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我國“教育拉丁美洲化”的現狀、成因與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體現,義務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敖逃∶乐藁笔俏覈x務教育不公平的具體表現,研究“教育拉丁美洲化”對推進我國教育公平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分析“教育拉丁美洲化”的現狀、危害、成因,進而提供解決對策。
  關鍵詞:教育拉丁美洲化;義務教育;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3C-0053-04
  目前,我國各大城市都遭受“ 教育拉丁美洲化” 的侵襲和挑戰,“教育拉丁美洲化”具體表現為義務教育學校“公弱民強”,公立初中在辦學質量、辦學效益上都遠遠落后于民辦初中?!敖逃∶乐藁北焕习傩招蜗蟮胤Q為“初中不讀民辦,高中、大學就進民辦”。王蓉教授對“教育拉丁美洲化”給出這樣一種定義:收入差距較大的社會中,當公立教育無法滿足中高等收入群體的需要時,他們就會逃離公立教育系統而尋求私立教育,公立學校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學校就會成為劣質教育的代名詞,如果高層次的學校都是公立學校并且政府對其采取高補貼或免費政策,那么,就會出現一種極端的教育不公平:社會中的優勢群體在私立中小學接受優質教育而壟斷了低價的高等教育及其背后的高額財政補貼,弱勢群體難以獲得高等教育,階層固化難以打破。
  筆者認為,“教育拉丁美洲化”指的是這樣一種態勢:在國家財政大力投入之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但是成果并沒有惠及全民,而是被一小部分在義務教育階段接受優質私立教育的優勢群體享用,導致教育難以促進弱勢階層的升遷性社會流動。
  一、“教育拉丁美洲化”的現狀
  “教育拉丁美洲化”現象在我國不少城市已經非常突出。“據全國宏觀統計,初中階段的民辦學校占10%左右,但是在成都,初中民辦學校學生的比例達19.8%;上海某些區的這一比例,達到了30%~40%?!鄙虾?、杭州、南京、沈陽、西安等大城市,初中階段的好學?;旧隙际敲褶k學校。上海徐匯區,2014~2016年“四校八大”預錄取人數表現出民辦初中完全碾壓公辦初中,四所民辦初中的預錄取總人數遠遠多于六所公辦初中,排名第一的私立初中華育中學一年的預錄取人數比六所公辦初中三年預錄取人數總和還要多。
  義務教育的學校系統正在發生分化,民辦學校已經成為優質資源的代名詞,而公立學校淪為兜底式低劣教育代名詞。在上海,一般情況下,大部分的優質民辦初中的市重點率都能達到60%以上,而公立初中只能達到20%左右的重點率。民辦學校與公立學校的差距越拉越大,公立學校正在逐漸被“邊緣化”。浙江杭州,公立初中報考率、招生率、重點率完全被民辦學校碾壓;江蘇淮安,民辦學校也越來越成為家長的首選;廣東佛山,公立初中的中考成績也是被民辦學校遠遠甩在身后。
  “教育拉丁美洲化”現象也并非發達地區獨有,貧困地區尤甚。國家級貧困縣余干縣,也存在“民強公弱”的現象,余干縣農村公立學校的學生大規模涌向收費不低的民辦學校。
  二、“教育拉丁美洲化”的危害
 ?。ㄒ唬┪⒂^層面
  在義務教育學?!肮趺駨姟钡那闆r下,家長就會優先選擇民辦教育,民辦學校的高昂學費必然導致家庭教育支出,尤其是貧困家庭教育支出大幅增長。在杭州,如果普通工薪家庭選擇就讀民辦學校就要承受沉重的經濟負擔。涂瑞珍的實證研究指出,“上海小部分低收入階層和農村貧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總收入和總支出的比重較大,影響了這些居民家庭的生活質量,加重了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
  “教育拉丁美洲化”可能還會帶來初中輟學率的上升,初中后教育機會少是導致學生輟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讀公立學校的貧困家庭的學生可能會因低劣辦學質量難以支撐自己考上高中而輟學,外出務工。
  (二)宏觀層面
  1.影響教育的公平性。
  我國一些地區義務教育學校的“公弱民強”不僅使義務教育的公平性面臨嚴峻挑戰,還影響著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公平性。楊東平教授的調查顯示,公立普通初中畢業生進入重點高中的占42%,進入普通高中的占58%;民辦初中畢業生進入重點高中的占71.3%,進入普通高中的占28.7%,即重點高中的入學機會更偏向民辦初中的畢業生,不利于來自公立普通初中的學生。鮑威等人的《高校教學質量與學生發展狀況》調查顯示,“985院校的學生中,83%來自重點高中,17%來自非重點高中。211院校的學生中,77%來自重點高中,23%來自非重點高中。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偏向于重點中學的畢業生,不利于來自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的學生, 有限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更多地流向已享受優質中等教育資源的學生?!绷x務教育的學校質量分化加劇了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的不公平,上不了民辦初中就上不了重點高中;上不了重點高中就上不了985、211院校。
  2.“寒門難出貴子”。
