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再生稻不同農藥減量技術組合效果比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研究了中稻-再生稻種植模式下不同農藥減量技術組合對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的控制效果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生物農藥和低風險高效農藥替代、天敵釋放、助劑減量和理化誘控技術的合理組合均能達到替代化學農藥、控制水稻二化螟為害的效果,實測產量高于同生態常規防治區。
  關鍵詞:再生稻;農藥減量;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防治效果;產量
  中圖分類號:S435.1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6-0073-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6.01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esticide reduction techniques on the control effects and yield of striped rice borer[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asonable combination of biopesticides and low-risk high-efficiency pesticide substitution, natural enemies release, auxiliaries reduction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uction technology could achieve substitute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control the harm of striped rice borer. The measured yiel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ame ecological control area.
  Key words: ratoon rice; pesticide reduction; striped rice borer[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control effects; yield
  再生稻是在早中稻收割后,利用其稻樁上的腋芽萌發而出的再生苗,經科學管理,繼續生長成穗,再收一季的水稻,又叫禾生稻、秧蓀稻。再生稻具有“一種雙收(頭季、再生季)”“兩減(農藥減量、化肥減量)”“三高(投入產出率高、勞動效率高、經濟效益高)”“四?。ㄊ」?、省種、省秧田、省水)”和“兩增一優(增產、增收、再生季米質變優)”等優點,再生稻種植面積在鄂東和江漢平原快速擴大。天敵控制[1,2]、性誘劑誘殺[3]、燈光誘殺[4-6]、高效低風險農藥應用、生物農藥替代和助劑減量[7]等化學農藥減量與綠色防控的推廣應用是控制水稻螟蟲為害,降低農藥殘留污染,保障生產環節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實現農藥零增長計劃的關鍵措施。為探明在中稻+再生稻種植模式下,不同農藥減量技術組合效果對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及對水稻產量的影響,特進行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作物  中稻,品種豐兩優香1號。
  1.1.2  防治對象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1.1.3  試驗器械與藥劑  太陽能殺蟲燈,揚州市寶迪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二化螟性信息素及誘捕器,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毒·蜂殺蟲卡(生物導彈),湖北百米生物實業有限公司生產;激健(農藥農殘雙減助劑),四川蜀峰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生產;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武漢科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康寬),美國杜邦公司生產。
  1.1.4  試驗背景及栽培條件  試驗在湖北省蘄春縣赤東鎮進行,土壤類型為壤土,pH 5.8,有機質20.4 g/kg,堿解氮115.5 mg/kg,有效磷10.4 mg/kg,速效鉀111.7 mg/kg,肥力中等。品種豐兩優香1號采用中稻+再生稻種植模式,冬閑田,試驗田周邊連片萬畝稻區,地勢平坦,田間3 m寬水泥路和溝渠整齊排列,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水稻生長季節試驗區田埂上種植有香根草、黃豆和芝麻等。不同綠色防控技術組合試驗示范區位于酒鋪村,常規化學藥劑防治區和不施藥對照區位于八里湖辦事處良種大隊,區間間距2.5~3.0 km,中間間隔小山丘和河流,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地肥沃。
