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縣稻蝦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稻蝦共作是一種良好的生態模式,是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典范,利用稻蝦共生互惠互利,能提升稻、蝦產品品質,取得“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收、一舉多贏”的效果。本文對霍山縣稻蝦產業進行調查,介紹了其發展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以期為霍山縣稻蝦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稻蝦產業;現狀;存在問題;發展對策;安徽霍山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248-01
霍山縣位居皖西、大別山北麓,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光、熱、水等氣候資源豐富,年平均降水量1 366 mm,年平均氣溫15.3 ℃,冷熱適中,其中,1月平均氣溫3 ℃,7月平均氣溫27.9 ℃?;羯娇h總面積2 043 km2,人口36.3萬人,轄16個鄉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5.65億m3,耕地面積23 107.98 hm2,水田面積20 053.18 hm2,單季中稻種植面積約14 000 hm2,境內無礦區,無污染企業,水質、土壤、空氣等狀況良好?;羯娇h利用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發展稻蝦產業,前景十分廣闊。
1 發展現狀
自2016年開始,霍山縣利用資源優勢推廣應用“稻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群眾積極性高,發展迅速,目前已逾2 000 hm2,產稻谷6 750 kg/hm2,鮮蝦1 500 kg/hm2,收益達67 500元/hm2,純利30 000元/hm2;出臺了扶持政策,對于種植規模>3.3 hm2的稻蝦種養示范戶,補助6 000~7 500元/hm2。對于產業扶貧戶,補助4 500~7 500元/hm2;全縣共涌現稻蝦規模種植200多戶,其中專業合作社20多戶,主要滿足當地市場,部分鮮蝦產品銷往六安、合肥等地,稻蝦米沒有加工開發,與普通稻谷同價在市場銷售。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蝦的品種多而雜,缺少高產優質品種,大多數到市場上收購種苗和自然繁衍留種,造成抗性低,病害加重,死蝦、鐵殼蝦、大頭蝦增多,嚴重影響蝦的產量和品質。應用稻蝦共作的水稻品種也都是自由選擇,米質較差,不能開發為稻蝦米。二是養殖技術不到位,種養技術較低,很多群眾沒有經過培訓,缺乏養蝦種稻經驗,目前仍延用“一稻一蝦”種養模式,種養技術不規范,造成稻蝦產量低、品質差,效益不好。三是銷售市場不健全。沒有專業的龍蝦交易市場,部分鮮蝦產品銷往六安、合肥,一到初夏時節,大量龍蝦集中上市,造成相對過剩,嚴重影響銷售價格。四是缺少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目前,霍山縣種養規模>66.7 hm2的種養戶只有1家,且剛剛起步,資金不足,實力不強,大部分都是小規模農戶,沒有稻蝦深加工企業,沒有產品品牌,影響銷路、銷量,嚴重制約稻蝦產業規模化發展。
3 發展對策
3.1 政府引導,政策支持
應將發展稻蝦產業提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立高規格的領導小組,明確相關部門具體專抓,制訂稻蝦產業發展規劃,開展技術攻關,協調相關工作,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和財政專項資金,加大扶持力度,用于稻蝦規模種養基地獎補、技術研究、技術培訓、品牌創建[1]、市場拓展等環節。
3.2 建立良種繁育體系,優化種植資源
與專業院校、科研機構等建立聯系合作,建立龍蝦良種選育擴繁基地,培育抗病能力強、個體大、產量高、商品性好的龍蝦品種,開展試驗示范,并推廣普及。遴選抗倒、抗病能力強、生育期短、稻米品質好的系列水稻品種用于稻蝦種養模式。
3.3 提高稻蝦種養水平,提升產品質量
選擇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電齊全、集中連片、無污染源的地塊作稻蝦養殖基地,且與周邊農田系統隔開。在稻田改造上,要求便于管理、投食和捕撈,對田埂進行加寬、加固,因田而宜,大田沿田間四周開溝,小田一邊開溝、兩邊開溝或開U型溝,蝦溝面積占總田面積的10%~20%,溝深0.8~1.0 m,溝寬2~3 m,坡比適中,一般為1.0∶1.5,設置進水口、排水口。選擇健壯、抗性強、品質好、生長速度快的蝦苗品種和抗倒抗病、株型緊湊、生長期短、米質好的水稻品種。在生產管理上,改“一稻一蝦”為“一稻兩蝦”,即頭年9—10月投入親蝦,第2年5月底收獲,同時整田插秧,投放幼蝦,8—9月再次收獲商品蝦?;厮闹茉O置防逃墻,在田埂上用網片加塑料薄膜搭建,高60~70 cm,底部30~40 cm埋入泥土中。科學防控鳥害和病害,在養殖溝內科學種植飼草,投放有益生物和飼料。捕撈收獲時,應遵循“捕大投小、輪補輪放”的原則。
3.4 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鼓勵龍頭企業發展稻蝦產業,建立標準化種養示范基地,重點實施千畝連片工程、萬畝連片工程,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延伸稻蝦產業鏈[2],開展小龍蝦深加工、稻蝦米開發,實現產、供、銷一體化,倡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拓寬流通渠道,在全國大中城市建立稻蝦產品銷售網點,增加產品市場占有份額。
3.5 強化宣傳,打造品牌
加強監管,對稻蝦生產基地實行標準化管理,嚴格投入品,實行登記臺帳和可追溯制度。鼓勵企業開展小龍蝦和稻蝦米精深加工,進行品牌認證,舉辦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促銷活動,通過網站、報紙、電視等媒體多視角、多層次地進行宣傳推介,充分利用霍山縣豐富的旅游資源,打造龍蝦文化品牌,促進龍蝦文化消費,以全域全景旅游帶動稻蝦共生產業發展[3],以龍蝦產業和文化促進全域旅游。加強小龍蝦系列美食品種的研究,研制和選配調料,提升調料檔次,整合品牌,推出一批具有大別山特色的龍蝦菜肴,助推全域旅游的發展。
3.6 培植營銷隊伍,建立銷售市場
隨著霍山縣稻蝦種養面積的迅猛發展和小龍蝦產量的提高,傳統小商小販收購模式已無法滿足小龍蝦生產的需要。因此,應建立小龍蝦集散中心,搭建物流平臺,規劃和籌建霍山縣小龍蝦交易市場,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各地小龍蝦經銷商來霍山縣進行產品交易,同時加快發展各類小龍蝦協會、合作社等組織[4],通過電商平臺、微信公眾號、銷售窗口等渠道將產業觸角延伸到市場最前沿,確保農民增收和市場平穩。
4 參考文獻
[1] 梁昱,陽文靜,倪才英,等.江西省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發展現狀分析[J].江西水產科技,2018(5):45-47.
[2] 彭柳生,馮挺財.2018年萬載縣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概況[J].江西水產科技,2018(5):54.
[3] 孟建人,張瑋,甄偉琪,等.潛江市“蝦稻共作”模式發展現狀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9):61-62.
[4] 何安華,周洪霞,陳潔.我國大宗淡水魚養殖的基本特征、主要問題及對策[J].中國漁業經濟,2018,36(5):100-105.
收稿日期 2019-01-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