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濱海稻區機插秧水肥管理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冀東濱海稻區為重鹽堿土壤,水稻田水分管理提倡田間水分垂直滲透,增加田間通透性,改善水質,促進水稻根系生長;肥料管理應選擇使用有機肥和酸性肥料,改良土壤的酸堿度和鹽漬化。本文針對冀東濱海稻區機插秧水肥管理和具體操作技術做出詳細敘述,以期為提高稻農管理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水稻;機插秧;水肥管理技術;冀東濱海稻區
中圖分類號 S511.0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044-02
冀東濱海稻區因臨渤海土壤含鹽高,水分管理必須做到灌排水的溝要深、埝埂要牢固結實和毛渠干凈衛生無雜草異物,保持排灌水暢通無阻,達到地塊充分洗鹽洗堿垂直滲透的效果,讓水稻根系向下垂直生長,吸收深層土壤中的更多營養成分,防止倒伏和早衰。肥料管理要增施有機肥料,減少化肥用量,選購酸性肥料,盡量不要購買含氯肥料和假肥料。近幾年水稻分蘗期葉片出現白化現象越來越多,這種現象主要就是和使用的化肥有關,現在緩(控)釋肥料多數都含氯,而且含量越來越高、用量越來越多。長年施用積累的氯離子損壞土壤耕層,致使土壤全鹽量升高、pH值偏堿和一些重金屬超標,導致秧苗分蘗期出現白化、成熟期貪青晚熟、產量低和稻谷品質下降。在冀東濱海稻區重鹽堿土壤上,為了使農業增收、提質增效、提高稻農收入,離不開關鍵的水肥管理技術,種植戶應因地制宜,結合實地情況科學管理,提高水稻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1 插秧前準備
1.1 拉荒整地
從整地措施來看,重心為秋耕冬灌,最適宜的耕層深度是保持20~25 cm,這一深度方便進行曬垡熟化土壤,泡田拉荒,減少鹽堿,達到有效滅蟲滅菌的效果。耙地之前先清挖筑埝灌排水溝,深度達到60 cm以上,使灌排水保持暢通無阻。耙地后用除草劑進行水封閉處理,保持水層7 d以上。
1.2 施基肥與調整水層
耙地前調整水層,施入緩(控)釋肥料450~600 kg/hm2。趁泥漿未沉淀時施入緩(控)釋肥料450~600 kg/hm2或64%磷酸二銨150~225 kg/hm2+尿素120~150 kg/hm2。稻田施肥后不能排水,也不能換水,田間水少時可適當補水,以減少肥料流失[1]。
2 機插秧
插秧一般都在5月中旬開始,6月初插完。根據品種特征特性決定插秧密度,一般插秧規格為30 cm×14~18 cm。適當稀插有利于充分發揮分蘗成穗的作用,容易獲得高產(肥田少插、瘦田密植)。機插秧的作業質量對水稻的高產、穩產影響明顯,要求“淺插、插齊、插直、插勻、不漏插”。一般插秧深度為1~2 cm,深不過寸,淺不漂秧,要深淺一致無漂秧。
在插秧過程中,只需要保持2~3 cm深水層。在一塊地插秧完成之后,再按照秧苗的實際高度,對水層進行相應的增高或調低。
3 插后本田管理
水稻在移栽完成之后,還需要經歷6個生育期,即返青期、分蘗期、拔節孕穗期、抽穗開花期、灌漿期、成熟期。
3.1 返青期
通常情況下,移栽時會在很大程度上損傷水稻根系,從而降低其吸收水分的能力,此時田間若是水量過少,就會造成稻根吸收的水分少、葉片喪失的水分多,導致入不敷出,輕則返青期延長,重則卷葉死苗。秧苗素質好的水稻返青時間在移栽后6~8 d,秧苗素質不好的需要10~12 d以上。因此,禾苗移栽后必須深水返青,一般水深3~5 cm,以防生理失水,以便提早返青,減少死苗[2]。
3.2 分蘗期
在這一時期,則應進行淺水分蘗,主要原因是水層深度若是過高,會導致土壤缺氧閉氣,不僅使基部光照不足,還會導致養分分解緩慢,阻礙分蘗的正常進行,一般應灌2~3 cm深的淺水層,并做到“后水不見前水”,以利協調土壤中的水、肥、氣、熱。秸稈還田的地塊,深挖灌排水溝,降低溝內水位或適當落干,增強土壤透氣性,做到田內垂直滲透,能有效促使有毒有害物質轉化和硫化氫氣體排出,促進根系生長活力,防止養分吸收不足造成爛根死苗、紅苗或僵苗不長。
在分蘗初期,一般會從10%的稻株逐漸分蘗至50%稻株分蘗。在這一時期進行追肥,能夠促進分蘗完成。蘗肥采取看根施肥,根系健壯有白根、新根可以施肥,如果沒有新根或是黑根或黃褐色根系盡量不施肥或推遲施肥時間。一般蘗肥分2次使用,第1次蘗肥于插秧后7~10 d追施尿素75.0~112.5 kg/hm2,一水施鋅肥7.5~15.0 kg/hm2或硅鋅肥105.0~112.5 kg/hm2。
在分蘗中期,通常是50%稻株開始分蘗,直到實現田間總莖數的80%。這一時期施肥,除了能促進水稻分蘗之外,還能夠推動分蘗成穗。第2次蘗肥與第1次施肥間隔7~10 d,追施尿素112.5~150.0 kg/hm2。
在分蘗末期,田間總莖數就已經實現了100%的目標。在這一時期應該謹慎施用保蘗肥。在田地肥力較低、稻株數目不足、葉色發黃之時,合理施用保蘗肥。若是施肥量超標,則會產生大量無效分蘗[3]。
