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農村發展模式現狀、問題和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農業發展模式承載著農業發展的具體結構和運行路徑,對于促進農村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本研究通過對農村發展模式的概念以及現狀進行分析,指出現階段農村發展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以期為農村發展模式的改進與探索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發展模式;問題與對策;現狀分析;農村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2-0056-03
歷史上,我國通過農村合作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諸多農村發展模式的探索,為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進步帶來了重要的經驗借鑒。而新時期下,我國農村發展面臨著現代化、多樣化的發展需求,亟需開展符合農村發展現狀的發展模式研究。
一、農村發展模式
農村發展模式指的是在特定區域和歷史條件下,探索出來的農村經濟發展結構和運行的特定路徑。由于農村發展模式是特定環境下的產物,受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而伴隨著時代變化和科技進步,農村發展模式展現出不同的面貌。
二、新時期農村發展模式的現狀分析
2015年,國務院提出農村發展模式“多樣化”的發展要求。結合我國農村的現狀而言,不同區域之間的農村發展模式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具體的發展現狀如下。
?。ㄒ唬┲黧w層面:多樣化的推動主導者
從農村發展模式的主體層面而言,農村發展模式的帶動主體各有不同,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可以將其分作政府主導發展模式、市場帶動發展模式以及能人帶動發現模式。
1.政府主導發展模式主要作用于農村發展的公共與農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同時在制度、稅收以及技術等層面給予農業發展必要的支持?,F階段政府主導發展模式在全國的普適性最高、投入最大,政府依舊是我國農村發展運用最多的發展主體。
2.市場帶動發展模式。依托于農業產品和服務的經濟過程,通過對農產品和服務進行市場化的經營和交換,從而依靠對市場環境和規律的利用謀取農業發展。常見的市場帶動發展模式往往以農村專業交易中心作為載體,例如茶葉供銷社、土特產供銷社等。通過將農業產品與服務進行深加工,將生產、加工、銷售、運輸、服務等市場環節融為一體,形成農村發展的巨大產業鏈條。
3.能人帶動發展模式。依托于個別或幾個能人的力量,通過他們富有創造性和執行力的帶動,完成對當地整個農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例如,??诘哪苋舜迕窆x道通過發展林地和養雞場立體農業帶動當地致富。此外,福建省勞模李漳山帶動當地通過發展灘涂養殖迅速致富,5年時間就令當地收入增長了100%。
?。ǘ┊a業層面:多層次的產業帶動
1.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作為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模式中的典型創新模式,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就是依托于重點的農業產品和產業,引入市場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針對重點的農業產品和產業進行規?;?、專業化、區域化和區域化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1992年,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在山東濰坊起源,通過提煉各地區的拳頭產品,迅速形成諸如城市“貿工農一體化”模式、寒亭區“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模式等典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2.工業帶動發展模式。由于基礎建設相對薄弱,農村在產業結構、生產環境、發展模式等層面與城市有著較大差距。而通過工業促進的方式,能夠有效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直接為當地帶來了大量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在無形中推動了城鎮化發展。以云南云縣為例,通過大力發展光伏、電力、建材等工業產業,推動了當地的城鎮化發展,無形中完成了對“三農問題”和貧困問題的解決。數據顯示,2017年云縣GDP總量突破了百億大關,保持10.3%的高速增長率,其農村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3.城鎮化發展模式。城鎮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進程,而通過城鎮化發展能夠有效促進城鄉融合,進而從本質上完成農村發展模式、居民屬性以及相關制度等層面的轉變,通過集約化、開發化的城鎮體系發展,完成農村在經濟實力、政策制度以及居民素質層面的提升。實際上,城鎮化發展模式往往在無形中發生,如今大熱的“特色小鎮”建設,實際上就是城鎮化發展模式的發展變式。
(三)動力層面:內生與外聯并存
1.內向型發展模式。所謂內向型指的是農村發展的動力僅僅來源于農村自身,通過對自身優勢、能力的開拓與積累,依靠當地具有市場價值的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等優勢完成發展。例如,河北省的農村發展模式依托于鄉鎮政府的自發性招商引資,通過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調動農民的發展積極性進行發展。由于內向型發展模式的動力來源于農村自身,因此其對于農民的尊重和依靠程度相當較高,促進了農民關系的和諧發展。
2.外聯型發展模式。顧名思義,外聯型發展模式更加注重對外來資源的引進和利用。常見的有創辦外商企業、合資企業等,這些都是外聯型發展模式的代表形式。外聯型發展模式依托當地自由的農業基礎環境、廉價勞動力以及相關的優惠政策,從而吸引外來組織所提供的資金、技術、人才以及產業模式,從而獲取內外結合的發展模式。外聯型發展模式對外部力量有較強的依附力,因其穩定性不足需要與內向模式綜合運用。
三、新時期農村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
