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時期環渤海地區糧食貿易數量估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嘉慶時期環渤海地區是清王朝的統治中心區域,糧食貿易對維護該地區的社會穩定和正常的生產生活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糧貿活動中主要是由奉天省向直隸、山東兩省輸送,其商品糧是指糧食產出后經過市場與貨幣進行交換的那部分糧食,包括中長途貿易糧石,同時也包括農民在自家門口集市上交易的糧石。奉天省糧食向直隸、山東兩省沿海州府的輸送,具有商品糧貿易的性質,且數額較大,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在逐漸發生變化,糧食商品化程度在不斷提高。
關鍵詞:環渤海地區;糧貿數量;糧石
中圖分類號:K2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9)04-0123-07
清奉天、直隸、山東3省環渤海陸路區域是清王朝的政治中心,經濟地位十分重要。通過對該區域糧食貿易數量的測算,能夠從一個側面深入了解當地的農業生產水平、糧食流通貿易狀況以及商品化程度等問題。郭松義利用計算糧食總產出與總消耗之差來估算農民提供給社會的可能性商品糧數額①。若依此思路,一個地區的產出糧與消耗糧之間的差額即可視為當地輸入或輸出糧石的數額。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大清一統志》中的人口和田畝數據均詳細至府、州一級,因此,以該年為考察年份進行估算較為合適。嘉慶時期,奉省為糧石的輸出地,直隸、山東為糧石的輸入地且糧石多來自奉省。只需估算直隸、山東沿海州府的食余糧量,再除去其他地區的輸入情況后,即可大致得出奉省運至直隸、山東沿海州府的商貿糧石數額。目前,學術界對相關研究還很薄弱,本文力求深入探討這一問題。
一、環渤海地區糧貿數額測算
1.幾個基礎數據的確定
估算糧食總產出與總消耗的數額,主要應確定該地區人口總量、田畝數額以及度量衡換算等問題。
一是人口數字。曹樹基認為順天府、永平府和登州府人口的實際數字應高于清朝官方的登記數字。根據曹樹基的研究成果,我們對這3府的人口數據進行修正。
二是田地數目和各地征收實物田賦的數額。這兩項數字均可在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一書中查找到②。嘉慶二十五年直隸、山東沿海州府人口、田地及額征實物田賦總結如下。直隸省順天府地6212147畝,人3860000口,額征實物田賦3234.93石;永平府地2417350畝,人1736000口,額征實物田賦181.61石;天津府地5272838畝,人1600822口,額征實物田賦467.59石;遵化州地1889787畝,人702316口,額征實物田賦為0。山東省青州府地10358276畝,人3318763口,額征實物田賦12石;登州府地6381229畝,人3415000口,額征實物田賦0;萊州府地2664743畝,人3374017口,額征實物田賦3337.55石;武定府地7088340畝,人2191389口,額征實物田賦45916.52石。
三是復種指數。清代該地區農業種植皆為兩年三熟制,主要以麥為復種主體,與高粱、谷子、黍等作物搭配種植。
四是糧食重量的計量單位。《大清會典事例》中記載:乾隆四十一年,戶部議定小麥、粟米、黃豆一官石抵算白米一石,重160斤,高粱、谷子、粟等一官石折120斤。③全漢升考證:“1清石=140.6清斤=167市斤?!雹軈腔壅J為:清代一石合今1.0355市石⑤。本文以“石”為基本計量單位,若遇“石”與“斤”之間的換算時以“1清石=140.6清斤=1.0355市石”計之。
五是清代的畝制比現今的畝制稍小,一清畝約合0.9216市畝。⑥此外,文中除注明“市石”“市畝”以外,“石”“畝”統認為是“清石”“清畝”。
2.估算“成品糧總產出”
