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荊門市大豆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湖北省荊門市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萬hm2左右,總產5萬t左右,擁有全省最大的集中連片萬畝生產基地。主產區漢江流域沿線土壤硒含量較高,富硒大豆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但存在種植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標準化程度低、技術普及率不高、品牌創建缺位、深加工能力不足等問題。發展荊門市大豆產業必須明確發展目標、盡快落實大豆生產保護區域、加大投入力度、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品牌創建與宣傳。
  關鍵詞: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產業;現狀;發展對策;荊門市
  中圖分類號:S5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9-0016-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9.00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planting area of soybean[Glycine max (Linn.) Merr.] in Jingmen is stable at around 20 000 hectares, with a total output of about 50 000 tons. It has the largest centralized production base of 666.7 hectares in Hubei province. The soil selenium content is high along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main producing area, and selenium-enriched soybean has strong market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small planting scale, weak anti-risk ability, low standardization, low technology penetration rate, lack of brand creation and insufficient deep processing capability. The development of Jingmen soybean industry must clearly define development goals, implement soybean production protection areas as soon as possible, increase investment, 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rive, foster new business entities, and strengthen brand creation and publicity.
  Key words: soybean[Glycine max (Linn.) Merr.] industry; statu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Jingmen city
  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一種重要的油料作物,更是鮮食和休閑豆制品加工的主要原料,全國常年總產量穩定在1 600萬t左右。大豆是一種重要的養地作物,其根瘤具有固氮作用,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大豆具有營養大腦、美白、養顏、提高生理活性等功能,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1]。荊門市地處鄂中腹地,全市年平均氣溫15.9 ℃,年降水量800~1 100 mm,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 930.8~2 114.3 h,溫、光、水、土等自然資源條件優越,是大豆生長發育的理想場所。
  1  荊門市大豆產業發展現狀
  湖北省荊門市作為中國“豆腐之鄉”,豆制品加工生產能力帶動了大豆生產的大面積發展[2]。荊門市大豆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萬hm2左右,總產5萬t左右,擁有全省最大的集中連片萬畝生產基地,區域優勢明顯。主產區漢江流域沿線土壤硒含量較高,其中鐘祥市富硒土壤面積93.33 km2,石牌—柴湖地區農作物富硒率達到91.39%,富硒大豆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石牌豆腐郎優質大豆走向了全國,每年收益10億元以上。荊門福匯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豆邦休閑食品有限公司兩家大豆加工規模企業年消耗大豆4萬多噸,產值近5億元。
  2  荊門市大豆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種植規模小
  荊門市所產大豆基本被石牌豆腐郎作為豆制品原料運到了全國各地,根本無法滿足本地豆制品加工企業生產所需,導致本地豆制品加工企業主要依賴外購大豆作為原料,資金周轉周期長,運輸成本高,增加了企業加工成本。
  2.2  抗風險能力弱
  荊門市大豆生產基礎條件較差,受氣候影響較大。主產區漢江沿線地勢較低,排灌系統不全,受洪澇、旱災影響較大,如2016年因洪災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2017年因高溫干旱受災面積達到0.65 萬hm2,成災面積0.19萬hm2。
  2.3  標準化程度低
  荊門市大豆以農戶分散種植為主,大豆品種多而雜,引選的優質大豆品種很難大面積示范推廣。所產大豆蛋白質含量在40%~47%,脂肪含量在16%~22%,水分含量在11%~18%。市場收購的大豆品種混雜,粒形、粒色不一致,品質不一,質量參次不齊,商品性差,無法滿足加工企業大批量一致性的采購需求[3]。   2.4  技術普及率不高
  雖然荊門市大豆種植機械化程度較高,但因種植大豆比較效益不高,優質大豆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普及率并不高,農戶生產管理簡單粗放。多年來,全市大豆平均產量一直在2 400~2 850 kg/hm2。大豆是高能低產作物,蛋白質、脂肪含量均比玉米高近4倍,但產量較低,除了生理原因外,另一方面源于科研水平落后[4]。
  2.5  品牌創建缺位
  荊門市全市大豆生產缺乏統一規劃,沒有有效發揮荊門市漢江沿線所產大豆的富硒長壽營養特點,沒有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和大豆專業合作社進行規?;藴驶a優質富硒大豆。荊門福匯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產能位居全國前三強的豆制品加工龍頭企業,目前也是以代加工為主,自有豆制品品牌創建才剛剛起步,市場影響力不大。
  2.6  加工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荊門市豆制品加工主要以傳統的鮮食和休閑豆制品為主,新型豆制品的開發及豆渣等加工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遇到瓶頸。加工企業過度依賴人工,機械化程度不高。
  3  發展荊門市大豆產業的對策
  在大豆供需缺口進一步加大的背景下,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穩定水稻、小麥生產,調減非優勢區子粒玉米,增加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等,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科學劃定大豆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尤其是在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的歷史大背景下,大力發展大豆生產更顯得迫不及待。從提高大豆自給率、滿足城鄉居民健康營養需要、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提高農民種植效益的角度出發,建議按照“政府扶持、市場引導、培育主體、創新驅動”的發展思路,建立區域化、規?;藴驶蠖股a保護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大豆種植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市場主體;強化科技創新,驅動食用大豆綠色化、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打造漢江流域 “雙高”(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富硒大豆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
