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橫山區樟子松中幼林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樟子松由于具有較強的耐干旱、耐低溫、耐貧瘠等優點,廣泛被種植在沙漠邊緣缺水、缺養分的貧瘠泥地中。我國引進樟子松已經有60多年歷史了,在遼寧省引進樟子松后,當地的防護林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全國三北防護林體系的成功建設,成為了樟子松用在防護林體系上的一個優秀的實例。本文介紹了樟子松的生長特點,分析了樟子松幼林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以期為促進橫山區樟子松幼林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樟子松;幼林產業;問題;對策;陜西榆林;橫山區
中圖分類號 S791.2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147-01
榆林市橫山區位于陜北黃土梁峁丘陵區北端,由于位處黃土高原附近,橫山區內有較多的沙地、鹽地、石崖、土崖等。據統計,除了城市用地和農林用地外,其他還沒有開發的土地資源接近13.33萬hm2,如果能夠在橫山區內引進樟子松幼林產業,必定能夠為土地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提供有力的基礎保障。
1 樟子松生長特點
1.1 生長優勢
對其他栽種樟子松地區的幼苗成活率研究發現,一般幼苗的成活率均>75%,對于當地栽種技術良好的產地,樟子松幼苗的存活率能夠達到85%甚至更高。相對于其他樹種來說,樟子松的成活率占有絕對的優勢。
在樟子松幼苗發育階段,針葉翠綠,樹枝樹干粗壯有力,樹頂幼芽飽滿有力。相對于同樣被使用在防護林中的油松來說,樟子松具有更強的抗寒性和適應性。
據研究,樟子松在貧瘠的沙層中根系非常發達,成年樟子松樹能夠長出12支粗壯的骨干根系,垂直向地下的根系最深的能夠達到4.4 m深度。人工種植的樹齡超過16年的樟子松樹垂直根最大深度能夠達4.7 m,橫向根系長達12 m有余,可見樟子松耐旱力之強[1]。
1.2 生長周期
樟子松最旺盛的生長周期一般集中在一年的5月左右。在同年其他月份也有生長的跡象,但是樟子松在5月的豎向高度生長量占據全年生長量的80% 左右,可見5月是養護樟子松的重點時期。
樟子松豎向的生長旺季在5—8月之間,相比豎向生長的月份,橫向生長的時間顯得較長。一般第1年栽種的樟子松由于根系被破壞,長勢不會太明顯;在第2年,根系開始生長后,高度生長量能夠到達11 cm;在栽種5年后,年生長量能夠高達38 cm左右;在栽種15年后,年高度增長量能夠達到55 cm。
2 橫山區樟子松幼林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橫山區地理條件復雜
橫山區地處陜北神府煤田帶,由于地下煤炭礦產多,土壤中的含鹽量、重金屬成分較多。土壤中的鹽分和重金屬使得當地的土地資源變得更加難以利用。再加上其中未經開發的土地資源中還存在大量的干溝、石崖、土崖等地質構造,使得橫山區的土地資源非常復雜,開發起來難度較大。
2.2 當地黑沙場現象對樟子松林破壞大
當地不少不法分子為了開設沙場謀取利潤,私自砍伐樟子松林進行沙場開采,其中有村民自發在自家門前、村子前開采,也有開動大型挖掘機大面積毀壞樟子松林來進行沙場開采的。這些毀林采沙的行為已經對當地的樟子松林造成嚴重的威脅,如果不加以制止,必定會讓當地政府數十年來的努力功虧一簣。除了村民自發的挖沙行為,還有村干部帶頭組織的挖沙行為,已經觸及法律底線,應加以嚴懲。
2.3 優質幼苗數量下降
在橫山區剛開始栽種樟子松時,由于幼苗數量較少,所以樟子松幼苗的質量達標率非常高。但由于橫山區周邊地區,甚至陜北的其他城市都開始了樟子松林的種植,陜北一帶對于樟子松幼苗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致使不少苗農為了增加收益,使用劣等樟子松幼苗來充當良種幼苗,導致樟子松幼苗成活率大幅下降,達不到預期的標準[2]。在樟子松幼苗中,還出現了混雜其他樹種幼苗的現象,這種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行為嚴重威脅了橫山區樟子松幼林產業的發展。
