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巧設認知沖突 激發學生思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可以從引發學生認知沖突入手,設計出能產生認知沖突的驅動式數學問題,利用驅動式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有序的實踐操作,并根據驅動式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思維活動,促使學生積極活躍地思考,引發師生、生生間的思維碰撞,使學生初步形成整理和分析數據的統計意識。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讓學生主動親近數據、理解數據、運用數據,初步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關鍵詞:數據分析觀念;認知沖突;有序操作;激發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9-082-2
  統計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可以從引發學生認識沖突入手,有序組織學生開展數據收集和整理,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能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能解決問題,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下面我就以“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一課為例,談談自己對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的理解。
  一、問題驅動,產生認知沖突
  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首要是“能有意識地從統計的角度思考有關問題,當遇到有關問題時能想到去收集數據和分析數據,即發展學生的統計意識”。教學中應注重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采用驅動式問題促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從而使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過程,逐步形成統計意識。
  1.設計問題情境,產生第一次認知沖突。
  老師隨機選擇問學生:你有蛀牙嗎?如果有蛀牙,有幾顆呢?指名學生起來回答,把學生的回答板書在黑板上,老師接著問:如果想要知道全班同學的蛀牙情況,一個一個地問,一個一個地記錄很麻煩,有沒有更方便、更快速的方法記錄全班同學的蛀牙情況呢?
  當這個問題拋下去,學生就會想:全班同學如果一個一個地問和記錄太麻煩,太浪費時間,怎樣才能更快、更簡便地完成這個記錄活動呢?引發學生思考:全班一起記錄浪費時間,那可不可以分組來進行呢?好像可以試試,所以當有學生提出可以分小組來收集蛀牙情況,老師給予充分地肯定,確實這是一個好辦法,不僅可以節約時間,還便于操作。
  2.設計驅動式問題,產生第二次認知沖突。
  當學生用多種方法記錄收集蛀牙的數據后,老師問:這些記錄的方法,哪些能更清楚地知道這個小組里有蛀牙的有幾人?沒有蛀牙的有幾人呢?還有人數最多的是有幾顆蛀牙的?學生通過對這些驅動式問題的思考,感覺從詳細的記錄數據里不能馬上看出,就想能不能把這些數據分分類呢?這個認知沖突促使學生想可以怎樣分類整理呢?最后想到:可以分成有蛀牙的和沒有蛀牙的兩類,還可以分成沒有、1顆、2顆、2顆以上蛀牙四類來整理數據,通過讓學生親身經歷數據分類整理的過程,學生明白可以對初始數據進行適當的分類整理,并且體驗到分類整理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通過分類整理得到的數據能更清楚地知道每種蛀牙情況的人數,也更便于我們進行數據分析。
  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教師可以設計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利用驅動式問題促使學生產生多次認知沖突,使得學生產生想要用更方便、更快速的方法記錄全班同學的蛀牙情況,思考可以用怎樣的方法能更清楚地了解全班同學蛀牙的情況,怎樣進行分類整理才能看得更清楚?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逐步產生想要分組收集數據、分類整理數據的需求,他們參與了整個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操作活動,統計意識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二、關鍵環節,開展有序操作
  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最有效的途徑是讓學生真正參與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全過程。
  在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不知道怎么收集數據,所以老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
  師:剛才我們提出了要通過調查了解同學們的蛀牙情況的問題,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在小組里調查,可以怎樣做?
  生1:可以讓每人在紙上寫下自己蛀牙的顆數,再交給組長。
  師:下面請大家把自己的蛀牙情況寫下來交給組長,那怎么把結果讓每個組員都知道呢?
  生2:再讓組長按順序報出本小組每個同學的蛀牙情況,其他同學記錄下來。
  學生按要求活動,教師巡視并指導。
  師:你是怎樣記錄本小組同學的蛀牙情況的?請帶著自己記錄的結果,到投影儀前向大家介紹。
  ……
  師:他是怎樣記錄的?你認為像他這樣記錄可以嗎?還有不同的記錄方法嗎?