  3月20—22日播種,4月20—23日人工插秧,4月18—20日每公頃施底肥30%復混肥60 kg,4月25—28日追肥每公頃施尿素150 kg,8月5—8日水稻成熟機械收割留樁,繼續作再生稻栽培,8月6—10日每公頃追施再生苗肥尿素225~300 kg,再生稻10月20—22日收割。
  1.2  方法
  1.2.1  試驗設計  共設7個處理,其中T1、T2、T3、T4、T5共5個處理為不同綠色防控技術組合試驗示范區,T6為常規化學藥劑處理區,T7為不防治對照區。T1至T6面積均為0.67 hm2,處理間以田間東南向四條水泥路為界,T7面積為0.07 hm2。為避免綠色防控措施對不防治區的影響,特將T7設置于同一生態區離不同綠色防控技術組合試驗示范區2 km以外的地方。   不同綠色防控技術組合試驗示范區共新安裝太陽能殺蟲燈30盞,每天20:00—23:59亮燈,自4月22日開始,至10月20日結束。按照當地習慣,除不防治對照區外,在中稻頭季選用生物藥劑和化學藥劑防治一代、二代二化螟,再生稻三代二化螟不進行任何藥劑防治。
  各處理具體安排如下。
  T1(燈光誘殺+常規化學藥劑):5月5日(水稻一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每公頃用化學藥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0 mL+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50 g對水450 kg噴施,防治二化螟和稻瘟病等;6月25日每公頃用化學藥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0 mL+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375 g+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50 g+24%噻呋酰胺懸浮劑300 mL對水450 kg噴施,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和紋枯病等。
  T2(燈光誘殺+生物農藥):5月5日(水稻一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每公頃用生物藥劑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1 500 g對水450 kg噴施,防治二化螟;6月25日每公頃用生物藥劑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1 500 g+24%井岡霉素水劑300 mL對水450 kg噴施,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和紋枯病等。
  T3(燈光誘殺+性信息素誘殺+生物導彈+生物農藥):4月28日安插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二化螟性信息素誘捕器每公頃223.9個,6月16日統一換裝二化螟誘芯;4月29日安插百米生物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毒·蜂殺蟲卡(生物導彈)每公頃223.9枚。生物農藥藥劑、防治時間和方法與T2相同。
  T4(燈光誘殺+性信息素誘殺+生物導彈+常規化學藥劑):4月28日安插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二化螟性信息誘捕器每公頃223.9個,6月16日統一換裝二化螟誘芯;4月29日安插百米生物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毒·蜂殺蟲卡(生物導彈)每公頃223.9枚。常規化學藥劑、防治時間和方法與T1相同。
  T5(燈光誘殺+常規化學藥劑+激?。?月5日(水稻一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每公頃用化學藥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5 mL+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15 g,另加激健225 g,采用二次稀釋法后,對水450 kg噴施,防治二化螟和稻瘟病等;6月21日每公頃用化學藥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5 mL+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262.5 g+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15 g+24%噻呋酰胺懸浮劑210 mL,另加激健225 g,采用二次稀釋法后,對水450 kg噴施,防治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瘟病和紋枯病等。
  T6(常規化學藥劑防治區):在T1基礎上每次增加48%毒死蜱乳油600 mL、其他防治時間和方法與T1相同。