生產力三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對農業生產來說,勞動者是人,勞動對象即土地,勞動工具可視為農業工具、技術與技藝。由于農業技術是一個緩慢、漸進發展的過程,因此,在一定時期內可將它視為常數。拋開勞動工具革新的因素不予考慮,只要在勞動者(即人口)與勞動對象(即田畝)已知的情況下,就可以得出如下計算公式:成品糧總產出=耕地面積×糧食耕種面積百分比×平均畝產×成品糧折算百分比。目前,國內學者對“糧食作物耕種面積百分比”這一項爭議較少。據吳慧估計,糧食作物耕種面積占全部農田的85%。⑦鑒于奉天、直隸、山東均為糧食主產地,我們將此數據提高至90%應為合理。
清人包世臣曾稱:“通以中壤中歲,畝產二石五斗?!雹嘟袢藢ζ骄€產估值更是格外關注。石濤、馬國英一文中列舉了國內外學者九種不同的觀點⑨,其中以吳慧的估值最高(367市斤),吳存浩的估值最低(155市斤),最高與最低之間相差212市斤,折合清石計量,最高與最低之間差值接近1.27石。環渤海區域跨三個省,雖均屬于北方地區,但氣候條件、自然環境和土質各不相同,因而平均畝產也應有一定的差別。若籠統地估計一個較大范圍地域內的平均畝產額顯然會產生較大誤差,而針對局部地區的研究成果則應當更為可靠。近些年來,有一些學者開始研究華北地區的糧食畝產。例如:李令??偨Y山東全境每市畝每年產粗細糧約140斤上下⑩。趙岡、劉永成、吳慧等通過分析計算得出:清代河北省平均畝產0.48石,山東省平均畝產1.69石,東北平均畝產2.39石。B11余也非認為:明清北方平均為1.302市石;南方為2.604市石。B12吳慧認為:清代前期,北京、河北地區官民田平均畝產1.83到2.02石;B13清代北方種麥粟之地畝產2石,若加上玉米、甘薯輪作復種的影響,畝產可達2.053石。B14薛剛對乾嘉時期直隸中部(順天府、天津府、河間府等州府)糧食種植情況進行研究,他認為:考慮復種因素,該地區常年畝產大致在275市斤至225市斤左右。B15針對河北平均畝產的研究成果有0.48石(趙岡,1995)和1.83—2.02石(吳慧,1997)兩種觀點。清朝大臣靳輔曾說過,全國“至瘠之土,亦可收糧一石”B16。顯然,趙岡估計的每畝產額0.48石有明顯的不合理之處,就連趙岡自己也稱其估算河北畝產量偏低B17。相對而言,吳慧的估值(1.83—2.02石)則更為嚴謹。有些史料似乎顯示直隸糧食畝產奇高,如:雍正時期,直隸順天府、天津府、遵化州、永平府皆大面積種稻,畝產達到6—8石。B18順天府的稻田畝產達到7石,這個數值過高,應該不真實。京師附近的稻田種植源于康熙時期。康熙四十五年(1706),天津總兵官藍理上書申請開墾水田150頃,隨后天津參將藍珠接手此項工作。康熙四十八年(1709),藍珠所種稻谷,共計收糧2500石。當時藍理開墾的水田均為當地民人拋荒之地,本就貧瘠不宜種植,因此150頃田并未全部種植水稻。康熙四十九年,直隸巡撫趙弘燮勘察情況后上報稱:150頃田中50頃被水浸,50頃地勢過高不宜種植,可種稻者只有50頃。以50頃田計算,每畝收谷只有半石。B19天津總兵藍理力主開墾濱海水田,他為了支持其主張也一定會盡力墾種。但是由于地力原因,每畝稻田也只能產谷半石。除了濱海田地畝產低下以外,近京玉泉山附近1畝稻田產谷也只有1石而已。B20從康熙末年到雍正時期不過二三十年,京師附近稻田畝產量理應不會增長的非常離譜。再以乾隆時期京畿附近營田收額校之。乾隆十五年(1750),據馮章宿奏報稱,其經管新舊營成水田27頃、旱田19頃37畝,租息官實收芒稻、雜糧2414石零。B21以此計之,每畝每年約產谷1.3石。當時直隸總督方觀承稱:“復查豐潤營田今年被淹浸,故租谷減于上年,而比之以前所收猶屬加倍。霸州營田租谷與上年相仿,較前俱加數倍?!盉22乾隆十四年(1749)營田收成已屬較好,即便是大豐之年的畝產量估計也與此數不遠。再如乾隆二十六年,直隸總督方觀承在另一個奏折中稱“固、霸一帶”“秉穗載涂,畝谷收至一石四五斗”B23。我們以谷類畝產1.3石計之,加上兩年三熟的復種指數,總糧食畝產約在1.95石左右,這一數值在吳慧的估值范圍之內。吳慧的估值應該相對準確。我們使用是順天府營田史料,順天府在直隸沿海四府中屬于地力較沃者,考慮由于永平府、遵化州、天津府等地力較薄,因而選擇吳慧估值的下線(1.83石)作為該地區平均畝產更為合理。 在山東地區平均畝產的研究成果中,李令福的研究成果最為詳細:膠東丘陵地帶農地產量估定為160市斤/市畝,魯西北平原為100市斤/市畝。B24在李令福對魯西北平原畝產額推算過程中,其使用了雍正時期慶云縣的數據:“藉田畝九分,其地在先農壇側,歲收谷三石四五六斗不等?!