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配置在城市小區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住宅小區景觀環境優化在小區綠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區每年進行了大量的環境美化工作來提高小區的綠化率和居住環境條件,但與人們對小區美好環境的需求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合理地應用和配置植物,科學應用景觀小品,才能滿足人們對景觀和環保的需求。以昆明金安小區為例,調查了小區的綠化現狀,分析了小區在綠化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了小區植物配置優化方案和后期養護對策,以期為昆明及類似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小區景觀;植物配置運用;植物管護
1植物配置的研究現狀
1.1植物配置的原理
植物配置是運用藝術技法結合各種植物的所有要素,以美的形式充分發揮園林植物的形象美和基本特性,創造出美的環境。在環境景觀的構成要素中,植物作為軟質材料,在營造景觀效果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居住小區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探討居住小區景觀植物配置,應有自然觀、資源觀、文化觀及堅持生態學原則等理念準備,促使城市發展進程中走向生態化。
1.1.1地域性的景觀設計原理。地域性景觀設計是對領土景觀特征的總體把握,包括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居住小區從屬于一定區域的自然環境,因而具有強烈的地域。景觀的生命力決定了地域性對于景觀設計的意義遠遠大于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具有生命的景觀特征與地域不可分割。如由于具有較高的光飽和點≤500~800u molm~(一2)s~(一1)的植物白樺、水曲柳、山桃稠李、野梨、圓冠榆、金銀忍冬、水蠟、樹錦雞、毛櫻桃、連翹、五葉地錦、榆葉梅、稠李、金焰繡線菊、暴馬丁香、文冠果、花楸較適宜光照充足的地域生長。當然,外來植物擾亂生態平衡、破壞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以及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等各種弊端。眾多案例分析表明以植物為主體,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體現當地自然景觀風貌的植物類型的現代公園景觀設計的新理念、新方法。因此,小區園林設計因充分考慮地域的限制性,以鄉土植物作為設計的重要配置植物,實現小區綠化的可延續性。
1.1.2植物配置的生態學原理。在生態園林景觀設計中,喬木灌木、草本藤本、常綠樹落葉樹都應該因地制宜地按一定比例配置,形成一個種群間相互協調、不同生態特征的植物“冬盡其職”、外觀優美、季相豐富的植物群落,充分體現植物在觀賞性、生態性及經濟性上有機結合。由于不同綠量的園林綠地水平溫度、垂直溫度、水平濕度和垂直濕度的變化規律。在一定范圍內的喬灌草綠量比下,綠地中喬灌的綠量越大,對溫濕度的改善作用越大,降溫增濕效果明顯,具有較好的生態效益。因此,在現有群落景觀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觀賞價值高的鄉土植物,營建在種類和群落上與區域自然森林接近的結構完整、植物景觀多樣的近自然的人工植物群落。再者,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耐性、抗性和生態效應(綠量、固碳釋氧、蒸騰釋水量、蒸騰吸熱量、滯塵能力)凹。因而,增加生物多樣性對建設生態園林具有重要作用,小區的植物配置應增加植物多樣性,體現生態與人文的有機結合。
1.1.3植物配置的關學原理。植物色彩豐富多種,顏色各異,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利用其設計景觀時應循其特性,并結合色彩理論與心理學知識,創造色彩和諧的植物景觀。
1.2植物配置的技術和方法
1.2.1單體植物的配置。(1)配置植物的生長階段。在群體中的單體植物,其成熟程度應在75%~100%。設計者是根據植物的成熟外觀進行設計,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幼苗大小,以及最終成熟后的外貌,以便將單體植物正確地植于群體中。(2)重疊。在群體中布置單體植物時,應使它們之間有輕微的重疊。單體植物冠徑的相互重疊基本上為各植物冠徑的1/3~1/4。(3)排列。排列單體植物的原則,是將其按奇數,如3、5、7等組合成l組,每組數目不宜過多,這是一條基本設計原理。各組植物之間,應如同一組中單體植物之間一樣,在視覺上應相互銜接。
