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自然災害下的糧食應急物流體系構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作為重大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我國糧食應急物流體系的構建已經刻不容緩。因此,在遵循體系構建原則的前提下,搭建起我國糧食應急物流體系的框架。針對糧食應急物流體系框架下各環節存在的糧食應急物流缺乏有效預案,尚未建立健全有效的指揮調度機構,以及在應急糧食儲備不合理和配送效率低下的問題,提出了針對重大自然災害的糧食應急物流體系構建策略。通過糧食應急物流體系的構建,將有助于對災區進行及時救援。
關鍵詞:重大自然災害;糧食應急物流;應急糧食儲備
我國是當今世界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從歷史上來看,不但遭遇的自然災害種類特別多,災害頻繁發生且造成的破壞性特別嚴重。由于我國的國土廣闊,各地的災害各有不同,如東南沿海地區易受到臺風、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威脅,長江流域易受到洪水災害的侵襲,西南地區則地震時而發生且地震震級相當高。5.12汶川地震是我國自然災害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震級達到8.0,受災地區達到了10萬平方公里,造成了將近7萬人喪生,道路破壞嚴重,給救援帶來了極大困難。高發的重大自然災害給災區的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也給政府開展應急救援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救援首要解決的就是災區的糧食供應問題,可見,重大自然災害下的糧食應急物流體系構建非常必要和重要。
一、糧食應急物流概述
1.應急物流
應急物流必然是一種物流活動,但與一般物流活動相比,具有明顯的時間緊迫性。它是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突發事件而開展的物流預案,并當意外事件出現時迅速地將預案有效執行和落實的特殊物流活動。
2.糧食應急物流
由于為了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需要向災區在短時間內提供衣、食、住和通訊等確保災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資和各種救援設備等。由此可知,糧食應急物流是應急物流的一個分支,其物流對象是糧食。它涉及事前的糧食儲備和庫存控制以及事后的糧食調運和配送等物流活動。
糧食應急物流是糧食物流與應急物流的一種結合。因此,它兼具有上述兩者的一些特點。首先,糧食應急物流具有明顯的波動性。在這一時期,不但要向災民提供糧食,還需要向趕赴該地區的救援人員提供補給,糧食需求量是極大的。隨著災情的穩定,對災情會有比較準確的了解,而且隨著救災工作的推進,糧食需求量會逐步下降。因此,糧食應急物流應該按照救援工作的階段性特點進行動態調整。其次,糧食應急物流具有特殊性。糧食不同于衣物、帳篷和通訊設備等,它極易受到溫濕度和蟲害鼠害的影響而使其品質下降,這也導致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對糧食的儲運、保管和配送都提出了特殊要求,以保證向災民提供優質糧食。再次,糧食應急物流具有品類簡單的特點。一般來說,災害初期都是緊急采購面包、餅干和罐頭制品等即食型食品,以及時解決災民溫飽問題。與此同時,緊急啟動應急儲備糧的加工,以便向災區配送經過精加工的糧食成品。最后,具有很強的政府主導性。應急糧食儲備必須通過政府來主導才能夠實現,我國已經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的應急糧食儲備體系。而緊急配送工作也是在政府的指導下,由軍用車輛、專業第三方物流企業和社會志愿車輛進行運送的,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起到了信息傳遞和路線規劃等主導作用。
二、糧食應急物流體系構建原則及框架
1.糧食應急物流體系構建原則
第一,事前與事中、事后相結合原則。糧食應急物流分為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前的準備工作和災害發生時和之后的應急救援工作。事前階段主要需做好糧食的儲備和保管,事中及事后階段則涉及糧食的應急采購、加工、運輸和配送等工作。因此,糧食應急物流體系的構建不能將事先和事中、事后割裂開來,而是將二者進行有效結合,以便應急救援工作的高效開展。
第二,重視時間效率原則。重大自然災害一旦發生,災民的生命安全必定是放在第一位的,糧食必須立即運送到廣大災民手中,解決其溫飽問題是首要關切,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第三,行政機制和市場機制并行的原則。重大自然災害的破壞性極大,造成的影響范圍很廣,糧食物資的需求量較大、迫切性很強。除了政府啟用應急儲備糧和調動軍用和國有運輸工具外,還需要在市場上進行政府采購,以及依靠社會各界的捐助糧食和提供車輛配送。
2.糧食應急物流體系框架
在糧食應急物流體系構建原則的指引下,構建一個完善的糧食應急物流體系,有助于高效開展應急救援工作。該體系框架由應急預案、指揮調度、糧食采購、應急儲備、糧食加工、運輸配送和信息系統各環節構成。在此體系框架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保證該體系的高效動作,還離不開相關的法律法規、社會財力和人力、應急通道、政府協調機制等方面的支撐和保障。
三、糧食應急物流體系存在的問題
1.糧食應急物流缺乏有效預案
我國各級政府已經相繼建立了各自的應急物流預案,但各級預案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協調。從單一預案來看,更多的是停留在文件形式上,很少開展貼近實際的演練,這樣就無法驗證預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這就會埋下很大的隱患。而從各級預案的協同角度來看,由于各自為政,缺乏有效的溝通和演練,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各預案就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力。
2.指揮調度機構尚未健全
目前來看,我國針對重大自然災害的應急指揮高度機構還不健全。雖然在汶川地震后,建立了危機綜合應急指揮部,但它只是應對地震這一災害而建立的應急指揮管理部門。而且各種應急救援資源和力量并沒有實現真正的集中,仍然分散于各個行政部門,部門之間的獨立性導致將無法在災害發生時集中指揮和調度。糧食應急物流涉及的部門更多,既有糧食采購、儲備、加工,又有相關的運輸和配送部門和企業,多機構分散指揮和調度勢必嚴重影響糧食物資的質量和配送效率。 3.應急糧食儲備不合理