盉25雖然慶云隸屬直隸天津府,但緊鄰山東武定府境,因而該史料有極高的參考價值。若僅用簡單除法計算,每畝約產谷0.7石。若考慮上三年兩熟制的復種指數,該地平均畝產應在1.1石左右。武定府沾化縣志記載地力尚好,若值豐年,尚有余糧輸出,B26鑒于此,我們將武定府的平均畝產估定為1.1石。山東青、登、萊三府土質有較為明顯的差別,顯然不能以一個數據代替三府的平均畝產。三府中以登州府地力最差,萊、青二府屬內皆有平原,平均畝產應高于登州府。李令福在推估膠東丘陵地帶的畝產時所用的史料為登州府煙臺、海陽等地的資料,因而該數據應看做為登州府的畝產情況(160市斤/市畝,約折合1.1石/畝)。李令福在推估“中南山地東北麓平原區”的糧食畝產時,使用的是青州府益都、臨朐、臨淄等地史料,并稱清中期時該地區畝產額應比魯北濱海地帶(武定府屬)高三四十斤。綜上,我們以武定府、登州府境內平均畝產以1.1石為準,青、萊二府境內平均畝產以1.4石為準。
最后是產出的成品糧估算。在上述算式中,前三項乘積值為原糧產出數額。以稻谷為例,農民產出稻谷以后,需要脫殼才能成為市場上普遍流通的大米。在脫殼過程中,1石稻谷只能生成不足1石的大米。這個折損,我們稱之為“成品糧折算百分比?!碑敶鷮W者們對這一數據爭議不大。史志宏認為各種原糧加工的比率為:稻谷50%,粟、黍、稷為60%,大豆為2/3,小麥為75.3%,玉米為90%左右,番薯為1/4;再根據各種糧食的產糧比率加權平均后得出一般糧食加工率為60.4%。B27郭松義認為按照清代當時的加工條件,由稻谷加工成華米是1∶0.45—0.5,即1石米的出米率為4.5—5斗,小麥的出面率為59%,其他秫谷等雜糧亦各有比率,平均以55%為準。B28吳慧認為清代糧食整體加工率為60.81%,其中稻加工率為50%、麥磨粉為84%、粟為60%、雜糧為60%,南方因產谷較多,折算后糧食加工率約為54.1%,北方麥比重較大,折算后約為69%。B29環渤海區域為北方區域,主要種植小麥等旱地作物。例如:青州府壽光縣,“十畝之田必種小麥五畝,其收早而利贏也”B30。又如清中期時《山東通志》中記載山東境內小麥種植約占30%B31,登州府招遠縣小麥“有紅白兩種,大率于百谷居什之四”B32??梢怨烙嫞?、萊、青等地小麥種植面積達到40%以上。以此來看,這一區域成品糧折算比率應該較高,因此本文中“成品糧折算百分比”以上三位學者研究成果中的最高值(69%)來代替。
成品糧總產出算式中的各種變量均已確定,計算得出嘉慶二十五年直隸、山東沿海州府成品糧糧食總產出量為,直隸省地15792122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4212909.8畝,原糧總產出(糧食耕地×平均畝產)26009624.93石,成品糧總產出17946641.2石;山東省地26492588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3843329.2畝,原糧總產出(糧食耕地×平均畝產)29743877.25石,成品糧總產出20523275.30石。
3.估算“成品糧總消耗”
成品糧總消耗=人口×人均耗糧量+生產生活用糧。人均耗糧量,按古人通常的說法是每人每日食米1升,“今以人口日升計之,一人終歲食米三石六斗”B33。“凡人計腹而食,日米一升,能者倍之。”B34吳慧認為3石6斗過高,這是指的是成年男子一年食用糧食的數量,加上小孩、老人、婦女平均之后應低一些。經過重新估算,吳慧認為非農業人口人均口糧是每月32.5市斤,農業人口約35.2市斤,再以清代城鄉人口比重(3∶7)加權平均,最終得出人均消耗口糧每年2.75市石,約合2.66石(1.0355市石合1清石)。B35吳慧估算的數值是否準確?讓我們再看下鄰近國家的人均耗糧情況:日本的飲食結構與我國較為相像,19世紀40年代日本每天人均食用大米279克、雜糧251克,B36全年共計386.9斤,約2.76市石。這一數值與吳慧估算的非常相近。由此看來,清中期每年人均耗糧量約2.66石應該比較準確,直隸沿海4府的每年人均耗糧量以該數代替。
