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水稻機插秧技術與推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現代化農業的不斷發展,其技術不斷革新的同時,農業機械設備使用的效果仍具有極大提升空間。而究其原因所在,其技術開展質量不高的根源即是對設備的規范運用問題,再次細分即是當地農業部門的宣傳工作不到位,致使農民對設備的使用、對技術掌握不精,繼而水稻種植效果不佳。本文首先分析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在水稻機械化種植推廣存在的問題,而后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稻機械化種植;推廣問題;水稻
1 針對部分地區推廣成效不足的問題分析
1.1 技術提升空間大,育秧難度大
當前相對來說,育秧問題是制約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的最主要誘因。因地區水稻機插秧技術起步尚晚,而針對當地種植水平的各項硬性技術指標的掌握與運用處于試驗、問題挖掘分析階段[1]。同時,相較于傳統形式的旱育秧,機插秧種植技術更為繁雜,尤其是采用軟盤育秧即包括諸多工序,苗床改善優化、營養土的配置、種子處理、裝土處理、澆水活動、播種量設置、秧苗管理等等關鍵環節,相對來說農民接受與掌握程度不高,其中任何一項技術的失誤都會影響整體育秧質量。
1.2 農戶積極性不高,接受新技術的意識薄弱
由于大多數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長期形成的固化思維,對新事物的接受認知程度較低,而加之設備與技術的復雜性,農民的學習心態不足,對設備與技術始終持有懷疑、觀望等態度,而有些農戶則是持有“但試無妨”的好奇心理,未從農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實際操作中存在自由隨意性較大、不規范操作的問題,繼而其秧苗的存活率較低[1]。加之近年農業發展對水果、藥材等扶持力度較大,而市場經濟效益可觀,同時對機械化種植的需求并不高。導致農戶對新設備與技術的接受、使用意識不高,繼而阻礙著新技術的推廣活動。
1.3 機育秧、機插秧的技術要求較高
高產育秧和插秧機的操作兩項技術,其系統性與技術性為主導,難度較大,技術要求較高,對農民來說熟練掌握較難[2]。若農民對其技術的運用情況不佳,插秧苗的規格未達到機插秧的標準要求,即直接影響機插秧的工作,耽誤農田作業,嚴重影響插秧的整體質量。相較于人工插秧,機械插秧對秧苗的質量要求同樣較為苛刻,不僅僅要求秧苗的大小適宜,且對培植秧苗的土壤也有要求,其濕度需適宜。插秧是半自動化操作,若操作人員未熟練掌握其技術,則極其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紕漏,主要體現在漏插與多插。因此對其操作技術的掌握、操作規范開展的培訓是重中之重。
2 推廣策略分析
2.1 加強宣傳力度是主導
為切實更有效推廣水稻機插秧種植技術,首當其沖即是農民對技術足夠的清晰認知,意識是一切活動的前提,唯有了解技術的優勢所在,才能更有效接受新技術[3]。因此,對其開展針對性的宣傳活動是核心內容。細分之下,主要包括為:其一,當地農業宣傳相關部門應當開展群眾集會講解并發放資料、開展技術講座、技術培訓活動等等方式,首先是讓其認識技術,夯實其水稻機插秧技術的基礎。其二,農業相關部門必須深入到各家各戶以及田間作業,更有效的宣傳插秧機購置補貼的福利政策以及相關補貼申請程序,引導其正確的購置插秧機。其三,則是使用規范的培訓,必須建立技術示范點,用于解決插秧機使用過程的給項操作問題。同時,應當做到主動走訪,主動詢問插秧機使用情況,一方面可有效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一方面則是提高相關部門的公信力與親和力,更便于有關機插秧作業活動的開展。
2.2 技術培訓是重點
為切實增強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的推廣效果,除了對其意識的培養,其次重點則是提高農民的操作水平。必須定期開展育秧技術的培訓活動。水稻機械種植技術是農機與農藝系統性、技術性為主導的綜合作業,唯有確保兩者活動的有效結合開展,首先是保證育秧存活率,而再開展高產穩產的培養,繼而降低生產成本。綜合所述,即充分運用鄉鎮農機、農技服務部門的各大技術優勢、資源,主動為農民進行技術的指導、問題的挖掘與解決。其次,培訓活動中重點開展內容包括為插秧機的工作機理——通俗化闡述、其設備構造——方便故障判斷、技術操作以及維修保養——確保設備的正常使用等等。必須做到先熟知如何運用再實際操作、規范操作,才能切實確保提高育秧存活率以及高產與穩產。
2.3 農機與農藝的有效結合
目水稻機械插秧種植技術取得了新的發展,其技術與福利政策都上升了一個階梯。但存在問題的是,覆蓋面與深入度不夠,部分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其機械與農業技術的有效結合效果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總的來說,對機械插秧高產、穩產的要求是差之甚遠。究其原因是其操作不規范或對技術的理解不足。因而,農業部門應當加強培訓活動,從被動教學轉變為主動開展技術培訓。應當整合其技術力量資源,加強對技術規范要求的工作體系,強化農機、農藝技術人員與農民的相容聯動性,利用開展機插秧現場會、種植大戶示范輻射帶動等多種方式,基于“先示范、同步實際操作、挖掘問題解決問題再進行宣傳推廣”的理念,依托當地氣候條件、農作物品種結構、總體種植水平、種植習慣等等內容出發,加強水稻機插秧的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而首先是解決育秧存活率的難關,其次才是培育高產與穩產。一系列問題的解決,而為大范圍推廣且普及水稻機插秧技術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現代化農業的全面發展。
3 結語
隨著現代農業的高速發展,對各類農作物的種植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業技術的進步,農業機械化種植是發展必然。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首先是結合政府政策,基于因地適宜的開展理念,根據當地農業發展高低情況,針對性的開展技術的推廣與培訓。而當地農業相關部門,應加強推廣力度與深度,盡可能將推廣活動覆蓋到各地、深入到每家每戶。有效整合農業項目資源,加大扶持力度,加強農業機具與農業技術的相融試驗活動,其試驗手段需做到多樣化、多維度、多范圍、深入性強,力求不斷突破種植技術的各項難點,拓展土地規?;洜I形式以及拓寬示范區域,全面推進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普及化與實用化。
【參考文獻】
[1]黃天航.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與推廣難點闡述[J].農業與技術,2019,39(07):47-48.
[2]張金鳳.談水稻機插秧育秧與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8,38(20):93.
[3]劉玉梅.新形式下水稻機插秧技術與推廣方法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8(14):1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2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