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冷刀錐切術中不同止血方法的效果比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宮頸冷刀錐切術(CKC)中柱狀物壓迫止血加電凝法與荷包縫合法及“U”型縫合法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120例因宮頸上皮內瘤變(CIN)需住院行CKC的患者, 按照止血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50例)、B組(40例)、C組(30例)。A組患者采用柱狀物壓迫止血加電凝法, B組患者采用荷包縫合法, C組患者采用“U”型縫合法。觀察比較三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A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18.26±2.23)min, 明顯短于B組的(23.14±4.06)min、C組的(30.15±4.31)min,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21.16±10.37)ml, 明顯少于B組的(34.27±12.09)ml、C組的(52.36±14.18)ml,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00%, 明顯低于B組的12.50%、C組的16.67%,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CKC中柱狀物壓迫加電凝法止血法的臨床應用效果良好, 與傳統縫合止血法相比, 具有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操作簡單、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 適合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關鍵詞】 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冷刀錐切術;柱狀物壓迫止血;電凝法;宮頸縫合成形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7.021
CIN即子宮頸上皮細胞的非典型增生或分化異常的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浸潤前病變, 根據上皮細胞的非典型增生程度, 分為CINⅠ~Ⅲ級, 包括原位癌, 反映了宮頸癌發生和發展的連續病理過程, 也是宮頸癌防治的重要階段[1]。
近年來, 隨著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增加等因素的影響, 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且年齡越來越年輕化。CKC是臨床診療CINⅡ級、Ⅲ級及宮頸原位癌的常用方法。創面出血是CKC主要并發癥, 適當的止血方法是提高CKC治療效果及減少并發癥發生的關鍵[2]。柱狀物壓迫法是在電凝法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的止血方法, 基層醫院應用效果良好。本研究對50例因CIN行CKC的患者采用柱狀物壓迫止血加電凝法, 并與兩種傳統縫合法(荷包縫合法和“U”型縫合法)的止血效果進行比較觀察,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7年3月在本院因CIN需住院行CKC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年齡24~45歲, 平均年齡(36.74±7.15)歲, 并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CINⅡ級、Ⅲ級, 且要求保留子宮的患者;排除標準:排除生殖道急性炎癥及合并內科疾病者。所有患者按照止血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50例)、B組(40例)、C組(30例)。
1. 2 手術方法 三組患者手術時間均選擇月經干凈后3~7 d。術前3 d每天用高錳酸鉀(1∶5000)陰道沖洗。術前排空膀胱?;颊呷“螂捉厥?, 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常規消毒, 導尿并擴張宮頸, 陰道拉鉤暴露宮頸, 擦凈宮頸黏液, 碘酒或盧戈氏液宮頸染色, 觀察不著色區。冷刀于子宮病灶外0.5~1.0 cm處作環形切口, 以頸管為中心, 錐形切除宮頸, 寬度在病灶外0.5 cm, 錐高延伸至頸管2~2.5 cm, 隨后進行止血。
1. 2. 1 A組 患者采用柱狀物壓迫止血加電凝法。冷刀錐切部分宮頸的同時將創面活動性出血點電凝。然后用干紗布1塊塞入頸管先壓迫止血, 再將止血紗布2塊平鋪疊加, 明膠海綿壓薄依次鋪于止血紗布上, 5~6塊即可, 再將止血紗布連同明膠海綿一起卷呈柱狀, 直徑大約與頸管寬度相符, 另將1塊明膠海綿壓薄卷起呈細長條。此時助手將壓于頸管的干紗布取出, 術者立即將卷成細長條明膠海綿塞于頸管內口預防粘連, 隨后將柱狀止血紗布緊緊塞于頸管, 壓迫止血。
1. 2. 2 B組 患者采用荷包縫合法。距離宮頸外切緣依次連續縫合1周, 收緊宮頸唇縫線, 對稱打結, 將創面完全包埋, 形成新宮頸。陰道填塞安多福紗布壓迫止血, 24 h后取出。
