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與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鄉村振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之一。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興旺,而產業興旺關鍵在于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目前,平度市產業融合雖得到一定發展,但仍存在主體帶動能力不強、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人才嚴重匱乏、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等諸多制約因素,只有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措施,才能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融合;小康社會;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振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之一。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興旺,而產業興旺關鍵在于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山東省平度市自2016年被確定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以來,積極探索多種產業融合形式,加快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為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健康發展,給全國提供可以復制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筆者以平度市為個例,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分析,并對今后發展提出對策與建議。
1當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
1.1機制健全,規劃明確
為加快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平度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部門合作推進機制,形成了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工作的強大合力。目前,成果己初步顯現,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8年馬家溝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成功入選我國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者名單。另外,還聘請專業機構,結合本地實際,編制了《平度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實施方案》,將大澤山鎮、店子鎮、明村鎮等10個鎮(街道)、98個行政村列為試點示范鎮、村,明確了發展重點和工作目標,確定了試點工作進度安排,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1.2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產業特色更加鮮明
目前,平度市己培育形成平西南優質糧油、平東優質出口蔬菜、平北生態果品“三大”農產品生產板塊。全市建有32萬畝高產優質高效糧食、40萬畝優質花生、32萬畝出口蔬菜、30萬畝生態果園等四大示范區,為設施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在此基礎上,還擁有152個“三品一標”農產品,其中大澤山葡萄、馬家溝芹菜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9種,是全國地標農產品最集中的縣級市;3A級農業觀光景區3家,省農業旅游示范點1家,較大的農業觀光采摘園50多個,農家樂餐館120余家,被農業部確定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1.3產業融合發展主體不斷壯大
青豐農創體、隆中園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入選“全國2017年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立山農創園、三合山林果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等6家園區為“青島市創業創新園區(基地)”。另外,涉農加工企業也有了一定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達700多家,規模以上的有110多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接近60%;農民專業合作社2500多家,帶動農戶近8萬戶,其中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實現了“買中國、賣世界”的夢想,不僅帶動了周邊四五個村莊,還直接帶動50多戶實現脫貧致富。
1.4打造“農創+”五大產業融合模式
為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平度市以互聯網為中介,以農創為龍頭,不斷創新和探索融合方式。一是“農創+科技”,建立健全“以政府牽頭、以院校為龍頭、以園區為載體、以農業推廣體系和新型經營主體為基礎”的政產學研推廣體系,以科技助推產業融合。目前,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二是“農創+名品”,充分利用豐富的品牌資源,以品牌帶動產業,為產業融合注入新要素。三是“農創+旅游”,借助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發展農村休閑旅游,以旅游作為新業態助推農村產業融合。四是“農創+電商”,以“互聯網+”助推農村產業融合。目前,己先后培育發展了壹品匯等本土電商運營平臺20多家,建立村級電商服務站1700余處,全市電子商務年交易額突破170億元,給農民提供了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五是“農創+工貿”,推進農產品加工轉化,以農產品深加工助推農村產業融合。通過一系列的“農創平度”建設,加快了農業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升級。
1.5加大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
以金融助農為切入點,大力實施“信用支農、資本強農、保險護農”三大工程,在全國率先建設農村金融聚集區,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讓金融服務覆蓋全市1791個村莊40萬農戶,打通了金融惠農“最后一米”。2017年新增存貸比由改革前的51%增長到217%,其中涉農貸款余額283億元,比改革前增加69%。
2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平度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面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
2.1產業融合主體帶動能力不強
