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良好品行習慣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思想品德是要求一個人講道德、有品行,做人光明磊落。行為習慣是一個人行為和習慣的總稱。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積極性的品行習慣,讓學生講道理,守規則,做一個品行端正、行為良好的人。
【關鍵詞】品行 習慣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180-02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學生考高分?還是培養學生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呢?還是讓學生有道德?現代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苯逃哪康奈蚁胱钪匾囊囵B學生一個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讓學生思想端正、行為光明磊落。
一、培養學生良好品行習慣的重要性
學生良好的品行的培養是德育教育中的教育重心,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好的品行習慣,讓學生品德好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因為習慣和品行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良好的品行習慣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改進德育的重要方面。品行習慣的養成是德育教育成果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品行好壞關系到學生終生發展,學生良好品行教育、養成教育是德育的中心環節,它可以為學生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它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是現實偉大的中國夢的需要。
二、重視引導、強化訓練有利于學生品行習慣的養成
教育無非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習慣,做一個講道理、明事理的人,不然一切都是空談,要讓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首先要讓學生懂得我為什么要這么做?只有學生明白了為什么要這么做的道理才會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在對學生進行“自覺排好路隊”“遵守紀律”“按時完成作業”“認真做眼保健操”等教育時,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么做?不這樣做又會怎么樣?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明白這樣做的意義,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不能只是一味地講解,結合生動的故事,有趣的游戲,班隊活動中進行,使學生真正認識到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兒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強。榜樣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學生改變認識,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當學生犯錯時,教師不應隨意的責罵和諷刺,而應從尊重學生的角度,想出妙策,借錯導行,明理誠信,適時鼓勵,就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我們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希望,而不是讓他們沉浸在失敗的陰影里,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師的賞識和喜歡,在平時我經常觀察學生的言行,努力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同時也不失時機的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給予及時巧妙的提點,而婉轉指點就是一種與學生很好的心靈對接。
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后是非常愉快的,養成的過程確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克服許多困難,經過許多磨練。特別是對已經形成不良習慣的學生,要矯正就更需要有堅強的意志不斷地克制壞習慣才能形成好習慣,做到課堂訓練與課外訓練相結合。另外,從日常生活中入手,如學生接、發東西、說話等不太禮貌,就及時教如何說?如何做?教授如何保持衛生,擦桌子、掃地等。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如果沒有集體地指導是很難形成良好習慣的,所以培養良好的習慣必須具體指導,邊指導邊訓練,最終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學生良好品行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強化,滾動提升,不斷發展的過程,養成教育從小抓起,才能形成良好的習慣。
三、對學生的品德做出及時的評價對品行習慣的養成有督促作用
對于小學生表現出來的行為,教師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的給予評價,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而對于學生出現的不良思想、行為,教師應根據錯誤的輕重不同,用委婉的、學生易于接受的評價方式,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和錯誤所在,在學生思想中形成一定的道德標準。
首先鼓勵學生要孝敬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關心父母的健康,分擔父母的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還要強調要把這些要求變為自已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
其次鼓勵學生勇敢地承擔責任。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責任心是一個人日后能夠立足于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
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歷來注重良好品行習慣的養成。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行習慣,不僅是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是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未來建設者的一項基本素質。教書育人無小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良好的品行習慣是一個艱巨的細致過程,不能寄希望于一朝一夕,必須堅持持之以恒,不斷強化,才能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才可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生成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