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溫濕度變化對美國白蛾數量增多影響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通過對魯中地區氣候溫濕度變化的數據觀測,探討美國白蛾在當地數量增原因。試驗結果與結論:地區平均溫度在24.5℃、相對濕度為68.7%條件下對美國白蛾生長發育有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美國白蛾;溫濕度;數量;影響因素
近年來,城市美國白蛾數量越來越多,不僅造成很多植物枯死、果實無收,也給老百姓帶來了生活煩惱——老百姓總在抱怨:外出活動,在頭發上、衣服上均沾有美國白蛾,難以脫落。
美國白蛾屬于鱗翅目燈蛾科昆蟲,被列為世界性檢疫對象。主要為害城市道路觀賞性樹木和果樹,尤其以闊葉樹木為害嚴重。美國白蛾原產北美地區,現分布于北美、歐洲和亞洲地區多個國家。1979年我國在農作物病蟲害調查時在遼寧省首次發現了美國白蛾,其后逐步擴散到了東北、華北、華東以及陜西中東部等地區,目前已被國家列入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本文通過研究環境溫濕度變化對美國白蛾數量增多影響分析,為尋找有效手段和措施防治其對城市多種綠化景觀樹木的為害而提供科學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觀測2018年5~9月魯中3個地區天氣溫濕度變化及美國白蛾成幼蟲數量。采用隨機盲法對照不同月份美國白蛾數量。
1.2采集方法
美國白蛾多生長在公路、公園、居民庭院樹木上,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蟲,在我國可取食寄主的植物多達200種,包括城市種植的法國梧桐、核桃、桑樹、柿子樹等,也有桃、棗、李等果實。試驗觀測期內,采用在城市道路、花園兩側的喜食樹(楊樹、榆樹)上200cm光照面懸掛誘蟲器粘貼板(25cm×20cm)捕捉美國白蛾。
美國白蛾觀測最適宜的時間是幼蟲網幕期,地區不同觀測時間有所不同,這次確定的時間是2018年5~9月,每月采樣1次。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地區溫濕度變化及美國白蛾數量比較
采集的地區溫濕度不同美國白蛾數量也發生變化,通過數據比較美國白蛾數量增多主要在8、9月份,平均溫度在24.5%、相對濕度為68.7%條件下對美國白蛾成幼蟲數量較多(詳見表1)。
魯中三地區2018年5~9月溫濕度變化與每板美國白蛾成(幼)蟲數量調研表。
2.2地區溫濕度變化對美國白蛾繁殖和成蟲數量影響
美國白蛾屬于變溫動物,受天氣溫濕度的變化也逐漸發生變化,當氣溫在15~26°C、相對濕度在70%左右美國白蛾幼蟲可以羽化交配產卵,卵對寄主植物有明顯的選擇性,卵發育最佳溫度為23~25°C,相對濕度為75%~80%,孵化率一般能達95%以上,即使粘著的樹葉枯萎,卵孵化也無影響。有研究表明,在相對濕度80%不變的情況下,美國白蛾蛹在28℃下死亡率和滯育率最高;隨著秋季氣溫的下降,美國白蛾越夏蛹正常羽化成蟲,滯育是昆蟲長期適應不良的生存環境形成的遺傳特性,可見,溫濕度變化對美國白蛾的生長發育有著重要影響。
2.3美國白蛾數量增多原因
美國白蛾繁殖量大,在原產地北美1年可發生1~4代,在歐洲地區1年也可發生2代,在我國華北地區1年可發生3代,在華東地區一年可發生完整的2代,在東北大連和秦皇島地區一般1年可發生2代,遇上秋季高溫年份,第3代也能完成發育。每頭成蟲的產卵量最大能達到2000多粒以上,孵化率高,后代數量極大,泛濫嚴重。美國白蛾生存隨區域不同有差異,受地區溫度、濕度和光照影響較大,取食范圍、繁殖能力隨地區不同也有差異。
2.4美國白蛾適宜生存的環境條件
美國白蛾對環境適應能力強,受地區海拔、光照時間、氣溫、濕度等因素影響。海拔較低,美國白蛾容易生長,日照時間太長,死亡率反而升高,但氣溫在-16~40°C之間均能存活,且耐饑餓,幼蟲在無食狀態下能生存10多天。隨著地區氣溫的升高,濕度的加大,美國白蛾的個體成活率、產卵量、孵化率都明顯增高,所以在我國未來南方、沿海地區可能將是美國白蛾泛濫擴散的高危區。
3討論
地區環境溫濕度的變化對生物生存有著廣泛的影響,可以使一些物種趨于滅絕,也可以使外來物種更加適應環境,Ary Hoffmann認為像美國白蛾這種生態系統的變溫生物可賴其生存的周圍環境進行體溫調節,更加具有適應性。在我國,美國白蛾的擴散已經嚴重為害了許多樹木、農作物及野生植物等,使植物長勢衰弱,降低了抗寒抗蟲能力。曾有報道,青島膠州地區一片數十畝的楊樹林被美國白蛾“剃光了頭”,使當地種植的楊樹產業遭受嚴重破壞,美國白蛾也嚴重影響了城市綠化。
外來有害物種的侵入,需要適應地區環境的變化,而外來物種生存環境變化條件的研究對于進一步徹底治理美國白蛾具有深遠意義。在科技支撐條件下,加強對美國白蛾的研究,為有效控制外來有害生物、探索新的防治模式和方法提供有效的科學依據。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