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議新時期信息技術課的“教”與“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前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難以適應新時期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學生的終身發展,必須改革。要重塑師生關系;要徹底改變課堂上的“教”與“學”;同時還要改革評價方式。唯其如此,才能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打造活力課堂,落實培育信息素養和育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與學變革
  人類發展到今天,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生存和生活的一項必要基本素能。
  然而由于我國的計算機普及教育起步較晚,特別是小學計算機教學,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學體系。盡管已經把學科名稱由“計算機”更名為“信息技術”,且已經納入課程設置,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學會的也只是對計算機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學生會把計算機作為一種信息處理工具應用到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去。
  目前不少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依然沿襲著初始階段的那一套,即憑借著統一的教材,教師認認真真教,學生老老實實學,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
  在這樣的課堂上,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
  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無疑該徹底擯棄了。
  新課標規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為了適應新時期人才的培養,我們與時俱進,努力構建新的教學關系,打造充滿活力而又有實效、高效的課堂。
  一、樹立全新的教學觀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過程。這就意味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對教師而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對學生而言,則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
  二、改革課堂的教與學
 ?。ㄒ唬┮儭肮噍敗睘椤熬v多練”
  精講,就是學生已經會了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學不會的不講。
  精講,就是老師在課上輕易不講。講就講到點子上,“有的放矢”,“醍醐灌頂”。
  教師盡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有針對性地講解,快速地幫學生梳理清楚學習的重點,為學生點明知識的關鍵點、能力的生長點,教會學生如何解決疑點、難點,學會應用。
  多練,就是多給學生操作實踐的機會。
  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學與習,學而時習之。學了之后,反復操練,化知為能。
  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情況,設計多種形式、不同程度的操作任務,學生樂于在操作練習中理解、消化所學的知識,并在操作中逐步學會知識遷移和靈活運用。
 ?。ǘ┮儭敖邮堋睘椤白灾?、合作、探究”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腦,培養學生搜索和處理新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這就要求我們將重點放在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上,讓他們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講解復制和粘貼操作時,可以只講解通過編輯菜單進行復制和操作的操作方法,但同時要提醒學生還有很多復制和粘貼的操作方法,然后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自主探究,那么,他們就會自主探索出通過工具欄進行復制和粘貼的操作方法。
  教師還要有意識的要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新動態、新信息,培養學生從小養成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存儲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習慣和能力;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精神;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各科知識的能力;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獨立動手的能力。
  如此,學生才能主動的去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也才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ㄈ┮儭敖巧薄獙W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的責任在于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充分調動學生腦、眼、手、耳等多個器官感受知識的形成,變被動式接受為主動式探求。
  教師除了研究教材本身,更應全面分析學生的情況,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現狀和能力水平,然后精心設計教法、學法
  教師還要不懈學習,提升自己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的能力。
  針對學生喜歡乃至沉迷于網絡游戲的現狀,協同家長予以正確引導,讓學生綠色上網,學會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對信息化資源的喜愛。
 ?。ㄋ模┮兏镌u價方式
  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不再是評價者對被評價者的單向刺激反應,而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互動的過程。
  在新課程所需要的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中,學生應該是主動的自我評價者——通過主動參與評價活動,隨時對照教學目標,發現和認識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將評價作為學生自我教育和促進自我發展的有效方式。
  信息技術新課程教學評價要求評價既要體現共性,更要關心學生的個性,既要關心結果,更要關心過程.
  評價也應該是多元的,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自信心、進取心、意志、審美等方面的自我認識和自我發展。
  變則通,通則達。
  教與學的改變,必定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性,點燃學生學習的火花,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也因此將充滿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2]埃米爾.涂爾干.教育思想的演進[M].李康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3]鄧素文.師生關系:傳統與重構[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
  [4]王月芬.新課程下的師生關系[N].中國教育報,2004.10.
  作者簡介
  丁建軍(1970.10—),男,大學學歷,中學高級教師,湖南省株洲市攸縣皇圖嶺鎮中心小學校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678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