  T7(不防治對照):不采取任何生態、理化防控等措施和施用任何藥劑量。
  1.2.2  施藥時間及方法  采用電動噴霧器進行葉面噴霧處理。施藥2次,第一次5月5日,水稻分蘗盛期,一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第二次6月21日,水稻孕穗期,一代二化螟羽化始盛期。
  1.2.3  調查時間與次數  共調查3次,5月29日調查水稻幼穗分化期、一代二化螟枯心數,計算枯心率;7月28日頭季水稻蠟熟期和10月15日再生稻黃熟期,調查二代和三代二化螟枯孕穗、白穗和蟲傷株,計算螟害株率;8月5日進行頭季稻理論測產,10月15日進行再生稻理論測產;8月6日和10月15日在綠色防控試驗區和同生態區常規化學藥劑防治區各選擇兩塊田進行實產驗收。
  1.2.4  調查方法  分別于一代、二代為害穩定后以株或穗為單位,每處理調查3塊田,每塊田對角線五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連10叢,共50叢,記錄總叢數、株(穗)數、枯心數,枯孕穗、白穗和蟲傷株,計算一代二化螟枯心率、二代二化螟螟害株率。
  1.2.5  藥效計算方法  根據二化螟調查數據,統計一代二化螟枯心率、二代二化螟白穗率和三代二化螟螟害株率。藥效公式:
  1.2.6  產量測定  在水稻頭季和再生季收獲前進行理論測產。
  1.2.7  數據處理  利用SPSS軟件,采用鄧肯式新復極差(DMRT)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綠色防控技術組合對二化螟的影響
  2.1.1  對一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5月29日調查不同處理對一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T1至T7一代二化螟造成水稻枯心率分別為0.18%、0.86%、0.71%、0.17%、0.26%、0.21%和2.38%,T1至T6對一代二化螟防治效果分別為92.50%、66.49%、69.82%、92.87%、89.09%和91.26%。方差分析結果表明,T4防治效果最好,達到92.87%,其與T1、T5、T6之間防治效果無顯著差異,但它們與T2、T3之間防治效果差異顯著,T2與T3兩個處理間防治效果無顯著差異。
  2.1.2  對二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7月28日調查頭季水稻二化螟白穗數,計算白穗率,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T1至T7處理對二代二化螟平均螟害率分別為0.22%、0.70%、0.60%、0.22%、0.33%、0.27%和3.25%,T1至T6對二代二化螟防治效果分別為92.96%、78.09%、81.75%、93.60%、89.58%和91.83%。方差分析結果表明,T4防治效果最好,達93.60%,其與T1、T5、T6之間防治效果無顯著性差異,但它們與處理T2、T3間差異極顯著,T2、T3兩者之間防治效果差異顯著。   2.1.3  對三代二化螟防治效果  10月15日調查再生季水稻三代二化螟的螟害株數,計算螟害率,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T1至T7處理對三代二化螟平均螟害率分別為1.54%、1.54%、1.59%、1.43%、1.52%、3.84%和7.03%,T1至T6對三代二化螟防治效果分別為77.95%、76.83%、77.48%、79.54%、78.29%和46.63%。方差分析結果表明,T4防效最好,達79.54%,其與T1、T2、T3、T5之間防效無顯著差異,但它們均顯著高于T6。
  2.2  對產量的影響
  2.2.1  對頭季稻理論產量的影響  8月5日進行頭季稻理論測產,結果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T1至T7處理頭季稻產量分別為9 989.0、9 192.1、9 380.1、10 035.2、9 738.4、10 169.4、7 182.6 kg/hm2,T1至T6分別較T7(不防治區)增產39.1%、28.0%、30.6%、39.7%、35.6%、41.6%。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以T6產量最高,其與T4之間產量沒有顯著差異,二者與T1、T5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顯著高于T2、T3、T7的產量;T1與T5之間以及T3、T5與T2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它們均顯著高于T7產量。
  2.2.2  對再生稻理論產量的影響  10月5日進行再生稻理論測產,結果見表5。從表5可以看出,T1至T7再生稻產量分別為6 129.0、5 940.0、6 006.8、6 145.5、6 090.8、5 307.2和3 426.7 kg/hm2,T1至T6分別較T7(不防治區)增產78.9%、73.3%、75.3%、79.3%、77.7%、54.9%。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以T4產量最高,其與T1之間產量沒有顯著差異,二者與T3、T5、T6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均顯著高于T7產量;T3、T5、T6三者之間產量沒有顯著差異,三者與T2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T7產量。