山東沿海州縣缺糧較為嚴重,當地民人經常以花生、菜瓜等代替糧食。道光《膠州志》記載:“土地五谷六畜具備,而民利所依植物大抵蔓莢居多,南鄙以番芋為食,東鄙以落花生代稼,農重二豆,圃番瓜蓏(草本植物的果實)居食物之半?!盉37青州府博興縣,“藕為最,秋冬后熟而鬻之市,可代餱糧”B38。膠州地區和青州府博興縣屬于山東沿海4府中地力較好的地區,當地農家尚且超過1/2的口糧用菜瓜、蓮藕、花生等替代,可知其他地力更薄的地方農戶家庭食用糧石數額更少。如樂安“東北濱海一帶地斥鹵,五谷多不植,居民采取野草、種子,兼魚鹽以生,貧家或終歲不獲食五谷,是又糊口之最艱者”B39。我們以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三成計算,非農人口口糧以每年2.66石計,剩余七成農業人口的口糧折半,按比例換算之后山東沿海4府人均口糧需求量為1.7石左右。
生產生活用糧。吳慧認為:“口糧”與“生產和生活用糧”之間比值大約為7∶3,生產用糧包括農戶預留的種子、飼料等,生活用糧食包括糕點、熟食、豆制品、酒、醋、醬油等。B40史料記載:“四民之中力農者居十之七,而士工商與庶人之在官者居十之三?!盉41也即清代城鄉人口比例為7∶3。非農業家庭無需預留糧種,而且在蓄養家禽、家畜的數量上也遠少于農業家庭,生產生活用糧也要低一些。而且農村豆制品、酒、醋、醬油等制作都有專業作坊,并非農戶家庭內部生產。這些專業作坊使用的糧食原料大都來自于鄉村集市,這部分糧食是經過市場交易的商品糧,不應該計入糧農家庭消耗的范疇,可以認為吳慧估值過高。郭松義則認為:生產生活用糧占成品糧總產出的10%—15%B42,這個估值相對合理一些。鑒于直隸、山東沿海均為缺糧地區,農戶家庭在生產、生活中更傾向于節儉糧食,因而取值10%。 通過上述的討論,已經確定了等式右端的所有數據項。通過計算,得出嘉慶二十五年直隸、山東沿海州府成品糧總消耗為:直隸省人7899138口,總口糧21011707.08石,生活生產用糧1794664.12石,成品糧總消耗量22806371.2石。山東省人12299169口,總口糧20908587.3石,生活生產用糧2052327.53石,成品糧總消耗量22960914.83石。
4.估算“產余糧”
產余糧=成品糧總產出-成品糧總消耗。按照以上公式,“成品糧總產出”與“成品糧總消耗”之間的差值即為產余糧數量。嘉慶二十五年直隸、山東沿海州府產余糧估值,直隸省成品糧總產出17946641.2石,成品糧總消耗量22806371.2石,產余糧估值-4859729.996石。山東省成品糧總產出20523275.30石,成品糧總消耗量22960914.83石,產余糧估值-2437639.53石。直隸、山東沿海地區“產余糧”均為負值,也即該兩地均為糧石輸入地。因而,我們也可將“產余糧”視為直隸、山東沿海地區的糧石缺口。
5.商品糧輸入需求估算
以上產余糧公式計算出的“產余糧”并不等同于“商品糧輸入量。”首先,清代商貿糧石大多為原糧形態,如小麥沒有被加工成面粉出售而是直接運銷。而我們在前文計算中將農田產出原糧轉化為“成品糧”(原糧的69%),因而此處的“產余糧”為“成品糧”形態,需要先折換為原糧。其次,每年清政府都要從民間征收實物賦稅,所以還需要扣除這部分糧石。最后京畿附近有大量食俸祿的人員,清廷每年要從全國各地征收稅糧并運入京通倉,并作為京畿地區官員俸祿、兵弁糧米撥發,這是直隸順天府民人食糧的主要來源。李文治、江太新研究認為嘉慶末年清廷每年征收糧石的起運之額約300萬石左右。B43綜上,需要在“產余糧”估值的基礎上,先折換原糧,后減去征收實物賦稅的數額,再加上運入漕糧的數額。公式如下:
商品糧輸入需求=產余糧/0.69-額征實物田賦+輸入漕糧數額
嘉慶二十五年直隸、山東沿海州府“商品糧輸入需求”估值為,直隸產余糧估值-4859729.996石,產余糧原糧-7043086.951石,額征實物田賦3884.13石,輸入漕糧3000000石,商品糧輸入需求-4046971.081石,山東產余糧估值-2437639.53石,產余糧原糧-3532810.91石,額征實物田賦49266.07石,輸入漕糧0石,商品糧輸入需求-3582076.98石。經過上述計算,得出直隸、山東沿海地區每年需輸入商貿糧石的數額,兩個數字均取整后為400萬石和360萬石。
6.環渤海地區跨省貿易糧石估算
嘉慶時期,直隸沿海四府輸入糧石的來源可分六途:奉天沿海海運輸入、山海關陸路輸入和灤河河道輸入、宣化府糧石經密云輸入、直隸南4府輸入、運河輸入、海河上游輸入。前文已粗估,奉天沿海海運輸入直隸約170萬石,山海關陸路輸入和灤河河道輸入約20萬石,運河輸入約150萬石,以直隸沿海4府全境輸入400萬石商貿糧石計之,其余三途輸入糧石數額約在60萬石左右。
