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發展現狀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水稻種植直接影響我國糧食安全。隨著時代的發展,機械化插秧育秧應用愈發普遍,但目前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仍有待完善。本文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為例,介紹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發展現狀,分析水稻育插秧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有的放矢地提出優化策略。
[關鍵詞] 水稻;育插秧;機械化;舒城縣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5-125-2
1 舒城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發展現狀
由于前幾年的項目帶動,安徽省舒城縣工廠化育秧、機械化插秧取得長足發展。當前,舒城縣新增30多家育秧工廠,開展工廠化育秧和機械化插秧,機插秧面積逐年增加,既解決了勞力短缺問題,又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提升了農機化生產水平。但是,在育插一體化建設,即水稻機械化育秧與插秧同時進行,實施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種植戶的自身利益訴求,但不能更好地提高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的規?;I化水平。目前,僅一部分育秧工廠推出了代育代插業務。由于受到規模限制和技術限制,機械化育秧水平達不到要求,無法滿足插秧機對秧苗的要求,一定程度地影響了機械化插秧的推廣和應用。
2 舒城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投入大
目前,舒城縣水稻的育秧與插秧模式依舊是傳統的水稻育秧插秧模式。水稻種植戶對于機械化育秧與插秧模式的認識比較模糊,對水稻產業機械化發展的前景缺乏信心。究其原因,除了傳統水稻育秧插秧模式的限制之外,機械化育插秧成本投入較高、機械設備價格高昂等問題,也是導致水稻機械化育插秧難以開展的重要原因。除機械設備價格高昂之外,機械育插秧大棚建設成本較高。據了解,目前舒城縣聯動大棚建設成本為150~180元/km2,建設667 m2聯動大棚需要約10萬元。可見,先期投入大,水稻種植戶害怕承擔投資風險,極大地影響了機械育插秧規模的擴大。
2.2 育秧難度大
相較于傳統的大田育秧模式,機械化育插秧可以有效減少秧田面積投入,也可以大大提高秧苗培育質量和秧苗的存活率。采取傳統的常規育秧方法,每667 m2秧苗可滿足1.00~1.33 hm2稻田的需求。而采取機械化育秧模式,則培育的秧苗可供應稻田面積為5.33~6.67 hm2。機械化育秧技術的應用,還可以更好地控制與調節機插秧苗的生長速度、濕度、肥料及農藥使用情況。
另外,水稻機械化育秧技術難度較大。機械化育秧技術的應用模式包括3種,即工廠模式、雙膜模式和軟盤模式。這3種模式的應用,對技術應用水平要求較高,技術應用環節較為煩瑣。因此,水稻種植戶在實際育秧與插秧過程中,大多會采取技術難度較低的傳統育秧方式,導致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難以得到有效推廣。
2.3 技術人才短缺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工作的開展,相較于傳統的直播方式,對技術要求更高,也要求技術育秧及插秧人員必須具備足夠的技術素養。傳統的直播技術應用較簡單,因此獲得了許多種植戶的青睞。機械化育插秧技術難度大,技術應用要求高,需要技術水平較高的技術人才作為支撐?,F階段,許多水稻種植戶都是中老年群體,沒有足夠的知識基礎,未經相應的技術培訓,無法應用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梢?,技術人才短缺限制了機械化水稻育插秧技術的推廣。
2.4 育插秧成本高
水稻產量和水稻質量與種植戶所獲的經濟效益直接相關,而水稻秧苗育秧及插秧也直接影響水稻生產質量。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應用過程中,機械化流水線也會對水稻秧苗的質量產生影響?,F階段,水稻生產的機械化育秧及插秧流水線中,播種不均勻現象較為常見,影響水稻秧苗育秧質量。采用常規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水稻育秧與插秧過程會出現秧苗生長率降低、水稻秧苗分布不均勻等現象,育秧及插秧漏秧率較高。針對這種問題,種植戶采用增加水稻種植量的方法進行補救,但也會出現水稻生長質量不高的現象,影響成長期的水稻健康[1]。另外,雜交水稻的種植必須做到每穴播種稻種一兩粒,以保證雜交水稻產量,否則盲目增加水稻種植量的方法,并不能充分發揮雜交水稻的重要優勢,且會增加種植戶種植生產的成本費用。
3 舒城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發展對策
3.1 加大投入,建設專業化育秧基地
針對上述問題,在推進舒城縣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推廣的過程中,應大力強化專業化育秧基地建設,通過育秧與插秧的相互分離,減少育秧技術難度較高、種植戶人才數量不足對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推廣帶來的影響。以水稻種植大戶、農機大戶為重要主體,推動水稻機械化發展的多樣化進程,將育、插秧分開,需要插秧的農戶與專業育秧工廠簽訂訂單,提供合格秧苗。
育秧機構僅僅承擔機械化育秧工作,可充分利用現代化農業園區蔬菜產業園玻璃智能溫室鋼架大棚,采用水稻育秧基質營養土,對水稻秧苗進行集中化、規模化育秧。選用優良稻種,采用全自動流水線機械設備進行自動播種,建立一體化自動化大棚控制系統,充分整合肥水、噴灌、滴灌、溫控、濕控與補光等工作模式,擴展水稻育秧面積,提高水稻機械化生產水平。
種植戶利用機械化設備進行插秧作業,可有效控制機插秧的直行、旱栽、淺栽、定穴、定苗、密植以及寬行等,充分利用土地表面溫度、土壤透性與光合作用等資源優勢,有效促進水稻生長,提高水稻種植量和生產質量[2]。
3.2 合作社化運作模式
采用合作社式運作模式,可以挖掘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問題,有針對性地歸納總結并提出解決措施。合作社應成立專門的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小組,充分了解種植戶的意愿與想法,總結現有問題,探索有效的解決措施,拓展技術宣傳與組織實施工作,消除種植戶的思想顧慮,調動種植戶的參與積極性。
合作社可以組織現場演示活動,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演示,邀請水稻種植戶和鄉村農技人員參與活動,以確保這部分人員可以更加了解插秧機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同時,向種植戶宣傳科學有效的機械化插秧管理方法,分享節約成本、提高生產力的先進經驗,拓展機械化插秧的經營范圍。
3.3 加強人才隊伍培訓
建立健全人才培訓機制,充分融合農藝技術和農機技術,成立專門的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培訓團隊,建立完整的技術推廣體系,全面推動地方農業與農機主管部門的全面配合,共同探索水稻機械化育秧及插秧技術問題的解決策略。強化對水稻種植戶的人才培養工作,更好地幫助種植戶充分掌握插秧機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提高其插秧機的操作水平和技術應用能力。
3.4 進一步降低育插秧成本
針對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推廣過程中面臨的高成本問題,可通過優化技術設備的方式加以改善,在提高插秧機及育秧設備先進性的同時,減少設備技術應用成本。進一步改良現有水稻種植大棚,尤其是應用范圍較廣的聯動大棚,通過技術流程優化、材料革新等方式,減少聯動大棚的建設成本,降低聯動大棚市場價格,減少育秧及插秧的成本投入。
另外,地方政府應大力推廣機械化水稻育秧及插秧技術,可對種植戶采取一定的稅務優惠和財政補貼措施,降低種植戶承擔的經濟壓力,以提高水稻種植戶對機械化設備與技術的應用意愿與積極性,幫助水稻種植戶有效提高水稻生產質量和種植水平,推動機械化水稻育秧及插秧技術的推廣[3]。
參考文獻
[1]周軍芳.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8(8):96.
[2]吉梅.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西農業,2018(2):8-9.
[3]朱良豪.試論農機農藝相融合 推進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5(14):2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