應急糧食的儲備是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保證災民生活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目前應急糧食儲備仍然不合理。具體體現在:首先,糧食儲備庫的選址和布局并不合理。為了更好地及時求助災民,糧食應急儲備庫應該就近于易發災害地區,而我國儲備庫主要分布于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布局明顯不足。我國西部地區本身就存在經濟發展落后、交通不便利、災民自救能力不強等問題,嚴重依賴外部救援,這種布局不合理無法實現對災害的快速響應。其次,糧食儲備的規模和結構不合理。當前我國糧食儲備品種單一,規模還并不是很大。一旦發生特大災害時,無法有效滿足災民的生活需要。最后,糧食儲備主體單一。當前仍然以政府主導的儲備庫為主,并沒有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進行糧食應急儲備。
4.應急糧食配送效率低
當前,我國糧食應急配送中心布局不合理,配送距離過遠,導致配送時效性較差。受災后運輸和配送通道受到嚴重破壞且沒有備用通道可用,很多情況下不得不采用軍用飛機或民航進行空投,由于受災范圍大且災民多,而且受飛機載重量的限制,無法及時有效滿足災民對糧食的需求。雖然災情發生后,社會各界投入救援的熱情很高,積極動用各種運輸資源,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指揮和協調,這樣往往導致不但無法起到應有的效果,還會給救援工作帶來一定的阻礙。
四、重大自然災害下糧食應急物流體系構建策略
1.糧食應急物流預案構建策略
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很難準確地進行預測,只有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和預案才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旦發生災害時才能夠及時進行救援工作,從而將災害和損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糧食應急物流預案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應該對重大自然災害易發頻發地區的居民進行糧食儲備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向百姓宣傳儲備應急糧的必要性和宣講合理有效儲糧的方式方法,使得災民能夠在災后的一定時期內能夠快速開展自救,為外界救援爭取更多的時間,從而減輕救援壓力。另一方面,各級政府應該制定科學、詳盡的糧食應急物流預案,根據當地易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類型和特點編制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并且側重于預案的細化,將責任落實到具體的負責部門或個人,便于災害發生時預案的及時啟動和開展,以及各部門間的有效協調。定期開展預案的演練,及時查找糧食物資、資金、物流設施設備和通訊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改進和完善糧食物流應急預案,盡可能做到萬無一失,以確保預案既可靠又有效,以保障重大自然災害來臨時預案能夠馬上開展和落實。
2.指揮調度機構組建策略
指揮調度關系著糧食應急物流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有效的指揮調度不但要進行災害情況的預報和災情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公布,還需要對應急糧食物資進行科學預測,并能夠開展有效地糧食應急物流的組織和實施以及物流信息的傳遞和銜接。指揮調度機構必須由政府來組建,而且其應該為一個常設機構,而不是臨時性組織,明確其機構職能,并賦予其在糧食應急物流中一定權力。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其有效地協調各相關政府部門,以及有效地調配物流人員進行糧食物資的科學儲備和配送。具體來說,該指揮調度機構應該包括氣象、民政、糧食儲備、運輸管理等各部門的人員。并在災害發生時,將各政府部門的主管領導和糧食應急物流領域的專家學者納入該機構,這將有助于對災情的研判和糧食應急物流工作的統一指揮和調度。
3.應急糧食儲備策略
應急糧食儲備是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有效手段,優化儲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糧食儲備庫的規劃和管理。一方面是要科學合理地對應急糧食儲備庫進行布局,真正做到能夠覆蓋周邊的災害易發高發區。另一方面是要科學規劃糧食儲備庫的規模和儲備糧食的結構。再有就是提高儲備庫的保管能力,既保證在庫糧食的質量,又根據庫存糧食質量及時進行更新,以便于保障災害發生時向災民提供較高質量的糧食物資。最后,糧食儲備的合理庫存控制。在保證能夠及時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糧食儲備量和資金占用量,避免不必要的糧食浪費。
4.應急糧食配送策略
糧食應急配送效率關系著災民的切身生活,有效地配送離不開配送中心布局和選址的合理化、配送路線的優化、運輸資源的多樣化和運輸通道的暢通。配送中心應該選址在交通便利、不易受災害影響和配套設備完善的地方。配送路線應該在預案中規劃出幾個不同的替代方案,結合具體的災害地點、災情和交通損毀情況等來選擇和確定最優的配送路線方案。指揮調度機構應該整合國有和民間的各種運輸資源投入到糧食應急配送中,在利用可行配送路線和配送資源的同時,積極開辟新的配送路線,增加配送渠道,提高配送工具的利用率。因此要加大備用通道的建設,防止單一通道被破壞后沒有替代通道可供選擇的困境的出現。
參考文獻:
[1]牛進.基于Flexsim的糧食應急物流系統仿真與優化[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15:15-18.
[2]鄭成功.自然災害應急物流體系構建及實現機制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0:15-32.
[3]馮杭,張紅亞,王成林.糧食應急物流發展研究[J].物流技術,2017,(8):18-20,135.
[4]唐玉藏.淺析糧食應急物流系統的設計及優化[J].中國市場,2015,(9):17-19.
[5]郭濤.我國震后應急物流體系的現狀簡析[J].商場現代化,2014,(8):60-61.
作者簡介:李楊(1997- ),男,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物流管理專業;通訊作者:孫丹(1977- ),女,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93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