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飲食的發展在朝鮮族幼兒園中的實施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朝鮮族飲食文化發展對朝鮮族幼兒園的教育價值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朝鮮族,飲食文化,打糕,泡菜,朝鮮族幼兒園,教學活動,實踐意義
前言:
本文詳細論述了朝鮮族飲食文化發展在朝鮮族幼兒園中的實施研究的一些措施。
朝鮮族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強,很多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流傳至今。 朝鮮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最獨特的就是朝鮮族飲食文化,它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打糕”,“冷面” “米腸”等美味可口,享譽國內外,毫不遜色。朝鮮族的飲食文化已經流傳了上千年的歷史,有的“朝鮮族小吃”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朝鮮族泡菜“酸,辣,甜”的味道使食客們食指大動,贊不絕口。
陶行知說過,活的幼兒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要解放時間與空間,充分利用周圍環境。我園位于吉林省汪清縣大興溝鎮,在鄉鎮幼兒園,現代化設施的配備不如城市幼兒園,但我們背靠農村這個大的生活資源,如何從農村這一大教育資源中汲取適合幼兒了解、認知乃至學習的資源,一直是我們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利用家鄉飲食文化,創設特色環境
幼兒園的環境是一本無聲的教科書,它通過幼兒的感官潛移默化地對幼兒產生影響。我們創設了以朝鮮族飲食文化為主題的特色環境。如將自制繪本《泡菜的傳說》張貼于樓梯旁的墻上,讓幼兒欣賞;在長廊里張貼朝鮮族特色小吃的照片、制作工藝的照片、幼兒小吃作品、自行設計的朝鮮族小吃包裝……孩子們的作品把活動室、走廊裝點得生氣盎然。孩子們也在不斷地收集、觀察、設計、創作和欣賞中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并開始真正意義上地體會朝鮮族飲食文化。
二、利用家鄉飲食文化,構建區角活動
在“朝鮮族小吃一條街”的角色區中,我們為幼兒準備了打糕,讓他們親自動手割一割小塊、粘一粘豆面,賣給“顧客”,“顧客”美美地吃上一碗,“店家”臉上樂開花;為幼兒準備青菜、白菜等,讓幼兒動手挑一挑、洗一洗,再切一切(用塑料刀)做成泡菜或小菜;為幼兒準備煮好的冷面,做好的冷面湯,泡菜,雞蛋等,讓孩子們制作冷面……制作冷面對于幼兒來說是有挑戰性的?;顒訒r,幼兒可以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也可以互相品嘗、分享自己的“杰作”。幼兒充分體驗著勞動的樂趣,并從中鍛煉了各種技能,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在“朝鮮族私家菜館”的角色區中,我們為幼兒準備了很多的材料,其中更多的是利用廢舊物品:利用廢紙捏團制作“打糕”,利用彩色皺紋紙制作“涼拌菜”,利用各種舊報紙卷成圓筒剪開,制作“米腸”……在這里,幼兒可以盡情發揮想象,比一比誰的創意多,誰的小手最能干。在這個角色區里,幼兒積極探索新事物,從中獲得心理滿足。
在“朝鮮族工作室”的角色區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廢舊包裝袋(盒),幼兒對包裝袋(盒)進行設計、裁剪、加工成各種漂亮的特產禮品袋、包裝盒。這一過程展示了幼兒勞動的成果,跟同伴分享了成功的喜悅,更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
三、利用家鄉飲食文化,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根據朝鮮族的時令習俗、民風民俗,我們開展了“孝道文化”“綠色文化”“年味文化”等主題活動。在“孝道文化”主題中設計了社會活動“中秋節”,音樂活動“朝鮮族美食”,科學活動“泡菜的秘密”,手工活動“做打糕”等。在“綠色文化”主題中以綠色、健康的朝鮮族名菜“五花肉炒辣白菜”為依托,開展了“‘泡菜’為人知”系列活動:讓幼兒與大自然零距離,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探‘泡菜’之路”;科學活動“有趣的泡菜”更讓幼兒親眼看到了泡菜由生到熟的變化過程;社會活動“嘗嘗泡菜,鮮不鮮”,誘人的“五花肉炒辣白菜”更讓幼兒垂涎欲滴;我們還以“朝鮮族年夜飯”為依托,讓幼兒在看看、做做、說說中體會朝鮮族的“年味文化”。
主題活動之所以能夠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飲食文化這個良好的切入口,增強了幼兒家鄉民俗節日教育,推進課程園本化的過程。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發現,民族飲食文化中幼兒園教育資源的利用有著非常重要的教育價值與實踐意義。當幼兒真正可以理解飲食文化時,會發現的民族的飲食文化已經以具體的形式在心底種下了根。
結論與討論:
增強民族飲食特色教育,推進課程園本化的過程。通過實踐研究,發現民族飲食文化中幼兒園教育資源的利用有著非常重要的教育價值與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朝鮮族的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與幼兒教育》
《朝鮮族的特色飲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5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