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薏苡產業現狀及其發展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福建省薏苡種植歷史悠久,是重要的薏苡生產省份之一。目前福建薏苡產業發展緩慢,產品少,只能當成雜糧利用。介紹了福建省薏苡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產業發展的問題,提出了現階段應從提升社會認知、加強全省協作、強化區域化與人文化發展、加強科技投入、培育龍頭企業的對策,為福建省薏苡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薏苡;產業;現狀;問題;對策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9.01.009
Abstract: The Coix has been cultivated in Fujian for a long history and Fujia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vinces for Coix production. At present, the Coix industry in Fujian is developing slowly and its products are few, so it can only be used as miscellaneous grains. This paper synthes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Coix industry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develop the Coix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such as promoting social awareness, provincial cooper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humanize,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and cultivating leading enterprises, which w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ix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 Coix lachrymajobi L.; Industry; Situ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薏苡Coix lachrymajobi L.屬禾本科Gramineae玉米族Tripasacea薏苡屬Coix,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的C4草本植物[1-3],別名有薏珠子、解蠡、六谷子、菩提子、草珠、珍珠米等30 多種[4-5]。薏苡全身是寶,用途廣泛。其籽粒(俗稱薏米、薏苡仁、米仁等)可煮粥、制糕點、制糖和釀酒;莖稈可作為飼料、肥料、燃料和造紙的原料;仁、根、葉都可入藥,有利尿、消炎、消水腫等作用,還具有抗癌、抗高血壓的功效;制造的食品具保健、美容的功效,集糧、藥、肥、飼多用途于一身,有“生命和健康之禾”之稱[6-7]。
薏米粉為特色保健食品,集營養、食療、美味于一身,薏米的淀粉含量僅次于稻、麥、玉米、高粱,為67.35%左右,易溶于水,利于消化吸收;蛋白質含量最高可達18.84%,平均17.6%左右,且品質優良;富含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亞油酸;維生素B1含量高,有大量人體所必需的礦質元素,如鈣、鐵、鋅、 錳、鎂等,特別是硒的含量遠高于水稻等大宗糧食作物[8],且很少富集有害的重金屬, 是一種綠色食品[8-9]。
薏米是衛生部確定的常用中藥材,被列為藥食兩用材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防病意識的增強,薏米市場銷量逐年增加,價格曾達20 元·kg-1 左右。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薏苡仁食用量突增。目前,藥市中干品出現俏銷,優質品售價56 元·kg-1,統貨達到20~30 元。制藥企業由于要通過GMP認證,投料用的薏米向食用級標準靠攏,一些因存放不當而變質或經過處理的薏米商品被禁用,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供求偏緊的局面。雖然我國薏苡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但薏米仍供不應求。隨著市場價格的攀升,南方薏苡主產區面積均有擴大之勢,產業包括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方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5,9,12-14]。
