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原則與表述方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明確的教學目標是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重要前提。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目標該如何確定,又該怎樣表述呢?下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些膚淺認識。
很多化學教師在制定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目標時,往往是重知識傳授,輕方法和技能的培養,輕情感方面的教育。之所以出現輕重分開的狀況,主要原因在于教師不知該從哪里下手,更不知依據哪些原則來制定化學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是最基礎的教育目標,受教育大目標和高中化學課程目標的指導和制約。制定化學課堂教學目標應依據如下原則:
一、以新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為依據
2018年,教育部出臺了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新化學課程標準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了整合,提出了素養為本的化學課程標準。新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更新了教學內容,重視以化學大概念為核心,使化學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化學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新的化學課程標準還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明確學生完成本學科學習任務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應該達到的水平,各水平的關鍵表現構成評價學業質量的標準。引導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幫助教師和學生把握教與學的深度和廣度,為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考試命題提供重要依據。研究新的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是高中化學教師設計課堂教學目標的主要依據。
二、以化學教材為載體
化學教材是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知識的源泉,設計化學課堂教學目標要緊貼化學教材內容。把一節課應該完成的知識分成幾個點,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需要在什么條件下、完成什么樣的結果,用具體的目標來表現。比如:蘇教版《化學2》專題2第一節《化學反應速率》的知識內容可以分為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兩個知識點。圍繞這兩個知識點的教學,學生該如何學,在什么條件下學,學會哪些方法,有什么感受等都要體現出來。
三、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緊緊圍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環節,依托化學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建構學習、探究學習和問題解決學習,促進學生化學學習方式的轉變。
總之,制定化學教學目標只有同時兼顧新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化學教材和學生,才能制訂出科學、準確、合理的教學目標。那么,科學的化學教學目標該怎樣表述呢?筆者認為,化學課堂教學目標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ㄒ唬┬袨橹黧w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也應該是學生。有時行為主體可以不寫,如:知道什么是化學反應速率,能簡單的計算某一反應的平均速率。雖然沒有書寫行為主體,但大家都知道是學生。
?。ǘ┬袨閮热?
行為內容主要包括知識、技能、方法、以及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ㄈ┬袨閯釉~
行為動詞要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如:“描述氯氣的物理性質”、“舉例說明碳酸氫鈉的用途”、“學會用化學方法鑒別Fe2+和Fe3+”等,這些教學目標中的動詞有可操作性。行為動詞還要準確,如“了解自然界中鐵、銅的存在形式及常見的冶煉方法。掌握高爐煉鐵、濕法煉銅的化學原理?!?,這里的“了解”和“掌握”比較合適,如果互換位置,則不能滿足化學課堂教學目標對該知識的要求。
(四)行為條件
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對行為條件的表述有四種類型:1.是輔助手段,如:通過搭建分子結構模型來識別同分異構體。2.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通過化學反應實現酸、堿、鹽之間的轉化。3.是時間的限制,如:在5分鐘內,獨立閱讀教材某一部分。4.是完成行為的情景,如:通過課堂討論,總結鑒別Fe2+和Fe3+的方法。
?。ㄎ澹┬袨槌潭?
行為程度是學生達到課堂教學目標的最低表現水準,即課堂教學目標所達到的程度。除了行為動詞上體現程度的差異外,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學生的行為程度,如:至少舉一例生活中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事實。
以上是化學課堂教學目標表述應該關注的五個方面。在書寫課堂教學目標時,不一定五個方面同時滿足,但行為動詞、行為內容、行為程度三個方面是不可少的。綜合考慮教學目標的構成要素,以蘇教版化學2專題2第一節《化學反應速率》為例,該節的課堂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為:1.知道什么是化學反應速率,能簡單的計算某一反應的平均速率。2.通過分析洗衣粉、牛奶、酸酸乳的包裝說明和使用方法,學會用歸納、比較的方法總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3.通過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實驗探究,初步學習用控制變量法建立分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模型。4.通過本節課所學,能解釋生活中與化學反應速率有關的問題,感受化學對生活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陳進前.關于高中化學課時教學目標素養化設計的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12):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6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