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新民段十二公里概念性設計說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遼河是遼寧省的母親河,在其流域內的各個城市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規劃新民瀕遼河景觀帶,能夠更好地從生態、景觀、休閑活動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土地價值及招商引資等各個方面起到促進作用。提高文化層次也將會有顯著的,給新民人的生活環境帶來本質的提升。
關鍵詞:生態景觀;城市旅游
1現狀分析
1.1城市解讀
新民市是遼寧省沈陽市所轄的縣級市,轄24各鄉鎮街道,總人口67萬,區域面積3318km2。新民地處遼寧省中部、沈陽市西部,距省會沈陽60km,是一座集區位、交通、資源、能源、通訊、市場等優勢于一體的新興城市。近年來,先后獲得全國企業創業環境最佳城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20強、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全國民營企業產業轉移最具吸引力城市、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和中國優質蔬菜基地重點縣(市)、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示范縣(市)、中國綠色名縣、中國西瓜第一縣、2011年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2012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全省“一縣一業”示范縣、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等多項榮譽稱號。
1.2遼河解讀
遼河發源于河北省七老圖山脈光頭山,流經河北、內蒙古、吉林、遼寧四省自治區,于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注入渤海。遼河全長1390km,沈陽市境內河長約296km。遼河干流新民段長90km,幾年來,按“水體——水生植物——荒草——灌木柳——管護路(阻隔帶)——邊溝”的結構形式進行了生態恢復。目前已恢復遼河兩堤之間的河灘地總計3萬hrn2,初步形成了草木叢生、水鳥盤旋、野生動物草中穿行的生態長廊。
1.3區位分析
新民交通便利迅捷,是沈陽西部交通樞紐,境內有沈通、遼寧中部環線2條高速公路和102、304、101、沈阜、丹霞、沈環6條國省級公路及京哈、高新2條鐵路。與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大連和營口等港口近在咫尺。
2項目定位
2.1市場定位
服務新民,面向沈陽,輻射遼寧。
2.1.1新民市內生態景觀廊道。遼河是遼寧省的母親河,在其流域內的各個城市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規劃新民瀕遼河景觀帶,能夠更好地從生態、景觀、休閑活動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土地價值及招商引資等各個方面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2.1.2沈陽旅游度假的后花園。新民市作為沈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潛力巨大。規劃后遼河新民段13km景觀帶會成為沈陽旅游的后花園,其大地景觀、農家樂、郊野生態公園都將吸引大量的新民市乃至沈陽市和周邊城市內的游客來此休閑觀光。
2.1.3省域生態縣的城市名片。新民市全新打造遼河13km景觀帶,使其成為全省旅游的一個重要景點。通過遼河景觀帶的包裝,提高其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度,成為省內重要的休閑度假勝地。
2.2城市旅游定位
新民市未來城市口號:“多彩遼河,精彩生活。魅力新民,樂在其中?!蓖ㄟ^打造魅力遼河,并賦予其各種文化內涵,使其文化娛樂生活豐富而多彩。
2.3規劃總平面圖