  生3:可以這樣記錄,我是用畫“正”字記錄的。(上臺展示作業)
  師:如果要更清楚地反映你們組同學的蛀牙情況,還可以怎么辦?
  生4:可以對記錄的結果進行分類整理。
  師:你想怎樣整理?
  生5:我想進行分類整理。
  師:你是按什么標準進行分類整理的?是怎樣表示分類整理的結果的?
  生6:我想把我們組同學的蛀牙情況分成有蛀牙和沒有蛀牙兩種情況,用□表示人數。
  生7:我想把我們組同學的蛀牙情況分成沒有、1顆、2顆、3顆蛀牙……等這幾類,用畫“正”的方法進行整理。
  ……
  學生分小組收集數據,組長按順序報出本小組每個同學的蛀牙情況,其他同學記錄;再交流記錄數據的方法,展示不同的記錄方法,感受記錄方法的多樣化;最后展示分類整理數據的不同方法,使學生感受到分類整理數據的優點。開展有序的數據收集與整理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全面的、詳細地把每個同學的蛀牙情況記錄下來,如果組長報得太快或聲音輕,就會影響到統計的結果;收集數據過程中也要講究一定的方法,使得記錄和整理數據更加方便;學生個性化的方式呈現分類整理的結果,經歷統計表雛形的生成過程,在辨析中初步了解統計表的形成過程,感受表格記錄的特點。所以組織有序的操作活動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在有序的操作活動中學生體會到收集數據的必要性,在“動”中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進一步培養學生整理和收集數據的能力,從而積累統計的活動經驗。   三、統計目的,激發學生思維
  所有的數學活動就是為了能在問題情境下激發學生的有效思維。
  在這節課中,學生不光要參與實踐操作活動,還能對統計到的數據和結果進行分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觀察、比較和辨析數據,能根據初始數據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只有經歷了這樣的思維過程,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
  師:你們小組同學中,是有蛀牙的人多,還是沒有蛀牙的人多?各有多少人?
  生1:我們小組有蛀牙的人多,有8人;沒有蛀牙的人少,有4人。
  生2:我們小組有蛀牙的人少,有5人;沒有蛀牙的人多,有6人。
  師:為什么這兩個小組有蛀牙情況不一樣呢?
  生3:因為他們是兩個不同的小組,總人數也不一樣。
  師:那你知道這兩個小組分別有多少人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第一小組總共有8+4=12人,第二小組總共有5+6=11人。
  師:你們小組有蛀牙的同學中,有幾顆蛀牙的人最多?有幾顆蛀牙的人最少呢?
  生5:我們小組有2顆蛀牙的人最多,有4顆蛀牙的人最少。
  生6:我們小組沒有蛀牙的人最多,有6顆蛀牙的人最少。
  師:看來你們小組同學都比較注意牙齒的保健,但是有6顆蛀牙的小朋友要注意牙齒的健康了,要及早去看牙醫喲!
  師:看了這些統計表,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7:看了我們組的蛀牙情況,有蛀牙的和沒有蛀牙的人分別有多少人?
  生8:我們組有2顆蛀牙的比沒有蛀牙的多多少人?
  生9:看了我們組的蛀牙情況,你想對誰說些什么呢?
  ……
  這個環節學生經歷了收集數據的實踐活動,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并作出判斷,體會數據中蘊涵著的統計信息,學生對數據的分析是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的重中之重。學生對本小組或全班蛀牙情況進行分析,讓學生自發地能根據數據提出問題,并能分析問題,作出判斷,最后能正確解決問題。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根據不同標準分類整理數據的多樣性和隨機性,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激活,從而積累了數據分析的經驗,也能感受到同一個數據后面可能隱藏著不同的信息,使學生逐步形成以數據分析的眼光來看待整理結果的習慣,讓分類整理和分析數據更有統計的意味。
  總之,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可以從引發學生認知沖突入手,設計出能產生認知沖突的驅動式數學問題,利用驅動式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有序的實踐操作,并根據驅動式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思維活動,使學生初步形成整理和分析數據的統計意識。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533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