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稻機插秧技術發展現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其產量的提高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民生問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傳統的人工插秧方式逐漸滿足不了時代的需求,水稻機插秧技術以其省工、省時、生產效率高等優勢應運而生,逐漸取代傳統的人工插秧方式。近幾年,水稻機插秧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我國各省市,本文就黑龍江省、云南省、重慶市的水稻插秧技術發展現狀進行研究,旨在為今后我國各地推廣與應用水稻插秧技術提供借鑒。
[關鍵詞] 水稻;插秧機技術;黑龍江省;云南省;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 S23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6-124-2
2016年,我國水稻播種面積約為302萬hm2,占世界第二,總產量為2億t左右,占世界第一。水稻產量占我國所有農作物總產量的36%。由此可見,水稻對我國糧食安全的意義不言而喻。近些年,水稻機插秧技術憑借其自身優勢已逐漸取代傳統人工插秧方式。雖然水稻機插秧技術已經被應用于我國很多地區,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仍有許多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下面就黑龍江省、云南省、重慶市的水稻機插秧技術發展現狀進行分析。
1 黑龍江省水稻機插秧技術發展現狀
黑龍江省水稻機插秧技術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最早的水稻插秧機是滾插式人力水稻插秧機,隨后逐漸演變為直插式人力水稻插秧機。相較于人工插秧,最早的這兩種插秧機生產效率提升了近10倍。但是,其具有明顯的作業質量差、可靠性不高等劣勢,因此并沒有得到廣泛推廣。直至20世紀60年代以后,黑龍江省引入了真正意義上的人力夾式水稻插秧機。但在使用過程中,因其行距不符合黑龍江省的種植行距要求,并且操作者勞動強度大而未被廣泛應用于黑龍江省。在當前市場經濟背景下,結合“兩優一高”的發展策略以及黑龍江省自身地域特點,當前黑龍江省主要使用國產6行乘坐式水稻插秧機機型[1],并以3 a為一個耕作周期結合結合“一翻二旋”制度,黑龍江省大多數地區均采用機插秧的種植方式進行水稻種植,其精耕細作、產量高等優勢有效彌補了黑龍江省無霜期相對較短、積溫不足等地域特點。
雖然近些年水稻機插秧技術在黑龍江省得到了普及,但是推廣與應用過程中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如水田基礎建設落后。就黑龍江省而言,由于其水田基礎建設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水稻機插秧技術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不具備充足的水源儲備能力,在作業過程中輸水工程得不到有效保障,從而影響水資源的利用率,最終導致黑龍江省某些地區出現無水泡田或者秧苗缺水的情況。另外,水田平整度較差,方條田標準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以哈爾濱市為甚。據統計,其他地區水稻灌溉用水約為40 m3/hm2,而黑龍江省普遍在60 m3/hm2以上。研究表明,若土地平整和標準化方條田建設問題得到有效改善,對于水稻機插秧效率的提高具有顯著作用。
2 云南省水稻機插秧技術發展現狀
云南省具有雨量充沛、年溫差小、夏無酷熱、冬無嚴寒等特點,屬于典型的立體氣候。云南省水稻機插秧技術興起于20世紀末,經過多年的推廣,由于其高產量、節約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等眾多優點而被云南省廣大農戶所認可。以云南省主要的水稻產地盈江縣為例,相較于其他機型而言,乘坐式機型水稻插秧機更適用于云南省。迄今為止,盈江縣乘坐式插秧機已高達100臺,從引入至今插秧面積約為8 000 hm2,從而被廣泛應用于云南省各個地區。利用該機型進行機插秧操作基本實現了標準化插秧,秧苗的插秧深淺基本保持一致,秧苗存活率也相對于人工插秧更高。2012—2018年,盈江縣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應用相對于人工插秧平均產量提高了80 kg/hm2左右,節約經濟成本200元/hm2左右,這對于降低農民勞動強度和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稻農的技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與應用,而云南省普遍存在稻農現有的技術水平并不能完全滿足水稻機插秧技術要求的現象。水稻機插秧技術對操作人員的育秧技術有一定的要求,水稻產量與水稻機插秧作業質量存在正相關關系。同時,在插秧機的使用過程中,操作人員應熟練掌握其結構原理和保養方法,對插秧機進行定期保養和維護,以延長插秧機的使用壽命,這也是提高作業質量的一種途徑[2]。此外,農民對于機插設備的投資能力較低,由于機插機價格相較于農民這一類群體而言偏高,而投資回報率周期較長,很多農民在選擇增加自身勞動強度和置辦機插機器中大多數會選擇前者,這也是造成當地機插秧技術發展滯緩的重要因素。
3 重慶市水稻機插秧技術發展現狀
2005年,重慶市政府對水稻插秧機的技術特點進行了研究,第2年便將水稻機插秧技術廣泛應用于重慶市110個鄉鎮各個地區。2006—2008年,重慶市水稻機插秧面積和產量逐年遞增,水稻插秧機的推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而推動了重慶市農業機械化發展,加速了重慶市農業的發展。但是,從重慶市插秧機的推廣總量和水稻機插秧種植面積來看,機械化種植水平仍然不高,受地理條件、人口條件等眾多因素的限制,致使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嚴重受阻。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重慶市的地域特點是四周環山,水田相對來說不夠平整,而且田塊呈現小而疏散的特點,致使在機插秧過程中需要頻繁轉移機插設備。而機插機器一般質量偏重,且田間往往不會設立專門的轉移通道,因此機插機器的搬運困難且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從而限制著插秧機作業效益的發揮。同時,重慶市大多數地區均沒有建立獨立的防旱灌溉系統,以普通的引水溝作為主要的灌溉系統,而插秧機對于水田的水層深度具有較高要求,由于難以把握水田的水層深度,從而影響水稻的產量,間接地制約了機插秧技術的推廣與應用[3]。其次,插秧機的相關配套服務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重慶市機插秧技術還處于推廣初期,而且插秧機相關產業并未形成完整的產業服務鏈。例如,沒有完善的售后服務,插秧機出現設備問題時,商家并沒有配備專業的技術維修人員進行及時維修,從而導致插秧機的推廣停滯不前。
4 結語
制約我國水稻機插秧技術發展的因素除了當地自身的地域因素外,主要集中表現在水田基礎建設落后、農民技術素質有待提高以及插秧機產業服務不完善等方面。只有從根本上解決目前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所面臨的問題,水稻機插秧技術才能真正實現全面覆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中國農業機械化年鑒2010[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崔志英.水稻插秧機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業工程,2015(4):41-42.
[3]沈才標,王駕清,孫祖高.水稻精量穴直播機的引進及應用初探[J].上海農業科技,2012(3):36-3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1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