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傳統文化與校園教育融合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校園教育是區域內培養地方性人才、傳承地方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區域內的校園教育應該具備文化自覺觀念,主動承擔起傳承、保護、創新地方傳統文化的責任。在此,以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傳統文化與校園教育的融合,尤其是“非遺進校園”活動為例,試圖對當前二者融合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進行闡述,藉此從更廣泛層面對相關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傳統文化與校園教育融合的可能
  如今的傳統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已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面臨青黃不接,甚至斷代的情形;另一方面,一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年輕人很難找到心口相傳的民間老藝人,很多傳承人已年逾古稀甚至已是耄耋之年,在傳授技藝方面存在較大難度。而非遺進校園活動正好為雙方提供了一個各取所需、互益共生的平臺。
  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學習,離不開本土文化的生存環境,也需要由當地民眾自己來完成。區域內的校園教育,應該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學習中具備較高的文化自覺意識。通過傳統文化與校園教育的融合,年輕一代不僅可以系統學習地方性知識,通過切身體驗和耳濡目染,對所在區域的傳統文化有較深的了解,還能對當地的文化狀況和發展脈絡有更為清醒的認知,進而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使區域內的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創新。
  非遺并非“歷史遺留物”,其傳承與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接力傳承。從這個層面上說,非遺進校園活動的開展正好彌合了非遺與年輕一代之間的疏離感,使他們對所在地區的傳統文化有更為清醒的認知,能更理智地進行傳承、創新。由此可見,傳統文化與校園教育是能夠融合的,而且也有必要進行融合。
  二、傳統文化與校園教育融合的現狀
  濟南市萊蕪區位于魯中地區,是齊魯文化的交界處,境內傳統文化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如“萊蕪梆子”“剪紙”“于家布藝”等。截至目前,萊蕪區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已經開展了多期,主要是由文化單位牽頭,以當地的中小學和職業技校為載體,將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校園,由非遺傳承人與學校達成合作協議,定期或不定期地到?,F場授課,與學校師生面對面地傳習非遺技藝。同時,非遺校本課程的設置,尤其是網絡課程的開展,也引起了周圍人群乃至區域內民眾對非遺的關注,使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有望形成“從娃娃抓起”、青少年積極學習、全社會都來關注的良好態勢,這對非遺的保護、傳承乃至區域文化的振興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如今,雖然萊蕪區的非遺保護、傳承、創新與校園教育的融合工作已初步取得雙贏效果,但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是民眾的非遺傳承保護意識亟需提升。以萊蕪的非遺進校園活動為例,很多學校將非遺傳承課視為公共課,而非遺傳承人也是采取不定期的形式來上課,隨意性較強,使課程處于邊緣地帶。同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大多依賴于新鮮感,大部分學生都是抱著玩玩的心態才參與其中的。而且很多家長也對學生們的參與并不是很支持,因為他們覺得學生應該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學習現有的文化知識。
  二是活動呈現出明顯的城鄉差別和內部差異。當前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出現了明顯的城鄉差別,大部分活動都集中于城鎮地區的學校,尤其是市區的重點中小學,而偏遠的鄉村學校則很少開展,甚至沒有開展過此類活動。與此同時,在進校園的非遺項目中,尤其是編入校本課程的非遺項目,大部分都是當地民眾喜聞樂見且容易學習的項目,而那些較繁瑣難學的項目則很難進入活動序列。
  三是發展動力略顯不足,相關的考核、支持仍需加強。即使是在當地文化主管部門的主導下將非遺項目設置為校本課程的學校,非遺課程也仍然是“弱勢”學科,學校并未將其納入正式的考核機制,隨機性、展演性、臨時性依然是其標志性特征。這就導致很多活動流于表面,后續發展動力不足。盡管有文化部門的參與,但是相關的規章制度尚不健全,而且活動經費的來源也存在很多困難,這對活動的發起者和參與者產生了消極影響。
  三、傳統文化與校園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徑
  綜上所述,非遺進校園活動需要繼續取長補短,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學生乃至民眾的非遺傳承保護意識,以便能在更廣泛的區域、層面上開展。同時,要完善相關的考核、支持機制,讓非遺更好地走進校園,實現傳統文化與校園教育的融合。
  一是加強公共宣傳教育,提升民眾意識,使非遺的傳承與保護產生源源不斷的內生性動力。相關部門應加強關于非遺傳承保護的公共宣傳教育,通過各種傳統和現代傳播媒介,讓民眾深入了解非遺的價值、現狀與需求,提升民眾傳承與保護非遺的意識。學校也應使用校園內的各種宣傳媒介,對非遺項目進行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宣傳,實現師生從“要我保護”到“我要保護”觀念的轉變。
  二是向偏遠地區學校、復雜難學項目適當傾斜,盡力實現區域內和非遺項目內的平衡。大部分非遺項目生發、植根于鄉土社會,因此要加大偏遠地區的活動力度,激發當地人保護傳統文化的熱情,培育他們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對于一些復雜難學的非遺項目,應盡最大努力對民眾進行宣傳教育,以引起民眾更多的關注和學習。
  三是完善考核機制,加大支持力度。有必要編制相關的專業教材,固定上課時間,將其納入學校日常教學體系和考核機制中。同時,各級主管部門和學校也要加強引導和支持,盡可能地為活動提供經費保障與理論支持;還要對相關活動經驗和不足之處及時進行總結、宣傳,為此類活動的廣泛開展提供可借鑒的范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不僅是一種被長期忽視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進入主流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民族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態文化存在的認知過程,更是一個具有人性發現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的整合過程。無論當前關于傳統文化保護的口號有多響亮,無論傳承保護活動有多豐富,其最終的傳承、保護、創新還是要借助傳承人的力量,依托這些文化生發、流傳的區域和民眾。當前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就是這樣一種進入主流教育并扎根民眾日常生活的傳承方式,盡管剛剛起步,也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就目前實施的情況來看,還是一條有效的實施路徑,值得嘗試和推廣。
 ?。ㄘ熑尉庉?  張慧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4689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