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監測資料在東勝氣田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東勝氣田處于開發初期,為取得較好開發效果,需要形成適用于本氣田的動態監測體系。本文對東勝氣田動態監測體系進行總結,應用動態監測資料分析氣藏壓力變化、計算單井動態儲量、判斷井筒積液狀況、提供措施依據,使得氣藏認識不斷深化,為提高氣田開發效果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東勝氣田;動態監測;壓力;動態儲量;產剖;流體監測
0 引言
東勝氣田位于鄂爾多斯盆地伊盟北部隆起杭錦旗斷階帶北東段,泊爾江海子斷層西南處。2013年開始逐步對下石盒子組天然氣進行滾動開發,形成開發單元3個,錦66井區H2層、錦58井區H1層、錦58井區H3層,目前仍處于開發上產階段。為深化氣藏認識,提高采收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動態監測體系,取全、取準各項動態資料,充分應用監測資料,滿足氣田動態分析的要求。
1 東勝氣田動態監測體系
東勝氣田依據開發初期生產特點,按照“系統、準確、實用”的要求,建立適合氣藏特點和開發方式的監測系統,制定動態監測計劃,取全、取準各項資料。氣藏壓力監測采取定點井與非定點井相結合的方式,考慮平面儲層展布,均勻覆蓋主要產區,分層系每年對定點井進行一次靜壓梯度測試和壓恢測試,正常生產井每季度進行一次流壓梯度測試,異常井根據生產情況加密監測。產氣剖面監測針對多層合采直井,每年進行一次產氣剖面測試,掌握各層的產出情況的動態變化,為解決層間干擾提供決策依據。水平井依據氣藏生產情況選取典型井連續監測,分析水平井產出規律以及地質、工程因素對產氣剖面變化的影響,最終目的為氣田開發解決平面矛盾和層間矛盾提供思路和方法。
2 動態監測資料的應用
2.1 壓力監測評價地層壓力變化
通過每年的靜壓監測掌握各開發層位的壓力保持狀況。錦58井區H1層2017年投入開發,地層壓力23.0MPa,壓力保持水平82%,壓降速度為0.010MPa/d,壓降速度較為合理;錦58井區H3層2017年投入開發,地層壓力26.0MPa,壓力保持水平93%,壓降速度為0.003MPa/d,壓降速度過緩主要原因為開發井網不完善,單井控制儲量較高;錦66井區H2層2013年投入開發,地層壓力12.6MPa,壓力保持水平67%,壓降速度為0.002MPa/d,由于投產時間長,壓降速度較為合理。
2.2 流壓數據測算單井動態儲量
滲流進入擬穩態,地層中各點壓降速度相等并等于一常數。壓降漏斗曲線將是一些“平行”的曲線。應用“流動物質平衡方程”,選取生產時間超過1年的生產井,用動態監測的井底流壓代替視地層壓力作與累計產氣的相關直線,然后通過視原始地層壓力點作平行線,與橫軸的交點即為動態儲量。東勝氣田共對65口井進行了動態儲量計算,平均單井動態儲量5327萬方,其中錦58井區H1、H3層位5683萬方、5680萬方,錦66井區H2層4563萬方。
2.3 壓力梯度監測判斷井筒積液
氣井衰竭式開采過程中,由于井底流壓和產量的不斷下降導致井底出現積液現象,為準備的判斷井筒的積液情況,提出針對性排液措施,在獲取地層流壓或者靜壓數據時同時對井筒壓力梯度進行測試。根據對比分析壓力梯度的變化可以掌握氣井產液量變化和井筒的積液情況,準確的判斷出井筒攜液、積液情況。
2.4產剖測試掌握氣井產出情況
對水平井進行產剖測試掌握井筒的平面產出變化,對合采氣直井進行產剖測試掌握層間干擾情況,為氣藏剩余氣研究和調整提供依據。在不同工作制度下對水平井進行產剖測試,由于低孔、低滲儲層啟動壓差較大,隨著生產壓差的增大,部分產層的產量貢獻率提高,水平井根部貢獻提高相對較明顯;每段產量貢獻率大小基本與全烴顯示呈正相關;由于每段壓裂規模相當,每段產量無壓裂無明顯關聯。
3 結論
?、贃|勝氣田完善的動態監測體系是取全、取準動態監測資料的保障;
?、诔浞謶脡毫祿闅獠貏討B變化分析和措施調整提供依據和對策是動態監測的目的;
?、蹓毫ΡO測實現連續性,掌握地層壓力動態變化;
?、軌毫μ荻葴y試判斷井筒積液情況,提高排水采氣措施的針對性;
?、莓a氣剖面測試掌握平面、層間的產出情況,為剩余氣研究,措施挖潛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王周紅,王東輝.東勝氣田儲層特征研究[J].天然氣技術與經濟,2014,8(5):9-12.
[2]張小軍,王小魯,沈生福等.澀北氣田動態監測體系及優化研究[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2012,35(3):37-40.
[3]吳偉然,袁建民,汪毅等.大牛地氣田動態監測調控及實施效果[J].低滲透油氣田,2013(3):91-95.
[4]王怒濤,黃炳光.實用氣藏動態分析方法[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1.
[5]李波,王軍磊,寧波等.氣井井筒溫度、壓力與積液綜合預測模型[J].石油鉆采工藝,2014,36(4):64-69.
[6]王旭,王軍杰,呂華,等.產氣剖面資料在靖邊氣田的應用[J].石油化工應用,2011,30(10):49-5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