1 福建薏苡產業現狀
1.1 歷史悠久,品質優異
福建是重要的薏苡生產省份之一,福建薏苡曾以品質高而著名,尤以浦城薏苡最佳。浦城薏苡,具有粒大飽滿、水晶粒少、色白、藥性強等特點,優于盛名的湖南寶慶薏苡,有4000多年的種植歷史,曾是著名的貢品,有“薏苡明珠”的美譽,醫藥界都把浦城薏米列為中藥中的上品,特稱“浦米仁”。
1.2 資源豐富,選種有效
福建省各縣都有薏苡的野生或逸生的種質資源,從遺傳上分析,福建薏苡源自東南亞,呈現從南往北擴散的趨勢[15]。由于種質資源較多,福建各地都保留有較多的農家品種。2008年后,福建薏苡的4個主產區相繼從這些當地農家品種中選育‘浦薏6號’‘龍薏1號’‘仙薏1號’和‘翠薏1號’等薏苡新品種。
1.3 區域集中,品牌發展
福建薏苡主產區為浦城縣、寧化縣、新羅區、仙游縣等地,種植區域相對集中,也形成當地特色的栽培方法與高產模式。在政府的推動下,以及價格上漲的促進下,種植規模有所提高。目前福建省薏苡種植面積約1萬hm2,總產量約2萬t,產值5億元左右,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
隨著經濟的發展,自2008年以來,各主產區政府部門均積極申請薏苡品牌,先后獲得2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浦城薏米、寧化糯薏米)、1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寧化米仁)和1個地理標志商標(金沙薏米),提高了福建薏苡知名度,推動福建薏米產業的發展。 2 福建薏苡產業的問題
2.1 認識不足,缺乏統籌
目前,福建省薏苡產業的發展都由縣級政府扶持,缺乏總體統籌,存在嚴重的“冷熱不均”問題。一方面,部分縣區政府高度重視,出臺產業發展規劃,加強政策資金扶持,薏苡已成為當地新興的區域經濟農業產業;另一方面,由于沒有更高一級政府的支持與引導,勞動力缺乏,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福建薏苡產業的發展。
2.2 重種輕管,廣種薄收
薏苡是小宗經濟作物,農民投入少,大部分薏苡還停留在粗放型栽培水平,“人種天管,廣種薄收”足于獲取“露水財”。
2.3 品種混雜,技術欠缺
福建品質優良的薏苡多在丘陵山坡地種植,基本無灌溉設施,在薏苡開花、灌漿期間(夏秋之間),經常遭遇干旱,土壤墑情不足,嚴重影響了薏苡的生長,因此造成產量低且不穩,目前福建省薏苡平均產量在3000 kg·hm-2 左右。
2.4 投入不足,研究薄弱
福建僅在2008-2014年間認定了4個品種,再也沒有出現新的品種。同時,認定的品種缺少相應的高產栽培技術,存在有品種、無技術、產量低的問題。對薏苡的科研投入太少,目前薏苡生產用種主要是農家品種,單產不高,綜合性狀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薏苡生產的發展后勁。而數量不多的一些新品種, 都是通過傳統的系譜選擇育成,育種手段落后、水平低下[16-18]。
科技服務隊伍總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產區的農技部門從事薏苡推廣的人才寥寥無幾。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種植戶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低,缺少高產管理、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相應栽培技術,嚴重影響了福建薏苡產業的提升和發展。
2.5 研產脫節,結構單一
由于缺乏產、學、研的聯結機制,研究與生產脫節,使得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福建省薏苡精加工企業僅有10多家,規模均較小;同時薏苡加工技術和設備落后,工藝簡單,產品單一,目前還是以農產品(薏米、糙薏米)雜糧銷售為主,采用簡單脫殼包裝銷售,經濟效益低。
在薏苡的精深加工方面嚴重不足,薏苡的化妝品、保健品、藥品等高附加值等方面的產品基本空白;薏苡秸稈及加工后的副產物基本沒有開發利用,造成資源極大浪費,加工利用附加值低,產業效益差。
3 福建薏苡產業發展對策
3.1 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對薏苡認知
加強對薏苡保健營養功能、抗癌藥用功能的宣傳,提高民眾對薏苡的認知,提升社會對薏苡農產品以及相關加工產品的接受度,提升薏苡的知名度,并能夠加入到未來養老、保健、抗病等產業中,從而提高產品的價值。
在此基礎上,爭取國家、省、市、縣對薏苡產業的政策與資金的扶持,為保健、抗癌的功能農產品與加工品的推廣奠定基礎。
3.2 加強全省協作,做大產業鏈條
不能故步自封,互相封鎖,要有做大產業蛋糕的思想與共識。應全省協作,與其他主產省區合作,在國家與省的層面上設定產業聯合會或者是產業聯盟。
在鞏固現有薏苡產品的基礎上,爭取進入更多的行業與技術聯盟,如機械設計與制造、人工智能管理、物聯網、互聯網等,促進薏苡種植、加工、貯藏、運輸以及相關產業的共同協作等,擴大薏苡產業規模,逐步實現規模化、專業化、基地化,形成全國薏苡產業發展的合力。