  “‘寒門難出貴子’即是由于家庭背景的限制,底層貧困家庭子女難以實現升遷性的社會流動?!鄙鐣W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個體社會地位的獲得不僅受家庭背景這種先賦性資源的影響還受到一些自致性因素如教育的影響。當貧困家庭的子女既沒有家庭背景的支持又難以接受優質的教育,就很難實現升遷性的社會流動。楊東平教授的調查顯示:農村的高等教育機會為4.5%,縣城的高等教育機會為16.1%,地級市的高等教育機會為20.7%,京津滬的高等教育機會為22.4%。就此來看,“教育拉丁美洲化”嚴重限制貧困家庭子女,阻礙了他們升遷性的社會流動。
  3.社會教育水平下降與社會發展的放緩。
  在義務教育階段,在民辦學校明顯優于公立學校時,家長就會放棄免費的公立學校而選擇送他們的孩子去民辦學校。其后果就是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發生明顯分化,公立學校越辦越差,民辦學校越辦越好。顯然,這種情況不僅會導致社會整體教育水平的下降,還不利于我國教育的長遠發展。
  當弱勢階層不再通過教育獲得階層的流動和晉升時,也就是社會分層的出現,社會就會維持現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也會被阻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系教授M.圖明指出,社會分層具有維持現狀的功能,但這種功能的弊病只能是對社會進步的反動。   三、“教育拉丁美洲化”的成因
 ?。ㄒ唬┝x務教育過度市場化
  教育市場化是指在教育領域中運用市場的理念、原則和方式進行資源配置,以達到教育效率的最大化。袁連生指出教育市場化并不符合我國當前實際,而且義務教育已經出現了過度市場化。秦行音認為,學校教育肩負著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功能,不能將辦學與自由的市場中的商業操作等同,學校的教育特性完全不同于商業中的競爭。教育市場化之后,義務教育學校面臨著相互競爭的局面。個別公立初中在市場化的競爭中,憑借豐富的資源,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大部分的公立初中則在教育市場化中陷入越來越差的困境,而民辦初中憑借大量投資、跨區域招生等吸引大量優質生源,越辦越好,成為教育市場化的最大受益方。
 ?。ǘ┱畬γ褶k學校支持力度加大與教育經費的短缺
  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頒布之后,“地方政府發現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給地方帶來巨大的財政收益,這也是為什么在促進民辦教育發展方面比中央政府具有更強烈的制度創新動機和更高的積極性,影響和決定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主導模式也從中央政府主導轉變為地方政府主導”。 “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對民辦學校和學校教師有利的政策,加大了對民辦教育的扶持力度,并在經費上給予一定的支持。政府在重視民辦學校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對公立學校的政策扶持和經費投入,這就導致了民辦學校在蓬勃發展的同時公立學校受到了一定的沖擊,發展滯緩。”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把教育列為國家發展戰略重點的重大決策,國民經濟投資比例開始調整,優先投資教育,基礎教育投資有了明顯的增加。
  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2562.01億元,比上年的38888.39億元增長9.45%,占GDP比例為4.14%。我國教育經費投入雖在逐年增長,但仍然無法滿足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在教育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在校舍環境、教學設備、教職工工資等方面,公立學校都難與資金充裕的民辦學校相比,在與民辦學校的競爭中明顯處于不利地位。
 ?。ㄈ┟^k民校
  20世紀 90年代初,為緩解優質教育資源供不應求的問題,帶動薄弱學校向優質學??拷瑵M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名校辦民校”應運而生。一般認為“名校辦民校”有三種類型:“賣招牌”型,就是民辦學校徒有名校招牌卻與其無任何關系;“聯合辦學”型,名校與企業、社會團體甚至是政府聯合辦民校;“一校兩制”型,即所謂的“校中?!?,名校將 “計劃內”招收的學生與“計劃外”招收的學生分開編班,表面上看“民?!迸c“名校”沒有差別,實際上在學生管理、師資配備、教學質量上搞 “雙重標準”?!懊^k民?!币l的義務教育的不公平,首先,民校在利用名校的招牌吸引大量優質生源 ,高薪挖取公立學校的骨干教師甚至是校長,給公立學校的辦學帶來了嚴重的打擊;其次,不少名校利用自身的優勢對旗下的民辦學校給予教學經費、辦學設施、師資力量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公立學校在與民辦學校的競爭中逐漸處于弱勢地位。
  四、“教育拉丁美洲化”的出路
  (一)政府方面
  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共性程度遠高于其他教育階段,實施義務教育是政府必須履行的職責。 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義務教育公平是政府應承擔的首要責任。解除“教育拉丁美洲化”的侵害,實現教育公平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