當前,平度市農村產業融合主體雖然數量不少,但帶動能力較弱,產業融合發展層次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加工層次低,產業鏈條短。以蔬菜加工為例,絕大部分企業從事泡菜加工和蔬菜初級分揀加工,農產品以初級加工品的形式進入市場。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較弱。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不大,聯系農戶有限,服務半徑小,帶動能力弱。目前該市累計注冊各類合作社達2800多家,但規模較大、有一定影響力的僅有300余家。有的合作社成立就是為了享受政策性優惠,只要注冊就算成立,出現了一些“空殼社”。三是部分新型經營主體受資金、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只關注自我發展,導致其成長慢、創新性差,產業融合的帶動能力不強。
2.2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
目前,該市農村產業合作方式簡單,多以訂單式農業、流轉承包農業為主,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合體還遠沒有形成。一是訂單農業對農民增收貢獻較小,企業與農戶之間是單純的供銷關系,而很多農產品進入二、三產業之后,價格往往有大幅度的變化,對于這一部分價格差,農民難以分享產業利潤。二是不少涉農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大面積租種農戶耕地,農民只能獲得少量的土地租金和務工收入,與涉農主體之間的利益相對隔離。三是大多數農業合作社運作程序不規范,社員聯系不緊密,社員既可以自行銷售,也可以通過合作社統一銷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尚未完善,這就導致產品質量不統一、數量不穩定,直接影響到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和抵御自然、市場兩大風險的能力。 2.3人才嚴重匱乏,尤其電商、營銷方面的專門人才奇缺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最終需要人才來支撐,而在農村,素質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都流向城市。以大澤山葡萄為例,目前,從事葡萄種植的農戶大多五十歲上下,這些人大都受教育程度較低,理念相對陳舊,互聯網理念淡薄,電子商務技術缺乏,管理、銷售仍以傳統方式為主。涉農企業、合作社也普遍存在人才缺乏問題,尤其是缺少既懂農業,又掌握先進技術、熟悉網絡運營的復合型人才。
2.4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
農村產業融合需要一套完善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作為支撐。近年來,平度市雖采取多種措施,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但由于農業科技服務投入不足,再加上歷史欠賬過多,涉農主體尤其是務農人員的技術理念及水平遠遠不能滿足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
3助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3.1培育多元化主體,為產業融合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主力軍,需精心培育,使其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一是對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引導他們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生產與市場連接,與人們的消費需求對接,加快農產品轉型升級。二是對農民合作社,在擴張數量規模的基礎上,提高經營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讓成員有進一步的獲得感與安全感。三是支持涉農龍頭企業兼并重組、做優做強,充分發揮其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以帶動其他融合主體轉型升級。
3.2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新機制
通過農戶參股、創辦合作社等方式,使各類主體利益聯結更加緊密。一是以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為重點,試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可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紅”,也可采取“農戶以土地等要素入股企業、企業以設施設備入股農戶”雙向入股等方式,將村集體、經營主體和農民個人的利益緊緊連在一起。二是進一步完善訂單農業,支持融合主體與農民簽訂保護價合同,并以農產品收購量實行利潤返還。三是鼓勵農商雙向合作,強化“農超對接”“農校對接”,形成農產品新的促銷模式。
3.3創新人才培育、引進機制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關鍵在人才。一是繼續完善“雁歸工程”,引導、扶持平度在外優秀人才返鄉創業或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加強技能人才培育。利用勞動技校、雙元制教育等兩大優勢,鼓勵校企通過基地共建、企業參與教學等方式,培育一批農業高技能人才。三是抓好新型農民培育。開展“兩大試點”,搭建“三大平臺”,邀請“致富能手”“田秀才”等為農民講授農業生產經營技術,加大農民培訓規模;發揮“移動圖書館”作用,讓農民通過互聯網實時學習掌握相關知識技能用好國家“陽光工程”“雨露計劃”,對各類涉農人員進行創業就業能力培訓。
3.4加快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支撐體系
一是財稅扶持政策。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項基金,對農產品加工、物流、農貿市場、電子商務和休閑農業等設備硬件更新改造,對主體、品牌的培育與創建給予扶持。二是金融支持政策。建立以涉農金融機構為主,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為輔的多元化、多層次金融體系,加大用于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貸款規模。創新質押融資形式和服務方式,解決各類涉農主體融資難問題。三是加大科技支持,對制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問題進行技術研究,尤其是農產品精深加工研究,為產業鏈的延伸和產業范圍拓展提供更多的技術條件。四是加大試點示范引領作用。圍繞產業融合的模式、主體培育的方式、政策創新的機制,開展試點示范,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引領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加快農村產業振興。
3.5落實地方責任,強化部門協作
10個試點示范鎮(街道)鎮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市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平度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實施方案》,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并對規劃、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和評估,提供實時動態信息,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健康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1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