嘉慶時期,山東沿海4府運至的外省商貿糧石主要有兩個來源:奉天沿海海口和天津??凇G拔拇止?,來自奉天的糧石約340萬石,以4府全境需輸入360萬石計之,來自天津??诘募Z石約20萬石。需要說明的是,山東渤海沿海地區有向天津、錦州輸出小麥以換取雜糧的情況,膠州灣輸出豆石運往江南,為平衡供需關系,山東沿海4府輸入奉天、天津商貿糧石的數額可能還要更多。
二、環渤海地區跨省糧石貿易中虛擬資源的流動
“虛擬資源”,顧名思義并非真實資源,而是真實資源背后蘊藏的虛擬狀態?!疤摂M資源”理論是一種全新的資源觀,簡言之,是以區域貿易中的資源流動為視角,著力關注經濟貿易過程中如何優化資源配置問題的理論。當前,經濟學術界對“虛擬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虛擬水”和“虛擬土”兩個領域的定性研究。
1.糧食貿易中的虛擬水
“虛擬水”(embedded water)概念,最早由英國學者約翰·安東尼·艾倫(Tony Allan)于1993年在SOAS(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一次討論會上首先提出的?!疤摂M水”是指生產產品和服務過程中所需要的水資源。例如:1000克小麥中含有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的“虛擬水”約有1噸。“虛擬水”理論的視角是基于產品貿易背后的資源流動。通常來講,糧食產地將糧食產品運至消費地,相應地將糧食中暗含的“虛擬水”資源也運向消費地。劉幸菡利用統計資料計算出2000年至2005年我國主要農產品虛擬水含量,摘出幾項列表(見表1B44)。
假設環渤海區域商品糧構成為高粱、豆類、麥子各占三分之一,那么1噸糧石中蘊含的虛擬水資源約為1879m3,再折合清代計量單位“石”,B45則1石糧食含虛擬水約156m3。嘉慶時期,山東沿海4府每年需輸入約360萬石糧食,相當于輸入5.6億噸虛擬水;直隸4府每年輸入約400萬石糧食,相當于輸入6.3億噸虛擬水。從清代前期至中期,隨著環渤海地區糧石販運量的增加,虛擬水的交易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
2.糧食貿易中的虛擬耕地
受到“虛擬水”概念的啟發,我國學者羅貞禮于2004年提出“虛擬土”及“虛擬土戰略”的概念。他指出虛擬土是指在生產商品和服務過程中所需要的土地資源數量B46。2006年,閆麗珍提出“虛擬耕地”的概念,是指生產某種商品或某項服務所需要的耕地資源數量。B47
虛擬耕地含量計算非常復雜,需要考察自然條件、耕種水平、復種指數以及科技投入等多種因素。這里將以上各項變量簡化,以平均畝產代替虛擬耕地指數。嘉慶時期,山東沿海4府平均畝產以1.25石糧食B48,每年缺口原糧約360萬石,可折合約288萬畝虛擬耕地,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0.8%;山東沿海每年從奉天運至的糧石數額約340萬石,折合虛擬耕地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0.26%。嘉慶時期,直隸沿海4府平均畝產約1.83石糧食,每年輸入糧石約400萬石,可折合約218萬畝虛擬耕地,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3.8%;直隸沿海每年從奉天運至的糧石數額約不足200萬石(海運170萬石和山海關陸運糧石之和),折合虛擬耕地約占耕地面積的6.9%??梢?,從糧食貿易的角度而言,直隸沿海地區對外來糧石的依賴性要大于山東沿海地區。如以區域貿易為視角,山東沿海地區對奉天糧石的依賴性要大于直隸沿海地區。 三、“商品糧輸入需求”與“商品糧”