2.4 人工樟子松林管理存在問題
在當地人工樟子松林管理過程中,存在純林多、雜交林少、抗蟲害能力弱、容易在蟲害發生情況下出現大面積蔓延的現象。同時由于經營管理工作落后,導致樟子松產業鏈不穩,收益達不到預期效果。在橫山區一些地質條件特殊的位置,樟子松種植情況較差。
3 對策
3.1 提高樟子松種植人員的種植管理水平
樟子松在剛移植的過程中,由于根部受到損害處于脆弱的狀態,在剛移植時,需要農林人員具備專業的養護知識,通過合理的澆水、施肥、松土等方式來提高樟子松幼苗的存活率。由于當地的樟子松種植人員相關技術條件不過關,人為的因素容易導致樟子松幼苗死亡。橫山區政府應該大力開展有關樟子松的移植和種植相關知識的培訓工作,通過對有關人員的定時、定點培訓,向當地老百姓普及樟子松的種植技術和移植技術。通過定期對相關種植人員考核,保證他們的種植技術過關。
3.2 嚴懲當地毀林挖沙行為
當地村民毀林挖沙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樟子松林和當 地樟子松幼林產業發展,甚至還有外地的商人以承包土地的名義來橫山區挖沙毀林,這種行為是絕對要禁止的。橫山區當地政府應該加大巡查力度,建立村名巡查機制,通過建立獎懲機制來減少毀林挖沙的行為。通過設立專項的獎金,獎勵舉報有價值線索的村民。對于為獲取利益而毀林挖沙的責任人,應該給予相應的懲罰。 3.3 提高樟子松造林營林效益,優化產業結構
當地的樟子松林在科學的種植指導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樟子松林中仍然存在部分造林密度不合理、水量分配不平衡的區域。對于這部分區域,應該采用移植或者適當取材的方式來縮減造林密度,以平衡水資源[3]。
由于當地的樟子松林還存在比較明顯的純林現象,一旦出現病蟲災害,容易造成大面積傳染。為了減少病蟲害的傳染,應該在樟子松林中引入抗病蟲樹種,或者適當加入當地樹種形成雜交林,以增強樟子松林的病蟲抵抗能力[4]。
當地的樟子松林產業結構還是比較單一的,為了增加樟子松產品的效益,當地政府應該主動將樟子松和農業、牧業資源混合,形成多元化產業鏈,為農場、林場、牧場提供增產增收的優質服務。在提高當地農業收益同時,也提高了當地的環境建設水平。
3.4 積極成立樟子松林示范基地
橫山區樟子松林的發展已具有一定的規模,為了推動當地樟子松林產業走出陜北地區,走向全國,當地政府應該大力推動成立樟子松林產業基地示范區。通過向全國人民展現橫山區在樟子松林建設上的成果與技術,為我國其他地區的防護林建設事業提供示范和優質的科學技術服務體系。通過成立示范基地為當地樟子松產業帶來效益的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橫山地區的農、林、牧、礦資源,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4 結語
樟子松林具有防風固沙的作用,其幼苗在剛移植之際較脆弱,需要細心培育。只有在當地政府和當地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充分了解到了樟子松林的重要性,樟子松林才能夠真正發揮出優質的防風固沙作用。
5 參考文獻
[1] 花林,王向軍.樟子松培育大徑用材林的探討[J].吉林林業科技,2013(6):37-38.
[2] 劉長青,王繼紅,殷海華.影響山西北部樟子松中幼林生長原因初探[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216-219.
[3] 蔡瀝泳.造林密度對樟子松幼林生長及空間利用的影響研究[J].種子科技,2018,36(5):103.
[4] 于立今.樟子松人工林的培育及管理關鍵點分析[J].農技服務,2017,34(13):109.
作者簡介 崔軍(1976-),男,陜西橫山人,工程師,從事林業技術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3-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3390.htm