1.區域發展均衡性不足。城鄉差異與東西差距是新時期農村發展模式存在的首要問題。由于區域差異較大,使得經濟結構、經濟總量、居民生活水平等層面存在巨大差距。究其根本,是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有東西部發展階段的歷史原因。區域發展均衡性不足將導致局部區域出現貧困、落后、居民生活水平低的窘境,同時也是影響我國民主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隱患。
2.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土地流轉是農村產業化得以進行的高效原因,也是推動城鄉一體化和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條件。由于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耕地、水資源等自然資源出現了嚴重不足,再加上生態環境惡化和科技水平不高等不足,導致農村產業化水平普遍不高。個別地區的農業發展模式依舊原始,依靠手工勞作實現自給自足,現代化發展緩慢。由于產業化水平低下,導致難以依靠土地流轉進行農業現代化建設,令農業現代化發展進度遠遠落后于工業化發展水平。 3.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民是農業發展的主體,通過農民組織化建設,能夠有效提高農村的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和諧城鄉發展?,F階段,農民組織化包含農業產品生產、銷售組織,此外還涵蓋農業發展相關的信貸組織等。通過多種農民組織協同作業,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但現實卻是我國農民組織化呈現出組織者素質偏低、參與者接受度不高以及組織發展進程相對滯后的情況。
4.農民權益保障缺口大。在開展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了濫用征收土地、土地補償過低、降低農民社保標準等具體問題。由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不高,在失去土地的情況下如若得不到適當的權益保護,其利益將受到嚴重損害。此外,現階段在城鄉二元體系下,農民的社保、養老、醫保水平相對較低,保障的范圍、能力存在嚴重不足。由于社會保障的缺失,農民存在“看病難”、“因病返困”的社會問題,對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和社會和諧帶來了巨大的隱患。同時,農村在教育體系、醫療管理層面還存在明顯不足,其基礎硬件建設、人員配置、管理體制都與城市存在明顯差距,不利于城鄉的和諧發展。
5.社會群體性問題頻發。由于失地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得不到基本保障,再加上農村生態環境惡化、資源匱乏等問題的日漸突出,農村社會性群體事件屢屢發生。具體來說,伴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多,在城鄉二元結構下,進城務工人員的醫療保障、養老保險等問題引發的城鄉矛盾突出。
四、解決新時期農村發展模式問題的對策
1.協同“三農”,共同發展。首先,農村發展的第一步在于觀念轉變。由于現階段新農村建設工程浩大、環境復雜,如果仍然停留在傳統觀念上,則會導致畏難情緒出現,令執行力和行動力大打折扣。因此,需要認識到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以及戰略地位,通過充分考慮農村、農業以及農民的切身利益,凸顯新農村建設的價值所在,才能夠在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和方法層面上得到提高,以提出更具主動性的、因地制宜的農村發展戰略。其次,切實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積極應用產業結構調整策略,優化農村發展模式。再者,農業科技創新與支持是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建設動植物疾病防控中心、開展農業實驗室建設以及加大對農業產業技術的研究投入等方式,提高農業技術的發展水平。最后,重視農民的力量,通過提供農民的科技培訓機會提高農民的知識文化素質,同時引進高素質的大學生村官、科技人員等,通過加強農村建設人才的素質水平,實現以人為本的農業發展。
2.強化政府職能的效用。首先,政府站在戰略高度科學編制農村發展的布局規劃、產業布局以及城鎮化建設,縮短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其次,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村產業化水平。在地方農業特色的基礎上協調外部力量,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完成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促進農村產業的市場化和多樣化發展。同時,通過平臺建設和教育輔助等方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稅務、法律等層面的組織支持力度。最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戶籍限制,將城市中先進的社區管理制度、公共服務模式以及發展教育理念帶到農村,著力提升農村的基層政權建設、信息化建設以及村民自治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水平。
3.統籌協調社會力量?,F階段,農業發展正處在轉型的敏感時期,因此需要協調社會各界的力量來協力推動農村發展。具體來說,將農民增收、產業化發展以及經營體系改革作為農村發展模式的建設目標,統籌兼顧社會各界的力量來促進農村發展。其中,政府可以為農村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持,而農民則是農村發展的受益者和主要建設者,需要積極參與農村建設。最后,協調城市、工業等外部力量,積極吸引第三方組織和民間力量參與農村建設,為農村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以及產品渠道。通過協調社會各界的力量,才能穩步提高農村現代化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席旭文.新型城鎮化、福利約束與市民化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2]屠爽爽,龍花樓,李婷婷,戈大專.中國村鎮建設和農村發展的機理與模式研究[J].經濟地理,2015,(3512):141-147,160.
[3]方勁.內源性農村發展模式:實踐探索、核心特征與反思拓展[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01):24-34.
[4]熊利娟.當代農村精英對農村發展的功能探析[D].合肥:安徽大學,2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6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