1. 2. 3 C組 采用“U”型縫合法。從宮頸外切緣外0.5 cm作“U”型縫合成形??p合后均用4號擴宮棒探宮頸管通暢。陰道填塞2塊安多福紗布壓迫止血, 48 h后取出。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三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術后出血、宮頸粘連)。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18.26±2.23)min, 明顯短于B組的(23.14±4.06 )min、C組的(30.15±4.31)min,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21.16±10.37)ml, 明顯少于B組的(34.27±12.09)ml、C組的(52.36±14.18)ml,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00%, 明顯低于B組的12.50%、C組的16.67%,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 以鱗狀細胞浸潤癌為主, 是隨著CIN的繼續發展, 突破上皮下基底膜, 浸潤間質的結果[3]。近年來, 由于宮頸病變篩查手段增多, 如液基薄層細胞檢測(TCT)、HPV檢查、陰道鏡下活檢及病理檢測等輔助檢查方法在醫院的普及, 越來越多的CIN及宮頸原位癌患者被發現, 為早期防治宮頸癌提供了幫助。 基于對年輕患者生活質量的考慮及迫切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需要, 目前CKC仍然是治療宮頸疾病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4]中的研究報道, CKC適用于CINⅡ~Ⅲ級、原位癌及細小浸潤癌治療。其優點是切緣清晰, 非常利于病理檢查且不易漏診, 是CIN最經典、規范的診斷和治療手
段[5]。出血是CKC手術的最常見并發癥, 宮頸的血液主要由子宮動脈下行支及陰道動脈分支供應, 使宮頸肌層血運豐富, 尤其是宮頸兩側, 所以CKC出血較為常見, 其次是創面滲血[6]。CKC創面止血方法有電凝止血、單純壓迫和縫合止血。其中縫合止血法效果得到肯定, 但對手術技巧要求較高。宮頸柱狀物壓迫止血結合電凝止血法, 操作簡單且止血效果滿意, 適合基層醫院應用。術后出血多發生在術后10~15 d, 大多為創面結痂脫落出血, 也有創面感染加重出血及縫線張力低松動出血。
本研究結果顯示, A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18.26±2.23)min, 明顯短于B組的(23.14±4.06)min、C組的(30.15±4.31)min,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21.16±10.37)ml, 明顯少于B組的(34.27±12.09)ml、C組的(52.36±14.18)ml,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 A組明顯優于其他兩組, 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宮頸外口無變型。分析其原因:①宮頸柱狀物壓迫止血加電凝法, 宮頸內口塞1塊自制的用明膠海綿擰成與內口粗細相符柱狀物預防內口粘連, 宮頸創面有活動性出血可適當電凝止血, 再用止血紗布及明膠海綿自制的柱狀物直徑大小與頸管完全相符, 并且周邊無空隙, 操作簡單方便、手術時間短。②荷包縫合法及“U”型縫合法都需進針, 方向順向或逆向, 陰道空間小, 不容易操作, 手術操作時間相對長, 而且周邊有空隙, 易引起晚期出血的發生。CKC并發癥除了出血外, 還有宮頸粘連等。本研究結果顯示, A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00%, 明顯低于B組的12.50%、C組的16.67%,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國內參考文獻[7, 8]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CKC中柱狀物壓迫加電凝法止血法的臨床應用效果良好, 與傳統縫合止血法相比, 具有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操作簡單、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 適合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北京協和醫院. 婦科診療常規(北京協和醫院醫療診療常規).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142-145.
[2] 干曉琴, 張凌, 林海, 等. 免縫合宮頸冷刀錐切術的臨床效果.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 2015, 7(12):48-50.
[3] 王宏羽, 劉貴鵬. 縫合和電凝止血對冷刀錐切治療CIN的臨床療效觀察. 現代腫瘤醫學, 2015, 23(9):1272-1275.
[4] 張呈艷, 張燕, 周敏, 等. 改良Sturmdorf縫合法用于宮頸病變效果觀察. 山東醫學, 2013, 53(26):57-59.
[5] 苑占娜, 陳紹正, 程香紅, 等. 宮頸冷刀錐切術聯合滾球射頻電凝止血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觀察. 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14, 41(4):384-385.
[6] 陳娟娟, 郭瑞霞. 宮頸冷刀錐切術中環形縫合法與改良Sturmdorf縫合法的療效觀察.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6, 32(9):713-715.
[7] 張俊嬌. 宮頸冷刀錐切術中3種止血方法的效果比較. 浙江醫學, 2015, 37(12):1081-1082.
[8] 楊淑麗, 段微, 苗勁蔚. 宮頸冷刀錐切術中兩種縫合方法的比較. 中國臨床醫生, 2013, 41(5):51-53.
[收稿日期:2018-08-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4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