學習用具最全面,優勝的小組獲得獎勵。同時改進課堂內容,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間接引導學生體驗美術課自備學習用具的重要性。并通過誘導使得這樣的習慣內化于心,貼近學生的生活,得以堅持與貫徹,達到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樂于動手的良好行為習慣的效果。要讓學生充分感受、觀察、體驗、實踐,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
3.專注:超越自我,胸懷四心
現在的學生,也包括不少成年人的世界十分浮躁不安??萍嫉倪M步,快節奏時尚的迅速普及,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讓人們無法輕易停下自己匆匆的腳步。很難有人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而提倡“匠心”,恰恰就是需要專注,長年累月地堅守,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是當下我們學生最缺少的。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美術學習中提倡學生專注做某件事,相信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作為教師,筆者把工匠精神中的專注力培養滲透在每一次美術教學當中。課前5分鐘,筆者會選擇一些傳統工藝說給學生們聽。比如,傳統的鋦瓷和金?工藝,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說的就是這種民間手藝。很多學生不懂,明明可以換新的為什么卻要把之前破的瓷器補起來。當筆者和他們講完這一門手藝之后,并帶領他們欣賞修補過的瓷器,和他們講述鋦瓷工匠的故事,他們誠心佩服這些匠人們“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的精神,并且還在班級里展開討論,如何在學習與生活中堅持這樣“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以此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摒棄“患得患失”的心理,專注當下。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如果人品達不到一流,無論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術,也不可能創造一流的作品和業績。所以在每天的日常美術學習中,不僅需要磨礪學生們的技藝,更需要注重錘煉他們的人品?!肮そ尘瘛弊鳛橐环N優秀的道德文化,它的傳承和發展契合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價值,值得我們所有教師重視與運用。我們要為美術教育注入新鮮養分——“工匠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審美的能力、習慣、德行、情感四要素的提高,才能精進才藝,出現美好的作品,才能實現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賴秀蘭,淺析課程改革中農村小學美術創新能力的培養[J].美術文獻,2014(3)
[2]張佳春,教育者要有“匠人”精神[J].教育,2016(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0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