前文所計算的“商品糧輸入需求”,只是跨區域中長途商貿糧石的估值。該估值與“商品糧”并不等同?!吧唐芳Z”是指糧食產出后經過市場與貨幣進行交換的那部分糧食,包括中長途貿易糧石,同時也包括農民在自家門口集市上交易的糧石。在清代,即便是生產糧食的農民家庭,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的通過市場糴糶糧食,這其中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首先,若一個家庭產出的糧石總額不敷日用,就需通過市場采購糧石。因為缺少清代中前期貧困家庭平均人數與擁有耕地面積的統計資料,這里以民國時期戴樂仁對直隸鄉村進行的調查(詳見表2B49)姑且論之。若以人均每年食糧量為2.66石計算,再加上生產生活用糧,再將成品糧折算成原糧,一個人需糧量將近3石。直隸濱海地區糧食畝產不足2石,那么擁有耕地在6畝以下的家庭,以4口之家計之,每年農地所產糧食是不夠一家人食用的,必須到市場上采購糧食才能滿足需求。這樣的家庭占到44%,人口數量占到29.3%。實際上,農業耕地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的占85%—90%左右,擁有6畝到11畝之間的家庭實際種植糧食作物的土地只有10畝以內,這樣的家庭若是在風調雨順之年尚可自足,一旦遇上荒年就難免糧不足用了。
其次,交換糧食品種。一些農家為了節省生活成本或增加收入以換取其他生活用品,到市場上賣出細糧再購買粗糧食用。乾隆時期“民間麥價常三倍于谷”B50,因此農家產出的麥子基本上都糶賣到市場上以換取粗糧食用。如直隸南皮縣,“本縣風氣素儉,食取其粗。農民常食以玉蜀黍、高粱、谷子、豆類為主食,麥面者僅秋后一二月,最儉之家則在此一二月糶買麥,或有余必糶之,以易粗糧”B51。再如直隸滄州,“邑之產麥為田產十之四,而食麥者不及百之一,城鎮大商、鄉村仕富備庖廚以制面食”,“中等以下之產食者蓋少”。B52
最后,貧困家庭需要經過“糧食——貨幣——糧食”的交易過程來維持耕地的循環生產?!暗钁艚K歲勤劬,竭一人之力,可種谷百石,以半納租,少亦須十之四。其百石谷之田,飯黃犢,置鋤耰,灰草苓通,所費不貲,耕耨收獲,均倩人力,勢不得不賤售。及春間力作,借銀糴谷,借谷種田。谷之息借二還三,銀息不過二分,而谷貴借銀以糴谷,谷賤糴谷以償銀。轉移之間,其失自倍,于是種田之家病?!盉53即便是糧食敷用的農戶,也需要依賴糶賣糧石換取其他生活必須品。當年收成的好壞也決定農家從市場上購買糧食的多寡,距集市遠近也可能影響買賣糧食的數量。離集市較遠的農家會存儲更多的糧食以備春荒,離集市較近的農家則可能會更依賴市場。此外,農戶家庭在婚喪嫁娶等重要時期,或需要宴請賓朋時,往往也會糶賣或糴買糧食。如談遷所言:“北人饔飧,多屑麥、稷、蕎、菽為馎饦及粟飯,至速客始炊稻,市僅升斗,其價甚昂?!盉54
根據梁方仲的統計,嘉慶二十五年環渤海地區總人口為1900余萬B55,每年人均需口糧(原糧)約3石,那么僅用于口糧的商品原糧總量將近950萬石。若再加上用于釀酒和運往環渤海區域外的商品糧總數量,總量很有可能在1500萬石以上。環渤海地區糧石的總產糧約計1.37億石B56,商品糧約占該區域糧食總產出的11%。
四、結語
嘉慶時期是清王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朝政衰敗,危機漸顯,社會矛盾加劇,區域性動蕩此伏彼起。然而,在農業生產領域,一些地區包括環渤海地區的農業則呈現出發展趨勢。通過從環渤海地區糧貿數額測算、環渤海地區跨省糧石貿易中虛擬資源的流動、“商品糧輸入需求”與“商品糧”交換等三個層面的分析可以表明,該地區在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生產工具不斷改進以及農業勞動力不斷增加的基礎上,糧食產量有所增長,從而為這一地區更多的糧食進入流通領域奠定了基礎。奉天省糧食向直隸、山東兩省沿海州府的輸送,具有商品糧貿易的性質,且數額較大,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在逐漸發生變化,糧食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商品貿易呈現漸趨繁榮之勢,區域性商品經濟在不斷發展之中。
注釋
?、貰28B42郭松義:《清代糧食市場和商品糧數量的估測》,《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4期。