分蘗末期烤田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如稻苗生長狀況和土質、環境、肥料等,綜合分析之后,得出最為合適的烤田時機和程度。分蘗末期(6月底至7月初)應排水落干烤田,烤田一般為10 d左右,至地面有裂紋進地不陷腳為止;重鹽堿地酌情烤田,以免返鹽返堿。烤田結束后適合小水灌溉。烤田能控制無效分蘗,鞏固有效分蘗,減少養分消耗,使主莖和有效蘗獲得更多的養分供應;烤田可使氮素代謝下降,控制營養生長速度,抑制節間生長,縮短第一、第二節間,增厚稈壁,提高抗倒伏能力。 3.3 孕穗拔節期
孕穗拔節期是指10%稻株孕穗拔節至80%稻株孕穗拔節這一段時期。對于東北品種而言,通常孕穗拔節期處于6月底至7月初,在30 d左右;而對于生育期170 d以上的品種,通常孕穗拔節處于7月初。在水稻生育過程中,孕穗拔節期屬于需水臨界期,此時水稻植株生長量會出現激增情況,同時稻株根莖會達到一個高峰,相應稻株葉片開始生長發育,實現全生育期中最高的群體葉面指數,生長重心開始向穗部轉移。在這一情況下,水稻對于水肥反應以及環境變化會較為敏感,稻田不可缺少水分,通常需要保持3 cm左右的水層;否則,就會導致穎花分化少而退化多,穗小,產量出現下降。此期需要時刻關注天氣變化,根據天氣來進行適當灌溉,時刻保持土壤水分充足[4]。通常情況下,這一時期正值雨季,水量不會存在缺乏情況;同時植株繁盛,地面不會受到陽光直射,土壤能夠保持充足水分。因此,應該堅持小雨不排,大雨排干,調氣促根保葉,及時清除雜草,保持土壤氧氣量充足,防止發生紋枯病、稻瘟病。
在穗分化時期,第一苞原基分化(抽穗前30 d)之前應該施用穗肥,以促進一、二次枝梗實現分化(促花肥);在花粉母細胞形成期(抽穗前15~20 d)前施肥,可以保證粒數增加,同時也可避免出現穎花敗育的情況。若是延遲此次施肥,則花粉充實期無法取得預期效果。巧施穗肥,葉色偏淡,落黃較早的要早施;葉色濃綠的要少施或不施肥,防止后期倒伏和貪青晚熟。要適量施用鉀肥,促早熟,壯莖稈,提高水稻莖稈的抗倒伏能力。穗肥以施促花肥為主,氮、磷、鉀肥平衡搭配,一般施尿素60~90 kg/hm2、二銨30~45 kg/hm2、硫酸鉀45~75 kg/hm2。施?;ǚ蕰r,要降低尿素的使用量,防止貪青晚熟。中期對水的要求是淺水勤灌,達到以水調肥、以水調氣、以水調溫的目的。
3.4 抽穗開花期
抽穗開花期一般在7月底至8月初,生育期170 d以上的品種在8月15—20日。水稻抽穗開花期有著相對較強的光合作用,需水量達到最高值。若是水量不足,則光合作用降低,無法完成正常新陳代謝,出現發育不良情況,穎花退化和不孕幾率大幅度提升?;谶@一情況,必須精準把握土壤中水與氧的關系,維持根系健康,保證枝葉正常發育,從根本上提升水稻結實率。水層管理重點是以水調肥、以水調氣、以水調溫、以氣養根、以根養葉、以葉壯籽,籽粒飽滿,活棵成熟,增加產量。抽穗期間稻田水層應為3~5 cm深,高溫干旱時要加深水層。齊穗后要看天、看地,并根據水稻長相適當補充營養,一般采取根外追肥的方法。以噴施磷、鉀肥和微量元素為主,以0.5%~1.0%的濃度進行葉面噴肥。
3.5 灌漿期
水稻灌漿期間需要足夠的養分,養分過多貪青晚熟,養分過少水稻早衰。在正式步入黃熟時期之后,必須保證稻田合理的干濕交替,借此也可以促進籽粒發育、青稈、綠葉、黃粒、活稈成熟。這一時期的最佳管水方案為干干濕濕、以濕為主,這一方法不僅能夠保持田間水、氧平衡,避免出現病害,保持根葉健康,還可以實現以水調氣、以氣養根、以根保葉、以葉壯籽的目的。土壤鹽堿較重的田塊前期適當增加灌水深度,應充分利用雨水,高處保水,洼處勤排水。
3.6 成熟期
俗話說:“寧割九成稻,不收十成谷”。一般抽穗后40~50 d,水稻進入完熟期(米粒堅硬,含水量20%左右),成熟率達95%以上即可適時收割。收割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稻米品質。有水稻田應在收割前10 d排水。
4 參考文獻
[1] 梁青,劉峰,陳偉雄,等.優質稻品種五源占的選育過程及機插秧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24):21-22.
[2] 余為仆,楊洪勇,謝磊,等.麥后水稻機插秧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22):14-17.
[3] 潘巧紅,李秋紅.雜交水稻機械化穴直播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1):30.
[4] 于廣星,侯守貴,代貴金,等.遼寧水稻優質豐產節水節肥栽培技術模式[J].遼寧農業科學,2018(3):58-6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3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