規劃長度:13km,規劃面積:35km2。
2.4板塊分區、立意及功能定位
2.4.1板塊分區。遼河新民段13km規劃中,根據遼河流經地域及觀賞活動類型的不同,自東向西分成3個板塊:文化休閑板塊、田園生活板塊和生態濕地板塊。
?。?)文化休閑板塊:該區以滿族風情為主要表現的綜合性旅游區,并結合總體規劃大力發展民俗產業。形成以農家樂休閑文化為主的農家表演游覽區。在適當位置也將突出本區域歷史文化景觀。
?。?)田園生活板塊:依托周圍現有村屯,發展以農家體驗為主要內容的田園生活區。活動項目可結合采摘、民俗文化、田地租賃、快樂農場等。
?。?)生態濕地板塊:該板塊作為靠近102國道段,主要以生態濕地的保護、體現生態效應為主。同時在合適區域規劃濕地科普公園休閑帶,供游人觀賞。
2.4.2板塊立意。根據城市發展的脈絡,將遼河的空間轉換和時間推移,賦予三大板塊“文化休閑、田園生活和生態濕地”的立意,通過壩頂路的交通連接,將新民遼河生態廊道景觀有機的串聯起來。
2.4.3功能定位。遼河是新民乃至遼寧的重要河流,通過將遼河新民段13km景觀帶打造成“一條舞動在新民平原的七彩飄帶”,提升城市知名度,通過旅游產業發展帶動城市整體經濟結構的改善,將景觀的功能性作為規劃設計的前提,打造以遼河為紐帶的“生活文化中心、生態景觀核心、旅游休閑重心、經濟發展軸心”,從而把遼河打造成一條休閑之河、生態之河、文化之河、宜居之河。
2.5景觀特色
根據旅游定位,突出北方季相變化所帶來的景觀變化,形成不同特色的景觀板塊。以“柔美之春、激蕩之夏、拂金之秋”作為3個板塊的游覽特色。
如此一來,遼河景觀帶在各個季節都滿足旅游的需要,解決了傳統北方旅游區特別是東北旅游區受季節制約的問題,使得整個遼河沿線達到各季有景。
3板塊詳細介紹
3.1生態濕地板塊
濕地文化:利用東側大面積的現狀灘地,進行景觀改造。該區考慮到旅游的影響力和價值,在區域內設置各種旅游功能區域:濕地體驗區、親水活動區、生態休閑度假區等,濕地體驗區主要以濕地保護和濕地體驗活動為主,游覽設施主要有濕地觀景臺。親水活動區是提供游人集散活動人數較多的區域,游人可以通過棧道與生態園路穿梭于各個濕地游覽區。生態休閑度假區主要結合房產和康體休閑活動,配有齊全的餐飲、濕地旅館、娛樂設施。
3.2田園生活板塊
利用河道兩側的村莊和耕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觀光農業以及農副產品生產及加工等產業,將其功能定位于生態涵養、田園觀光、鄉村休閑、鄉村度假。發展淡水魚養殖示范基地、漁業農家樂、垂釣園、果蔬采摘園、生態餐廳等一系列的特菜農業旅游業。通過遼河景觀帶帶動兩岸的產業發展,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該區以風車為特色景觀,選取適合的位置做風力發電,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和低碳理念。
3.2.1漁家生活游樂區。結合現狀魚塘大力發展淡水養殖業,開展垂釣、捉蟹等項目。同時形成地域的特色餐飲,吸引各地有人來此品嘗。以現狀魚塘為基礎種植荷花睡蓮,形成集人、水、蓮、魚于一體的自然美景,引入音樂、繪畫、攝影等藝術元素,舉辦荷塘音樂會、篝火派對等旅游項目,形成漁家豐富的特色文化。
3.2.2農家采摘體驗區。該區形成以農家樂為基礎的各類綠色采摘園。例如蘋果園、草莓園、櫻桃園等。種植綠色蔬菜、溫室特色觀賞花卉、經濟類花卉供游客選擇。形成沈陽附近較大的花卉集散地,提供優質蜂蜜產品。建立汽車露營地,方便自駕游車主野外燒烤、露營,配套一些用戶運動場地,滿足不同游人的需求。
3.2.3快樂農場溫室區。該區大力發展精致農業,將土地及大棚集中起來,出租給城市游客,幫助游客進行綠色蔬菜種植管理,定期提醒游客“收菜”,打造現實版的快樂農場。建立快樂牧場,提供場地等條件給游人飼養家禽及小型牲畜。建立鄉村俱樂部,幫助城市人群解決農耕及各類農務問題,完成一個城市人到鄉村人的“轉變”。
3.3文化休閑板塊
3.3.1滿蒙文化基地。以滿族風情為主要表現的綜合性旅游區,主要依靠滿族風貌街吸引游客,結合宗教廟宇等功能性建筑,節假日舉辦祭祀、祈福等大型表演活動吸引游客,未來可發展為綜合性影視基地。
3.3.2鄉野民俗文化區。結合總體規劃大力發展民俗產業,形成以農家樂休閑文化為主的農家表演游覽區。該區通過對新民歷史、特別是滿蒙歷史的挖掘,以篝火晚會、農家鄉村表演、農家民俗展示為特色,設有磨坊、酒坊、織布坊等各類參觀性作坊,體現農家特色,展現農家文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