1.2.2不同物種的配置。(1)不同植物的品種搭配。在設計布局中應認真研究植物和植物搭配,在選用落葉植物時,首先考慮其所具有的可變因素。在使用針葉常綠植物,必須在不同的地方群植、避免分散。這是因為它在冬天凝重而醒目,太過于分散,務必導致整個布局的混亂感。在一個布局中,落葉植物和針葉常綠植物使用,應保持一定比例平衡關系,針葉植物所占的比例應小于落葉植物。最好方式就是有效地組合2種植物,從而在視覺上相互補充。(2)色彩。在考慮植物色彩因素時,也應該同時考慮植物葉叢類型,這也是植物色彩的一個重要因素,葉叢類型可以影響一個設計的季節的交替關系,可觀賞性和協調性。在設計中,植物配置的色彩組合應與其它觀費性相協調,起到突出植物的尺度和形態作用。如一植物以大小或形態作為設計中的主景時,同時也應具備奪目的色彩。在處理設計需要的色彩時,應以中間綠色為主,其它色調為輔。同時應多考慮夏季和冬季色彩。因為此兩季節在一年中占據的時間較長。此外,植物色彩在園林中發揮眾多的功能,它也能影響設計的多樣性、統一性以及空間的情調和感受。(3)植物的質地。在一個理想的設計中,粗壯型、中粗型及細小型3種不同類型的植物應均衡搭配使用。質地太少,布局又會顯得雜亂。比較理想方式是按比例大小配置不同類型的植物。因此,在質地選取和使用上還應結合植物的大小、形態和色彩以便增強所有這些特性的功能。
1.3我國小區植物配置現狀
1.3.1我國居民小區綠化現狀。隨著現代綠色城市建設思想的興起,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態環境意識的提高,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越來越渴望一個良好的生活空間和優美的生活環境,因此,提高城市綠化率,美化和改善城市環境,建設一個生態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就提上了發展日程,而山水園林城市概念的提出和發展也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形成,是今后城市環境建設的一個方向。另一方面,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和房地產業的蓬勃發展,人們對住房問題供不應求的發展趨勢致使房地產業加大對小區建設的開發。目前大中小型城市紛紛需求土地資源蓋房建小區,隨著居民小區建設的熱潮,其中不乏開發商對小區綠化建設的以次充好。根據綠化面積的要求,舊區的綠地率不低于26%,新區不低于30%,小區不小于1m2/人,綠地組團指標不于0.5m2人。而且綠地應接近居民住宅,還要有充足的日照時間。同時為滿足居民休息、散步、運動、健身的需要,綠地中要求包含一定數量的活動場地(如兒童游戲場、健身小廣場),布置坐椅、鋪裝地石等設施。 1.3.2昆明居民小區綠化現狀。昆明市從1992年開始有商品房出現,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昆明已經從以往舊式的公司單位住房、私人住房發展到現在的現代住宅小區,綠化水平也從原來簡單的道路綠化、純粹的種植綠化、門前個人綠化改變到現在大片的公共綠化,建立中心綠地,營造優美的環境以及良好的生態住宅區。目前昆明的居住區綠化已經不在是為了達到表面上的綠化數字,而是為了給居民帶來陰涼,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帶來福利,居住區綠化設計在對周邊環境充分考慮的基礎上,對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進行的適應和融合。
1.4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金安小區是昆明在1998~2002年修建的比較具有一定特色的小區,小區綠化是昆明比較有代表性的綠化小區,通過分析昆明中國小區植物配置運用的分析,突出小區景觀綠化的特點及表現手法,通過闡述小區綠化植物后期養護技術,討論滇中高原住宅小區景觀設計及植物配置原則和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實地調研昆明金安小區的植物配置與管護,找出不足之處,并對其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小區的景觀設計提供理論支撐,為技術實踐樣本。
2昆明金安小區植物配置分析
2.1昆明地理位置及氣候分析
昆明作為云南省的省會城市,是我國西部的第四大城市,也是我國唯一面向東盟的大都市。昆明市在氣候屬于北緯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日照長、霜期短、年溫差小、氣候溫暖,屬于典型的夏無酷暑和冬無嚴寒的溫暖地帶,四季如春,氣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溫帶氣候特點,城區溫度維持在0~29℃,年溫差是全國最小的,被稱為“春城”(見圖1)。
2.2金安小區的區位分析