  3.1  明確發展目標
  加大荊門市大豆院士工作站的科研力度,引選推廣2~3個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和配套機械化高產高效栽培新技術、新模式。大力推進大豆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加大綠色、有機大豆認證力度,建設綠色、有機大豆生產基地2~3個。培育2~3個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培植3~4個中國馳名商標和湖北省著名商標或名牌產品。落實大豆生產保護區面積 3.3萬~4.0萬hm2,爭取到2025年,全市大豆種植面積達到4.0萬hm2,大豆平均產量達到3 000 kg/hm2,所產大豆蛋白質和脂肪總含量提高到65%以上,大豆加工規模企業發展到3~5家,年加工產值達到10億元。
  3.2  劃定保護區域
  重點建設漢江沿岸大豆產業帶,主要在石牌、胡集、柴湖等優勢產區擴大大豆種植面積至1.33  萬hm2,將漢江沿線富硒帶納入省、市特色作物生產保護區,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努力增加供給量,發展壯大營養、健康、長壽的富硒大豆產業。在沙洋縣馬良鎮、鐘祥市舊口鎮、京山市永隆鎮和錢場鎮等傳統棉區,逐步推進傳統棉區轉化為非轉基因高脂肪或高蛋白質大豆生產區,擴大大豆種植面積至2.67萬hm2以上,實行訂單生產,推廣優質品種和高效種養模式,建立大豆標準化示范基地。
  3.3  加大投入力度
  3.3.1  支持保護區高標準農田建設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持續推進中低產田改造。整合涉農項目資金、產糧大縣獎勵資金優先用于推動保護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建設大豆生產優勢區和示范基地。
  3.3.2  出臺大豆保護區良種補貼政策  出臺大豆良種補貼政策推廣普及良種[5,6],積極推動保護區一鎮一主導品種或多鎮一主導品種,實現保護區大豆標準化、規模化生產。
  3.3.3  加大金融保險支持  推廣政策性大豆種植保險,增加保費補貼,減少大豆生產風險損失,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7]。
  3.4  強化科技創新驅動
  3.4.1  加強大豆科技研發  以荊門市大豆院士工作站為核心,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加強大豆科技研發力度,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技術,例如雜交大豆制種技術的應用使得雜交品種比市場常規品種增產16.6%~29.9%[8]。加快適宜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廣適大豆新品種引選與配套機械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9]。
  3.4.2  強化大豆科技推廣  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10],是鄉村振興的需要。創新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方式,引入項目管理機制,推行政府購買服務,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科技推廣。嘗試建立市級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農業技術推廣聯盟,加大科技特派員建設力度,支持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合作。深入推進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有條件的地方采用“七統一”的方式(統一整地、統一施肥、統一品種、統一播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重點推廣大豆全程機械化綜合技術模式。
  3.4.3  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  加快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科技人員兼職取酬等制度規定,推動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3.5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積極引導農民在自愿基礎上,通過村組內互換并地等方式,實現按戶連片耕種,積極扶持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總結推廣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經驗,扶持培育農機作業、農田排灌、統防統治、烘干倉儲等經營性服務組織。大豆的發展有賴于大豆加工業的發展[11],政策引導豆制品加工企業在保護區流轉土地建立原料生產基地,進行規?;?、標準化生產。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促進農民種植優良品種、推行標準化生產等方面的作用,鼓勵經營主體發展規模經營和訂單生產,優質優價進行訂單收購,提高農民種植效益。   3.6  加強品牌創建與宣傳
  政府主導打造荊門市“雙高”富硒大豆公共品牌,引導企業打造自有品牌,提高荊門市大豆及豆制品在全國的影響力。促進漢江沿岸種植區以彭墩集團為龍頭,與南方黑芝麻集團開展戰略合作,共同建設富硒大豆全產業鏈基地,打造富硒大豆品牌,提升大豆產業價值。支持福匯達、豆邦等豆制品加工企業更新生產裝備及工藝,擴大產能,加大自主品牌創建力度,帶動大豆產業化發展。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大豆食品的營養功效和保健功能,科學引導健康消費,擴大荊門優質大豆消費市場,為促進大豆生產營造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 何敬貴.淺談我國大豆產業現狀及嘉祥大豆發展對策和建議[J].中國農業信息,2011(12):42-44.
  [2] 鄧軍波,楊  芳,陳  艷,等.江漢平原早熟大豆新品種適應性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12):2212-2214.
  [3] 張軟斌,蘭驚雷,王慧蘭.山西大豆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03(4):25-29.
  [4] 吳東根.大豆產量形成及其限制因素研究[J].中國種業,2007(4):15-17.
  [5] 高萬里.吉林省大豆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綠色科技,2018(3):92-94.
  [6] 郭  麗,高  晶,李志軒.淺析我國大豆產業現狀及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1):45.
  [7] 張兆才.太和縣大豆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6):74-75.
  [8] 趙麗梅,彭  寶,張偉龍,等.雜交大豆制種技術體系的建立[J].大豆科學,2010,29(4):707-711.
  [9] 鄒文秀,韓曉增,王志華,等.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海倫綜合試驗站2018年度服務區大豆生產情況調研[J].大豆科技,2019(1):27-30.
  [10] 李可凡,楊亞洲,盧青梅.河南大豆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種業,2014(11):40-41.
  [11] 程莉君,石雪萍,姚惠源.大豆加工利用研究進展[J].大豆科學,2007,26(5):775-780.
  收稿日期:2019-01-29
  作者簡介:鄧軍波(1975-),男,湖北荊門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作物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電話)15872898833(電子信箱)403372610@qq.com。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3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