  2.2.3  對頭季+再生季兩季水稻總產量的影響  將兩季水稻產量累加進行分析,結果見表6。從表6可以看出,T1至T7頭季+再生季水稻合計總產量分別為16 118.0、15 132.1、15 386.9、16 180.7、15 829.1、15 476.6和10 609.2 kg/hm2,兩季水稻T1至T6分別較T7(不防治區)增產51.9%、42.6%、45.0%、52.5%、49.2%、45.9%。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綠色防控試驗區T1、T3、T4、T5處理間產量沒有顯著性差異,它們與T6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均極顯著高于T7;T2與T6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二者均極顯著高于T7。
  2.2.4  對實測產量的影響  2018年8月6日和10月19日,對綠色防控技術試驗區(赤東鎮酒鋪村)和同生態常規化學藥劑防治區(八里湖良種大隊)頭季和再生季水稻各選兩塊田,采用谷物聯合收割機進行頭季和再生季水稻現場實收測產,結果見表7、表8。
  從表7、表8可以看到,頭季稻實測產量綠色防控技術試驗區(赤東鎮酒鋪村)兩塊田平均較同生態常規化學藥劑防治區(八里湖良種大隊)低143.3 kg/hm2,再生稻綠色防控技術試驗區(赤東鎮酒鋪村)兩塊田平均較同生態常規化學藥劑防治區(八里湖良種大隊)增產659.3 kg/hm2,增幅12.22%;兩季水稻合計實測綠色防控技術試驗區(赤東鎮酒鋪村)較同生態常規化學藥劑防治區(八里湖良種大隊)增產516.0 kg/hm2,增幅3.33%。
  3  小結與討論
  中稻+再生稻的水稻種植模式下,應用生物農藥替代、高效低風險農藥應用、理化誘控、天敵釋放和助劑減量等農藥減量防控技術的不同組合,均能控制水稻二化螟為害,實現保產增收的目標,特別是對再生稻增產效果顯著[8-10]。
  在應用藥劑防治一、二代二化螟時,同生態常規化學藥劑防治區防治效果與綠色防控技術試驗區應用化學藥劑基本相當,優于綠色防控技術試驗區應用生物藥劑;但就三代二化螟螟害率防治效果而言,綠色防控技術試驗區內化學藥劑和生物藥劑處理均極顯著優于同生態常規化學藥劑防治區,說明綠色防控技術對水稻二化螟等病蟲害的防治更持續、更穩定。
  研究表明,應用四川蜀峰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生產的助劑激健防治水稻病蟲害時化學藥劑可實現30%減量。使用時宜采用二次稀釋法,每公頃每次用量225 g為宜,即先加少量水與農藥混合攪拌,再加入助劑激健攪拌均勻,后對水混合攪拌均勻噴施。
  根據長期定點觀察,鄂東稻區應提早在3月下旬到4月上中旬開始大面積安插二化螟性信息素及誘捕器,若等到4月下旬或者5月上中旬插完秧苗后再安插,則誘捕越冬代二化螟成蟲的效果會大幅降低。
  參考文獻:
  [1] 張  舒,盧殿友,趙  華,等.毒·峰殺蟲卡對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J].湖北植保,2017(2):21-22.
  [2] 洪海林,劉  雄,李  罡,等.“生物導彈”防控水稻稻縱卷葉螟田間效果初探[J].湖北植保,2017(1):32-33.
  [3] 杜永均,郭  榮,韓清瑞.利用昆蟲性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應用技術[J].中國植保導刊,2013,33(11):40-42,39.
  [4] 桑  文,蔡夫業,王小平,等.農用誘蟲燈田間應用現狀與展望[J].中國植保導刊,2018,38(10):26-30,68.
  [5] 董婉君,朱  芬,雷朝亮.昆蟲的趨光性及其應用研究[J].華中昆蟲研究,2016,12:3-7.
  [6] 張長禹,王小平,雷朝亮.燈光誘殺技術在我國的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A].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病蟲害綠色防控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5.277-282.
  [7] 詹少奇,鄭傳高,葉生海.激健助劑對水稻病蟲防治的農藥減量試驗示范[J].湖北植保,2018(4):21-22.
  [8] 黃耀亮,高吉良,湯明強.水稻病蟲草害防治應用激健助劑與農藥混配減量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7,58(10):1727-1728.
  [9] 馮春水,尹惠平,楊  銳,等.激健在稻田農藥減量控害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植保導刊,2016,36(4):61-64.
  [10] 鐘  玲,張天才,施偉韜,等.協調應用性引誘劑與農業、生物防治技術控制水稻二化螟試驗示范[J].江西植保,2009,32(4):155-15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7726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