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課程”之思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學校教育主要是通過課程來實現的,優秀的學校一定有著鮮明、獨特的課程行為。當教育走向深度改革,學校走向內涵發展的今天,課程自然成為每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品牌”。對于課程,我自然亦是情有獨鐘,但是卻從未敢“大刀闊斧”,因為,其一,我知道自己的能力之限;其二,我認為課程的核心是教師,個人認為目前學校絕大多數教師還是處于“能力之限”的水平。總之,課程的最高境界是“教師即課程”,所以,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些許的探索、嘗試。
  【關鍵詞】小學教育  課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25-02
  但是,盡管“做不到”,卻不放棄、不拋棄。觀今日課程的“繁華盛世”,總有些許的不安,直到最近看到了一些專家、名家的言論,才想起做點梳理。 課程的熱點,我總結有以下三方面。
  一、課程整合大行其道
  今天,無論哪所學校,但凡是個被關注的典型,其課程一定是進行了一番脫胎換骨的變化:重組、整合。課程走向綜合,我以為這一定是一種方向。但是“綜合”的本意是什么、為什么“綜合”、怎么“綜合”、“綜合”到什么程度,這都需要一番科學的定義。而無論怎么綜合,逃不出“人”這個核心要素:學生以及教師。綜合的目的是學生,綜合的關鍵是教師。不排除,有很多學校,教師能力乃至學生素養絕對具備了可以“綜合”的程度,但關于’課程”,我毋寧保持一份慎重。
  最近讀到了葉瀾教授的相關言說,心里總算有了一番安慰:
  其實任何綜合都是以學科的存在為前提,都要以各學科內在價值的開發為前提,今天我認為依然要尊重學科知識,尊重學科內在的規定性和獨具的人類生命能量。小學應該培養全科教師,但是培養全科教師不等于在小學推行全科教學。其實每個學科本身就是綜合的,學科知識的活化,是使學科內在的生命性呈現出來,使學科與其他學科產生開放式聯系,課程綜合可以嘗試,但不能未經論證就輕易的將一種模式推廣至全國。何況新課改已經設置了綜合學科,思想品德、班級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都具有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的要求,為什么還要取消或者消解每一個學科的基本教學?我認為真正的學科綜合,首先要懂得不同學科的邏輯、符號、獨特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再上升達到“通”,這才是高級的綜合。而不是簡單地做加法,許多學科老師都來參與一個活動。在孩子智力成長的重要階段,只有通過系統化符號知識的學習、掌握與運用,孩子才能成為一個既能透視歷史,又能探索未來,在學科基礎上實現高級綜合的人。
  對此,懷特海說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一切教育活動都應該圍繞生活這一主題展開,學校課程應該是一個統一于生活的整體,學科之間應該相互包容和融合,他反對科目之間相互獨立。他批評說我們從來沒有教過如何把各種知識綜合起來運用,這樣一系列的課程能代表生活嗎?因此他也主張根除科目之間毫無關聯的狀態,這種分崩離析的局面扼殺了現代課程的生動性。但懷特海同時強調,不同的學生學習又應該有所側重。即使是最有天賦的學生,由于人生時間有限,也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全面發展。也就是說課程應該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同時課程的學習又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別需求。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異性,有的人可以鳥瞰甚至融會貫通整個課程,而另一個人可能發現一些不相干的例證。
  葉瀾教授提示我們:如何面對學科教學,這真是當前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一個輕率的創新選擇、或決策帶來的后患是影響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生命成長,教育真是來不得半點沖動、圖新,而不顧后果的事。
  二、課程是個筐,一切都要裝
  你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還有校本課程,這些都不夠。除此,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法治進校園、廉政進校園……有時候真有應接不暇之感。
  今年兩會,聽到了不同的聲音。政協委員鐘秉林說了這樣的話:什么都得進課程,那得開多少門課?這個議題引發了委員們的熱議,許多委員表示課程設置是一個系統的、科學的工程,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是什么都要進課程??茖W的課程體系要綜合考慮在學生年齡段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再看哪些內容放入課程比較合適,哪門課程占多少學分、多少學時、多少比例,然后進行優化。
  對此,懷特海也曾經強調課程應該刪繁就簡,突出其核心價值。他要求不要同時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徹。因為只給兒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讓他們對所學的東西進行自由的想象和組合,他們就會利用這些所學的知識去認識世界,并在現實中加以運用。
  三、走班、選課如火如荼
  課程超市、課程菜單,名目多多,傳統的教室功能被顛覆,流動的不再是教師,而是學生。不可否認,這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學校的課程形態,由學生自主選課,學生的學習主動權掌握到了學生自己手里,學習的效率自然提升了。同時,學生選課,一定程度上選的也是教師,這無疑也增加了教師的“壓力”與競爭力。但是,還是那句話,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符合規律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四、結束語
  最近,著名編輯施久銘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反對所謂的走班低齡化,原因是對小學生而言班級是社會學校生活的發源地。過去一年間,我反復跟一些校長討論過班級社區化自主管理命題。在自主管理中會出現很多規則和人性的沖突,解決這些沖突才是教育的目標。法律也是在沖突與矛盾中完善,學生自己學會談判、博弈、妥協,最后制定出大部分人能滿意的社會公約、法律規則,然后大家按照這個公約來執行。違反公約受到相應處罰,一切都是在社區中自主構建、自主完成。大家約定好過一種有道德自律的生活。要知道,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看不見的副產品正是在這樣大量的交往互動過程中生成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31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