金安小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北京路中匯商業中心附近金安路,建于2002年,是屬于比較有特色的昆明小區之一。小區分為“彩虹里”“金安里”“湖光里”3個組團。規劃結構是用一個休閑廣場“共享空間”聯系3個居住組團,用道路和綠化有機的聯系起來,小區的空間系列組織是隨居住者的活動行為軌跡來尋求不同的意味和變化。居住總建筑面積:23.16萬m2。公建總建筑面積5.45萬m2,住宅平均層數:電梯房18層、樓梯房7層。總建筑密度23.6%,建筑容積率1.28,綠地率38.6%。
2.3金安小區植物配置的現狀與不足
2.3.1金安小區植物配置現狀。(1)金安小區區內樹種調查:金安小區內樹種、樹型豐富,色彩明快,比例恰當。采用生長健壯,少病蟲害,樹姿優美,無刺、無毒、無飛絮的樹種、如合歡、女貞等。(2)高大的喬木可供小區居民晨練或散步等,例如樟樹、玉蘭等植物。在夏日,香樟樹下的溫度,比其他常見的行道樹都低,利于遮蔭,為晨練、散步創造意境,剛剛建立起來的金安小區內的有些植物還處于生長,有些低矮,但是不影響美觀。(3)金安小區的中央有較大的綠地景觀,每個組團間也設有小型的景觀綠地。(4)金安小區個別園區內有較大型的樹木如榕樹等,而大部分園區的植被都以小型為主。
小區中央廣場利用園路有序的劃分空間,用高大的枝葉繁茂的金合歡作為中心觀賞樹,以香樟做行道樹,龍爪槐做花壇樹種,而修剪整齊的紅花檵木球和海桐球以列植的形式形成排狀灌木帶,達到高低錯落,連貫起伏的效果。
2.3.2安全小區植物配置存在的不足。(1)配置模式單一。金安小區的行道樹以單排喬木種植為主,公園以大草坪為主,植物整形修剪少,整體視覺美觀效果差。(2)地方文化特色不突出,反映昆明歷史文化特色的傳統植物及反映農業科技城市特有文化氛圍的植物應用不足。(3)金安小區植物配置局部混亂,缺乏養護,美觀性不足,缺乏條理。
3金安小區植物配置的優化方案
3.1綜合利用各類植物
綜合利用各類植物是遵循了物種之間相互配合共存的大自然優勝劣汰的原則,在經濟效益和藝術美觀層面至關重要。金安小區根據樹木的高低,胸徑的粗細,樹冠的大小,冠幅生長的比例,花期,果期等客觀因子進行合理的搭配和調度,且喬灌木結合,高矮對比,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在繁郁和蕭條之間的對比,開花地被和草皮在顏色上的對比,兩兩或是三五成群的組合之中,用對比襯托的形式表現植物的美麗。
3.2結合地形特點合理選用植物
植物的選用上則采用淺根性,能適應地段起伏,耐貧瘠的樹種,在視線交匯的最高點,采用色彩鮮艷,姿態優美的大喬木,一目了然成為一方景觀;如果地勢平坦,沒有較大的波動,金安小區可以采用以點線面幾何圖案為主的規則式設計,以造型花壇作為點綴,合圍形成休息區,依勢而植的植物在體態,體量,顏色等方面協調統一,不可喧賓奪主,以免干擾視線,混淆視聽。只有規則軸線的端點或中心點,才是主景的所在,那么主景周圍的植物應該與之形成對比,在形色量上面以劣勢襯托主景的高大美好。
3.3應用季相變化合理配置植物
植物在不同節氣表現出不同的面貌,是季相變化的直接體現,其花,葉,果,枝在不同的氣候下形成不同的形態,從而有了豐富的色彩,光影和空間。某一地帶的城市住宅小區在一年之中經歷春夏秋冬四季的節氣變化,那么屬于城市住宅小區建設中景觀部分的植物也順應四季的變化,帶給人不同的審美規律。在城市住宅小區建設時可以根據植物的不同季相進行合理的搭配,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綠化效果。
金安小區植物配優化可以以銀杏為主,配合小葉黃楊、八仙花,加上幾株紫薇、金桂作點綴,使整個環境色彩層次分明。
3.4植物與其它景觀要素的組合
3.4.1植物與住宅小區建筑的組合。在沿金安小區兩側,可以以櫻花為行道樹,靠近人行道一側配以樹池花壇,人行道底下以鵝卵石鋪路,布置成具有一定引導性和人文氣息的景觀軸線,軸線相交的中心點是大型圓環狀雕像噴泉。在整體的統一風格設計中,在細節的變化上打破基礎的單一,用跳躍的色彩使整個商業街充滿人文氣息,充滿溫馨舒適的歸屬感。
金安小區可以利用植物與建筑物、山石、水體等組合的方式,用古典造園的山石駁岸的布置法,中心用假山塑形,以白藍色的住宅樓為背景色,植物造景以杜鵑、小葉女貞、南天竹、金邊大葉黃楊等作為植物點綴,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
3.4.2植物與園路的組合。城市住宅小區景觀建設少不了園路的布局,園林道路是園林的組成部分,起著組織空間,引導游覽,交通聯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場所的作用,它像脈絡一樣把園林景區,城市住宅小區景觀聯系起來。園路是園林中的道路工程,包括園路布局,路面層結構和地面鋪裝等的設計。
在金安小區的鋪地如若以紋樣設計,植物的運用就會使園路顯得富有生機,充滿樂趣和文化底蘊,路邊遍植忍冬、蔥蘭、條紋、溝槽的混凝土磚中間夾嵌石竹、美人櫻等,通過場景配合,總有不同的涵義。
4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住宅小區的環境優化可以從生態,環保,經濟,高效的角度考慮,充分發揮植物應有的作用和展示潛在的實力,使它真正成為一個城市住宅小區的代表,打造品牌特色的園林城市住宅小區,獨具一格的花園小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