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再生稻生產現狀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桐城市再生稻的生產現狀及發展策略,首先對桐城市的,再生稻生產現狀及生產優勢進行分析,重點分析研究桐城市再生稻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針對于桐城市的再生稻生產發展策略,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夠為桐城市再生稻的生產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桐城市;再生稻;發展策略
再生稻是一種古老的水稻生態類型,能夠以一季種植實現兩季收獲,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糧食問題關注的不斷增加,桐城市各地區再生稻種植面積也不斷增加。但是在桐城市再生稻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在現階段加強對于桐城市再生稻生產現狀及發展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桐城市再生稻生產現狀分析
桐城市是水稻的重要產地,全市70%以上的耕地面積以水稻作為農作物生產,是全市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桐城市溫光資源良好,能夠充分滿足一季水稻的種植,條件適宜也可以進行二季再生稻的種植。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及生產用工成本的不斷增加等情況的出現,桐城市越來越多的種植戶開始摸索再生稻的生產種植。近年來桐城市再生稻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產量也不斷提升,主要使用準兩優608作為再生稻種植的品種。
二、桐城市再生稻生產優勢分析
再生稻的種植具有明顯的生產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首先是頭季產量穩定,桐城市再生稻是一季播種,兩季收獲,播種時間為當年的3月份,在本年的8月下旬即可完成第一季的收獲。第一季的種植收獲時間,能夠有效避開本地區的洪澇及高溫等自然災害,保證在第一季實現平穩的產量,能夠達到與普通單季水稻種植相對平衡的產量,從而有效保障整體產量,有利于把控全年的生產大局。
其次是綠色健康,成本更低,再生稻種植不需要第二次進行育秧、扦插、培田等一系列的生產操作,可以直接在原稻基礎上收獲,能夠有效減少人力物力成本的支出,降低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以更低的成本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益。相比于小麥油菜等農作物,再生稻每公頃的收益能高出40%左右。
其三是有利于保護環境,從根本上解決秸稈焚燒問題,再生稻分為第一季和第二季稻收獲,第一季收獲后會留下較高的稻樁,稻草直接還田。再生稻生產量相對較低,在收割后也可以直接還田,從而實現水稻種植的全面還田,不會產生秸稈焚燒的環節,從根本上解決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而且再生稻的食用口感更好,產品價格更高,再生稻生產種植期間,周邊環境的晝夜溫差較大,有利于營養成分的沉淀轉化,而且在種植過程中,不需要使用太多的農藥和肥料,這就有效保證了再生稻的口感和質量,因此在市場上再深造也更受歡迎。
除此之外,再生稻生產種植有利于在冬季進行農業開發生產,再生稻第二次收獲時間為當年的10月份,在第2次收獲結束后,可以利用農田冬季的閑置時間種植蔬菜等作物,一方面能夠改善土壤的質地,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農民的生產增收,同時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
三、桐城市再生稻生產存在的問題
雖然再生稻的種植具有明顯的優勢特點,但是在桐城市再生稻種植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1.再生稻品種不優良。農作物的品種是決定,產量及效益的關鍵,品種不優良會直接影響到種植效益。目前桐城市的再生稻品種主要以,金優207和兩優608為主,這兩種作物,具有明顯的優勢特點,但是缺點也同樣突出。以金優207為例,頭季成熟的水稻和再生稻的口感都比較好,稻米的品質優秀,但是頭季生產的水稻產量相對偏低,不能保證整體的生產效益。而兩優608最大的特點是再生能力強,再生稻的產量更高,但是,頭季生產的水稻品質較差,而且需要更長的生育成熟周期。目前桐城市種植的水稻品種都不能同時滿足生產周期,米質和生產產量的多方面的要求。
2.頭季稻收獲較晚。頭季稻的收獲直接影響到再生稻的產量和品質,但是在桐城市的再生稻生產種植中,頭季稻的收獲時間普遍較晚。一方面是選用的再生稻品種生育周期較長,到9月份左右才能成熟收獲,有些品種采用直播的方式種植,對于氣候條件要求較高,一般需要等到4月份左右才能進行播種,必然會導致收獲時間延后。另一方面是在頭季稻的種植收獲過程中,遇到特殊的氣候狀況,在頭季稻的種植過程中容易出現低溫陰雨天氣,進而導致頭季稻的生育周期延遲,或者是在收獲時期,遭遇陰雨天氣,水稻收割設備不能下田作業,進而對再生稻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需要到較晚的時間才能收獲。
3.頭稻收割壓毀水稻。水稻收割普遍采用機械化作業,這些機械設備需要適應水稻田的收割使用環境,往往輪輻較寬,在收割過程中會對稻田中的水稻造成破壞,有近30%的稻樁被壓傷,不能再生稻苗,進而影響到再生稻的產量。除此之外,水稻田的生產管理不到位、自然環境變化等也會對再生稻的生產種植產生影響。
四、桐城市再生稻生產發展策略
1.加強政策扶持。政策扶持是桐城市發展再生稻的重要保障,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兩種融資收購政策等各項農業補貼政策,來扶持再生稻的生產種植,能夠為再生稻的種植提供可靠的保障,從而促進通常是再生稻產業的健康發展。
2.技術集成,培育良種。農技科研部門要大力研究新型再生稻品種的培育,創新研究更高品質的再生稻品種,全面提升再生稻品種的產量、品質及再生能力。與此同時,要研究與再生稻生產種植相適應的種植培育技術,完善再生稻生產種植的高新技術模式,以更加先進的技術全面提升再生稻的產業效益。
3.研究設計新型收割設備。目前在再生稻的頭稻收割中,會有30%左右的水稻被收割設備碾壓,無法進行二次生長收割,這直接影響到再生稻的產量。研究設計新型收割設備,縮小收割機的輪輻,從而減少對稻田的碾壓,能夠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升稻田的產量。
4.強化技術培訓及引導示范。在桐城市發展再生稻種植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要統籌規劃,設立示范生產基地,研究摸索更加完善合理的生產種植模式,并以示范基地為例向周邊地區引導推廣,強化對于種植戶的專業技術培訓,以技術促生產,有效推進再生稻的生產種植。
五、結語
通過本文的研究,再生稻生產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可是桐城市再生稻產業的發展存在諸多問題。本文提出的幾項措施能夠有效解決中城市再生稻生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全面促進桐城市再生稻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志遠,馬瓊英,柯紅英,邵遠剛,劉紅菊.2017年應城市再生稻品比試驗總結[J].農家參謀,2018(11):6-7.
[2]楊丹丹.一季收兩茬 鴨子進稻田[J].農家顧問,2015(19):16.
[3]張長海,李立中,吳行春,方金旭,汪祚開,李朝暉,郭亞玲.秈型雙晚雜交稻組合作再生稻表現及經濟效益分析[J].雜交水稻,2012,27(04):37-43.
[4]琚為民,劉勁松,金四九.培兩優288作再生稻示范種植及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稻米,2002(04):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3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