  1.加大對公立學校的財政投入。
  目前,在教育財政投入上,世界平均水平為7%以上,發達國家達到9%左右,我國教育財政投入卻始終處于4%左右,與多數國家存在巨大差距。政府應加大對義務教育財政性經費的投入,努力縮小公立學校與民辦學校的辦學差距,保障公立學校的發展,確保公立學校的主導地位。使公立學校能提供質量好、多樣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讓義務教育階段的公辦教育成為人民真正滿意的教育,落實義務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
  2. 加強民辦教育的法制建設。
  當前,我國民辦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政府應加強對民辦教育法律法規的建設。首先,促進民辦教育法律法規進一步系統化、明確化,調整和完善民辦教育法律,并努力促使實踐經驗與規律法律化。其次,政府應考慮制訂義務教育階段的專門法規,并注意區分城市、農村民辦學校,落實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和依法治校的政策。最后,針對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存在的責權不清的問題,政府應建立實施細則,讓法律在實施過程中具有操作性,將法律監管責任細化,落實到具體部門。
  3. 推動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和實施補償教育。
  政府推動區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集團化辦學,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罢枇炠|資源,通過集團化辦學對弱勢資源校和弱勢資源區進行‘補差’,在保證優質資源校不減少資源供給的同時,消除弱勢資源校的差距。借助優勢資源校和優勢資源區的教育品牌和教育力量,改造并優化弱勢資源校和弱勢資源區的學校共同體?!?
  補償教育主要是面向基礎教育階段的由于歧視和貧困產生的弱勢學生群體進行的一種援助、補償性質的教育。補償教育的目的在于彌補那些由于外界原因造成的受教育機會不均等,彌補處境不利的學生在認知上的不足。政府應對這些由于貧困、家庭、地區等因素造成學業困難的學生實施補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教育拉丁美洲化”導致的教育不公平,促進弱勢階層的孩子通過接受教育實現階層流動。
 ?。ǘW校方面
  1.學校建設。
  首先,公立學校應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增強吸引力。打造人文校園環境,讓教職員工和學生都能感受到人文關懷,形成學校特色,提升核心競爭力。其次,重視對教師的關注,鼓勵教師參與學校民主管理,激發主人翁意識。支持教師對教學教法的創新,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的自主性,讓教師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與幸福感。關心教職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定期收集、采納、聽取教師各方面的提議,解除教職工的后顧之憂,這樣才能讓更多優秀的教師牢牢扎根于學校。最后,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校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校的服務意識。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民主管理,尊重、愛護、關心學生,建立新型師生觀,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學校在評價體系方面,應摒棄傳統的“唯分數”論,建立多元評價模式、增值性評價模式等。
  2.提供助學資助。
  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應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在“教育拉丁美洲化”的侵襲之下,義務教育階段的優質民辦學校應當承擔促進教育公平的義務,為無法負擔學費的學生提供助學資助,為貧困家庭提供更多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楊東平.新一輪的“教育產業化”的特征與治理[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1).
  [2]樓世洲,張婷.對杭州民辦初中現象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9,(8).
  [3]涂瑞珍,林榮日.上海城鄉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及教育負擔狀況的調查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9,(21).
  [4]楊東平.高中階段的社會分層和教育機會獲得[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3).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245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