3.3 強化區域化發展,打造特色產品
薏苡種質在不同區域間是不相同的,應該提倡區域化的發展,不同的產區應按照自己的資源條件,選擇最適的品種進行高產優質栽培,加工各具特色的產品。
3.4 借助文化發展,提升產業支撐
借助各地不同的農耕文化,采取“薏苡搭臺,文化提升”的策略,在薏苡產品中加入不同區域的特色文化,體現區域化的人文情懷,如果能讓產地外出打工的農民工體會到“濃濃思鄉薏”,就可使得這個小雜糧真正成為獨具特色的產業文化載體,促進產業的發展。
3.5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產業水平
一要加大對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薏苡優良品種的推廣應用力度,建立豐產栽培示范基地,普及測土配方平衡施肥、綠色病蟲害防治環保等豐產栽培技術,組織專家編寫薏苡實用生產技術手冊,實現良種良法相配套,提高薏苡產量與品質。二要增加科技投入,加大新品種選育、種質創新的投入。好的品種是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三要加強科研機構與生產及加工企業的合作,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在薏苡加工工藝、新產品開發、技術質量標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升薏苡的品牌。
3.6 培育龍頭企業,增強產業競爭力
按照“扶大、扶強、扶優”原則,扶持培育薏苡龍頭企業。在扶持過程中,要求企業:一是重視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價值,增強企業競爭力。各產區要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引導企業自立與引資相結合,聯合重組,做大薏苡加工企業。二是引進設備與技術,立足于企業本身,加大技術改造與科研投入,扶持薏苡加工企業的發展。三在粗加工基礎上,研發生產化妝品、保健品、藥品等高附加值的產品,延伸產業鏈,并對薏苡加工下腳料、薏苡秸稈等進行綜合利用,提高薏苡產業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黃亨履,陸平,朱玉興,等.中國薏苡的生態型、多樣性及利用價值[J].作物品種資源,1995(4):4-8.
[2]中國醫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中國藥用植物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1:984-985.
[3]玉米遺傳育種編寫組.玉米遺傳育種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7.
[4]李揚漢.中國禾本科作物的形態與解剖[M].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1979:486-491.
[5]楊星勇.禾谷類保健滋補之王——薏苡[J].中國野生植物,1992(2):34-35.
[6]陳清碩.多用途的高產作物——薏苡[J].農村科學,1984(12):2-3.
[7]陳建國,陳重明.禾本科藥用植物概述[J].植物雜志,1991(3):8.
[8]余愛國,張桂珍,余世望,等.薏苡的營養成份分析[J].江西大學學報,1991,15(1):23-26.
[9]陳清碩,張育勇.薏苡的栽培發展前景[J].中國土特產,1993(2):4-5.
[10]黃羌維,陳由強.薏苡營養成分和產地環境條件的關系[J].植物生理學通訊,1987,23(4):36-39.
[11]李瑤.中國栽培植物發展[J].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7.
[12]杜維俊,楊萬倉,李貴全.我國發展薏苡產業的前景、優勢和建議[J].中國農學通報,1999(15):51-53.
[13]王秀.臺灣薏苡的栽培與利用[J].臺灣農業情況,1994(1),38-40.
[14]尹平升.百合新品貨少價升,薏苡仁走緩價回落[J].中國現代中藥,2007,9(9):63-64.
[15]趙曉明,宋秀英,馬巧珍.六千年來汾渭流域薏苡栽培地位的變化[J].古今農業,1994(4):1-7.
[16]N W 西蒙茲.作物進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7:650-651.
[17]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1:715-716.
[18]宋秀英,趙曉明,李明山,等.薏苡屬種間雜種形態的觀察和比較[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1993,13(3):199-202.
?。ㄘ熑尉庉嫞嚎挛妮x)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5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