②表中數據來自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中第555頁乙表77“清嘉慶二十五年各直省府州廳戶口、田地及額征田賦數”,數據為原表中額征米石數及其他糧石數的和值,中華書局,2008年。數據中的順天府、永平府、登州府三府人口數據根據葛劍雄主編、曹樹基著《中國人口史(清代卷)》第五卷第330、335、367頁數據修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酃饩w《大清會典事例》卷一八九《戶部·積儲》,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光緒朝會典影印,1908年,第28頁。
④參見彭凱翔:《清代以來的糧價:歷史學的解釋與再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頁。
?、茛迏腔郏骸吨袊鴼v代糧食畝產研究》,農業出版社,1985年,第174、174頁。
?、連29B35B40吳慧:《清前期糧食的畝產量、人均占有量和勞動生產率》,《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1期。
⑧包世臣:《安吳四種》卷七《說儲》,光緒十四年本,第77頁。
?、崾瘽ⅠR國英:《清代中期糧食畝產研究述評》,《歷史研究》2010年第1期。
?、釨24李令福:《清代山東糧食畝產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2期。
B11B17趙岡、劉永成、吳慧等:《清代糧食畝產量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年,第128、16頁。
B12余也非:《中國歷代糧食平均畝產量考略》,《重慶師院學報》1980年第3期。
B13吳慧:《清前期北京、河北地區糧食畝產蠡測》,《北京社會科學》1997年第4期。
B14吳慧:《清代糧食畝產的計量問題》,《農業考古》1988年第1期。 B15薛剛:《從人口、耕地、糧食生產看清代直隸民生狀況——以直隸中部地區為例》,《中國農史》2008年第1期。
B16靳輔:《生財裕餉第一疏》,《清經世文編》卷二十六,中華書局,1992年,第641頁。
B18B19B20陳振漢等編:《清實錄經濟史資料》第二分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427、426、759頁。
B21B22直隸總督方觀承十二月二十日(1750年1月27日)奏,《清代奏折匯編——農業、環境》,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13頁。
B23直隸總督方觀承九月十二日(10月9日)奏,乾隆二十六年,《清代奏折匯編——農業、環境》,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204頁。
B25咸豐《慶云縣志》卷一《賦役》,“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192號,1969年,臺灣成文出版社,2007年,第126頁。
B26民國《沾化縣志》卷六《建設志·實業》,“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25,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第434頁。
B27史志宏:《清代前期的耕地面積及糧食產糧估計》,《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2期。
B30嘉慶《壽光縣志》卷九《物產》。
B31嘉靖《山東通志》卷八《田賦》。
B32順治《招遠縣志》卷五《物產》。
B33任啟運:《經筵講義》,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卷十,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405頁。
B34陳恒力:《補農書校釋》,農業出版社,1983年,第160頁。
B36徐靜波:《日本飲食文化——歷史與現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8頁。
