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基于網絡資源的中職數學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互聯網+下基于網絡資源的中職數學教學中,根據教學不同的環節,考慮不同的教學內容的特點,搜集整理網絡資源、合理加以設計運用,以提升數學課堂的效率。互聯網+下基于網絡資源的中職數學教學策略分為課前教學策略、課中教學策略、課后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策略。
關鍵詞:導學案 中職數學 教學策略
互聯網+下基于網絡資源的中職數學教學中,根據教學不同的環節,考慮不同的教學內容的特點,搜集整理網絡資源、合理加以設計運用,以提升數學課堂的效率。
我們在互聯網+環境下基于網絡資源的中職數學教學實踐中,嘗試采用三縱三橫的教學模式。三縱是指時間(課前、課中、課后),教學內容(導學案、課堂探討、作業布置),活動(學生學習、教師引導)三個方面,三橫是指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目標及策略,網絡資源根據需要,隨時介入。
一、課前教學策略
課前教學策略要以學生知識認知水平、教學客觀環境為依據。互聯網+下基于網絡資源的數學課前教學的導學案設計是非常符合當今中職學生實際,有具有時代特點的策略。所謂導學案是是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根據知識的三維目標編寫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ヂ摼W+下基于網絡資源的中職數學教學要善于搜集、整理、利用網絡資源,組織學生在家里或其他適當場合,觀看網絡視頻或學習教師預先提供的其它資料,達到對前面所學知識進行及時鞏固,同時預習和自學下節課知識,教師在導學案中預設相應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并及時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
因為有了互聯網+的支撐,中職數學教學的模式就有了更多的選擇,例如翻轉課堂就是在互聯網+下一個很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產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它給與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它使得理解和掌握下節課即將學習的知識點并不一定要在課堂45分鐘完成,它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有充分的體現,教師要關注學生整個自主學習的過程,隨時提供引導和答疑等幫助。我們以翻轉課堂導學案設計為例,來說明導學案的設計策略,在這里導學案的設計不僅有引導學生學習的環節,以及學生自我檢測的環節,而且檢測問題設計非常有層次。從考察學生對所自學知識的觀察、思考、理解入手,問題既能反映學生對知識點細節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和理解深度。一般可以把問題按三個層次進行設計,第一層次為考察學生對學習網絡資源等的直接感悟,答案可以在自學內容中直接找到;第二層次為考察學生對網絡資源或其他學習資料學習后的自我理解,它是在第一層次的知識掌握基礎上的遷移和提高;第三層次考察學生對自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本層次是學生問題較多的地方,是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組織需要特別關注、并及時提供協助的方面。
其它的教學模式的課前策略,可以以翻轉課堂為基準,根據需要做些調整,例如混合式課堂教學在課堂45分鐘部分更強調教學的系統性、完整性;再比如傳統教學認為課堂45分鐘的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關鍵,甚至幾乎是全部。但無論何種模式,都要有適度的課前導學設計,要把互聯網+的優勢和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忽視互聯網+對學生及教學的影響,在現在絕對不是一節最優課。
但是,我們不能簡單把課前學習理解為學生完全自學,教師要關注學生自學的全過程,隨時回答學生自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這也是課前教學的重要環節。為了實現答疑的及時性,并激發不同個性學生的積極性,可以成立一個由學生組成的答疑小組,負責解答其他學生的疑惑,教師只在需要的時候出現。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提問反饋出的共性問題、綜合問題需要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予以重點講授。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既要有預案,但又不拘泥于預案。
二、課中教學策略
課中教學策略是指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指課堂45分鐘的教學組織策略,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一般都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學習新知識,第二部分是新知識的理解應用,第三部分是新知識鞏固提高,互聯網+下的不同之處在于,上述每一個部分都被賦予了信息化的烙印。不同的教學模式在不同的環節對這三部分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例如,傳統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是均衡用力,時間分布以學生掌握的快慢和內容的需要確定。翻轉課堂模式下,新知識的學習主要在課前進行,課堂教學重點在第一二部分學生反映的共性問題及第三部分的學習,教學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適度引導為輔,引導過程往往需要準備一些網絡資源配合講解。在各個環節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例如,在我們組織《向量的數乘運算》課堂教學時,采取了如下做法,當學生自主學習并完成導學案后,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出現的共性問題、典型問題進行了集中討論與講解,然后讓學生觀看教學視頻(網絡資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向量的數乘運算》的理解,最后輔以相應的鞏固練習和知識檢測反饋,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
網絡資源及相關信息技術及資源一定要結合教學實際,不一定每一個教學環節和內容都要使用。在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準備適度的網絡資源或其他多媒體資料,是引導學生學會一步步探索數學原理,培養數學思維的重要輔助手段。三、課后教學策略
課后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延申,一般以課后作業的形式呈現。在互聯網+環境下,課后作業布置除了傳統的書面作業外,應盡可能設計一些與專業相關的作業問題,及一些探究性作業問題,引導學生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自然、社會等實際問題。由于受社會閱歷及生理、心理成熟度等的局限,學生對把數學知識運用在生活實際,有時還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如果網絡資源運用恰當,可以有效改善和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降低學生解決探究性應用問題的難度。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由學生自己查找網絡資源,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完成問題的探究。
三、互聯網+下基于網絡資源的中職數學教學的評價策略
互聯網+下基于網絡資源的中職數學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是:指導性、可操作性。互聯網+下基于網絡資源的數學教學的評價策略,跟其它評價策略最大的區別是側重點不同,前者側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是為了達到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特別注重鼓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教師要事前規劃,全程指導、參與,量化測試與學習行為過程評價缺一不可;而后者評價策略更注重結果的評價,即使有注意到過程,也是偏事后介入。
互聯網+下基于網絡資源的中職數學教學評價一般要重點關注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結合學生學業水平的課堂反饋測試、單元測試、期中測試、期末測試等量化考查結果,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評價要以鼓勵為主,要把量化的數字評價和語言評語結合起來。語言評語除了常見的定期評語,例如,期終評語外,還要注重及時語言評價,對學生的每一個與學習有關的表現,都要從發展的角度,正面解讀,及時鼓勵。
總之,互聯網+下基于網絡資源的中職數學教學策略的主要目的是,要充分發揮信息化資源的優勢,結合數學學科特點,讓中職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知識,更接受數學思維方式,幫助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祖曉麗.關于高中數學教學的導學案教學實踐解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92.
[2]蔡智雄.高中數學導學案的設計與使用存在問題研究與解決建議[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8(20):6-39.
[3]王祥磊. 基于導學案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9):77.
[4]胡萬紫.中職數學教學中導學案的設計與實踐研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8(09):91-92.
[5]王輝,滕明堂.導學案教學的困境及重建[J].教學與管理,2018(24):14-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6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