B37道光《重修膠州志》卷十四《志三·物產》,“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39,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第158頁。
B38民國《重修博興縣志》卷七《風俗》,“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27,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第99頁。
B39民國《樂安縣志》卷五《禮俗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30,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第61頁。
B41《切問齋文鈔》卷十五,第9頁。轉引自吳慧:《清前期糧食的畝產糧、人均占有量和勞動生產率》,《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1期。
B43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修訂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37—38頁。
B44摘自劉幸菡:《中國虛擬水貿易戰略初探》,北京工業大學國際貿易學2007年碩士論文,第23頁。
B451清石=140.6清斤=167市斤。彭凱翔:《清代以來的糧價:歷史學的解釋與再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頁。
B46羅貞禮、龍愛華、黃璜、徐中民:《虛擬土戰略與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社會化管理》,《冰川凍土》2004年第5期。
B47閆麗珍、成升魁、閔慶文:《玉米南運的虛擬耕地資源流動及其影響分析》,《中國科學院研究生學報》2006年第3期。
B48武定府和登州府平均畝產1.1石,青、萊二府平均畝產1.4石,兩數取平均值為1.25石。
B49戴樂仁:《中國農村經濟實況》,農民運動研究會出版,1928年,第34頁。
B50直隸總督方觀承四月二十九日(6月3日)奏,《清代奏折匯編——農業、環境》,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15頁。
B51民國《南皮縣志》卷三《風土志上·民生狀況》,“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47,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第44頁。
B52《滄縣志》卷十一《事實志·生計》,1942年,第125頁。
B53李泉鹍:《平價禁囤解呈吳荷屋中丞并樸庵方伯湘皋太守》,見《棣懷堂隨筆》卷四,轉引自來新夏:《清人筆記隨錄》,中華書局,2005年,571頁。
B54謝國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明代野史筆記資料輯錄之一》(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頁。
B55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乙表77,中華書局,2008年,第555頁。
B56趙岡、劉永成、吳慧等在《清代糧食畝產量研究》一書中指出遼東一帶平均畝產在2.39石左右。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中乙表77中奉天田畝數字較為混亂,故以乙表76中奉天田畝數字(21300690畝)代替。仿照直隸、山東沿海州府的成品糧計算,得出奉天省成品糧約合1.03億石。加上前文計算的直隸、山東沿海8州府成品糧數額,環渤海地區共計產出成品糧約1.37億石。
責任編輯:王 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62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